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心得体会读后感 → 《大学》读后感2000字

《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1-11-04 | 作者:胡华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从千百年前的孔孟之道,至现在的"八荣八耻";从投河为国的屈原,到为民献身的焦裕禄,无不散发着修身成德的光芒。最近细读《大学》,品味从古至今的道德楷模,有感于道德缺失的个例,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道德建设,也谈一下修身成德。

  一、为什么要修身。

  《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又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说,道德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在之后天下才能太平。上从天子到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因此,修身是做人做事之根本。

  在这一个多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样或那样的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诸多的诱惑以诱人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当我们的欲望在蠢蠢欲动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被利益驱使,为什么有的人会置法律和道义于不顾而铤而走险,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独善其身,为什么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总揽现今腐败堕落的人在忏悔时无不声泪俱下痛诉自身——"放松了加强自身修养、侥幸心理严重".自古以来名人都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更是在日记里写道:"晨自批,午又犯,真可谓下游。"内因是事物发展决定性的因素,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不断抵制外界的诱惑和贪欲的作怪,才能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走下去。

  二、修身的目标

  《大学》提出了修身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所讲的原则,在于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在于亲爱民众,在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修身使人向上、向善,使人亲民爱民,它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相对应的,亲民也意味着责任感,只有心怀大众,才能踏踏实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善于修身的国民、到善于修身的国家公务员、再到善于修身的执政党,才能创造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才会由于具有道德的灵魂而富于实际意义。这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道德体系建设的本意之所在。

  三、修身的方法。

  《大学》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其一为格物致知。自《大学》提出以修身为本,到20世纪初蔡元培亲自编写《修身》教科书,再到20世纪中期影响共产党人党性的《论共产党员修养》,直至当今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都说明,学习是修身的途径。着名的腐败官员毕玉玺被抓后写过一封使许多人"感动"的悔过书,他在"悔过书"中说自己走向腐败,是"由于自己长期不认真学习,不认真改造世界观……".没有学习,便无法达到修身的目的。今天,我们建设学习型组织,意在提高自身素质,广大干部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以此形成一个积极学习的氛围,创造一个修身的途径。

  其二为诚意正心。"意诚"是"心正"的先决条件,即"意诚而后心正"."心正"是"身修"的先决条件,即"心正而后身修".从这个意义上说,"诚意"为"修身"之本。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无论是"自欺"还是"欺人",《大学》都认为是不诚不善的表现,为了避免"自欺"与"欺人",监督则不免放纵自己。但任何监督都有漏洞,任何机制都有缺陷,这就为人们的"自欺"与"欺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近年来相继发生"三聚氤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监管的失位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位。人们常常说要扪心自问,其意在表明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道德标准来对待。东汉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惭愧而去。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每天记日记,并以道德的标准来检验今天的为事。广大干部也应怀有这样的心态,以一杆道德的天秤来时刻衡量自己的行为,才能"慎独"自律。

  四、修身与福

  或许会有人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未必就有福。这样的修身成德又有什么用呢?对于世俗或经验世界中的人们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相悖现象,个人认为:其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德与福能否达到一致,除了德性因素之外,智力、能力、体质等因素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岗位需要德才兼备,健康则需要运动锻炼。其二,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从社会历史经验来看,有德者或许先无福而后有福,无德者或许先有福而后无福;有德者或许生前无福而身后受到千秋景仰,无德者或许生前有福而身后不免百代唾骂。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