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为引领自主建设显活力
渔溪镇升旗村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
渔溪镇升旗村毗邻场镇,全村幅员3.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80户、1500人。2012年以来,采用统规自建模式,将政府引导与村民自愿有机结合,建成了集休闲、娱乐、养生、居住为一体的巴山新居聚居点,政府未投入、不负债。
一、主要做法
(一)借鉴经验,促观念转变。村两委班子采取“先走出去看看、后坐下来商议”的方式,首先组织群众代表先后6次到南江槐树、通江王坪和平昌驷马等地参观新村建设,让群众实地目睹、体验和感受新村建设变化,再召开群众座谈会和村民坝坝会进行宣传发动,不仅改变了村民对新居建设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村民还对新居的选址、规模的大小、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二)统分结合,显群众主体。新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原则,实行“四统一、五自主”的建设模式,即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核发补助资金、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设质量监管;村民自选户型、自购建材、自请工匠、自出资金、自主管理。村上还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新居建设的所有事项均由村民议事会讨论决策,赋予了群众在新居建设中更多的自主权。
(三)不等不靠,保功能配套。镇、村整合统筹相关资金,集中用于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一是提取土地使用费每平方米20元;二是收取每户外来村民的落户费3000元;三是一次性收取每位建房户的道路维护、垃圾清运、环境整治费2700元;四是动员村民自筹。目前,该村整合各类资金投入80万元完成了土地整理、渠系配套、道路硬化、景观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经验启示
(一)科学规划是基础。科学规划、合理选址为该村人口聚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村紧紧抓住资源禀赋和有利自然条件,围绕“四靠近”和“两边两区优先突破”的原则,把聚居点位置选定于离场镇仅1公里的1社。此处地势开阔,农户集中,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紧邻踏三线主干道,同时又是莲藕主产核心区,渔溪镇2个最大的农家乐也位于聚居点规划区内。
(二)群众支持是关键。新居建设群众是主体,必须要有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一是该村外出务工和在场镇经商村民较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部分资金。二是民风淳朴,新居建设顺应了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及地形地貌实际,符合群众建房愿望。三是群众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快,对外界事物和上级政策随时了解和掌握。四是群众对镇、村干部认可度高。
(三)自主建设是支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有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激发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热情。镇党委、政府大胆放权,村集体的事让村两委和村民自商、自定、自办,从不干涉。同时,邻里之间换工互助,不仅节约了建房成本,而且还增进了感情。
三、存在问题
经过对恩阳区巴山新居建设的调查了解,统规自建比统规统建更具优势。一是统规自建修建的才是老百姓自己真正喜欢的房子,入住率高;二是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各级政府不会因建新居背负债务,也不存在承建商摆摊子。
渔溪镇升旗村新居建设在统规自建中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但也暴露了统规自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规划的前瞻性,往往是边建边规,容易忽视多规的衔接。二是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只注重了房屋的主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容易同步跟进。三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几乎全是以群众自投为主。四是后续管理难,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突出。五是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短期内难以达到聚居规模。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统筹规划,提升建设水平。在选址上,要考虑到地形、道路、水利等条件相对较好、适宜聚居的地方。在建设标准上,注重品质内涵,注重安全、实用、舒适。在风貌上,体现当地文化传承、人文特色,在布局、风格、色彩、户型上做到人性化、个性化、居民化。在功能上,既体现现代文明,又要尊重农村风俗习惯,突出生产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结合、错落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持续发展。新居建设要选择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地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特色种养业资源、生态资源等,积极培育新村主导产业。引导、鼓励现有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家庭牧场。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信托机构、科研院校等多方参与,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三)坚持综合配套,提高新居品质。按照“公路联网、设施联通、产业联片”的思路,综合配套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依托村两委活动阵地,配套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农民就近享受基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