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是描述、记录某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研究人员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说,进行创造、发明和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要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经过整理而写成书面报告。
实验报告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学科,也要借助实验这一手段,或验证前人的理论,或进行新的理论、方法的探讨。
按实验的性质划分,实验报告可分为检验型实验报告和创新型实验报告。检验型实验是重复前人已作过的实验,在教学中就是按教学内容规定的某些实验项目重新演示.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这类实验报告通常有固定的项目,并按一定格式印成实验报告由实验者逐项填写。创新型实验是实验者进行一项新的研究所做的实验,它既可以是通过实验来探讨某种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在实验中摸索出新的操作方法,以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这类报告在写作上也遵循着一定的思路,但写法上要相对灵活些。
按实验的场所不同,实验报告还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报告和现场实验报告两大类。实验室实验通常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而现场实验则一般是社会科学中的实验。这两类实验报告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实验室实验报告大体上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来写:先写实验的时间,有的还要根据实验的要求写明气候和温差的变化,然后再写实验的项目和次数。再写实验的内容。
实验内容是这类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应重点写明: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
2.仪器和配料
即被实验的实物和供实验时用的各种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溶液、颜料、粉剂、燃料等。
3.步骤和方法
先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经过哪几个步骤等。要把实验的过程以及观察所得的变化和结果写清楚。为便于说明问题,还可以附制图表。
4.数据记录或处理
这一点可并入第三点写。也可单独列出。
5.讨论
主要谈谈实验者对整个实验的评价或体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不同见解及建议等。
以上五点,是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依次出现的。也有些实验报告将这五点分别称为“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实验小结”等。这只是表述上的差异,内容是基本相通的。
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这类实验报告通常制成了表格或填单,
现场实验报告的写法比实验室实验报告的写法要灵活一些,一般不设立固定项目,但从整体来看其结构顺序大致是依以下五点展开的:
1.阐明实验的背景、条件等。
表明该项实验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是说明了实验的必要性和它的缘起、前提。这也是对实验的外部条件的大致勾勒。
2.简介实验的对象,实验所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应作大致交代,对这个对象作哪些方面的实验,通过实验将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是事先应予以明确的.以表明实验的针对性。
3.详细说明实验的方法.所采用的手段及程序步骤。
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实验过程的回顾。有些实验往往是分几步实施的,应当详细展示每一阶段的成果,说明某一方法或手段采用后导致的变化。
4.阐释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全部实验的产物.能清楚地表明实验的成败得失,应尽量用事实说话,作定性定量分析,以增强说服力。
5.讨论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它的实践意义或推广价值。
任何实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大面积的实践服务的。阐述这些内容,无疑大大张扬了实验的意义。
请看l990年1 0月在上海召开的“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上一份实验报告(摘要):
上海市大同中学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报告
陈德生
我们学校从1 987年秋开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历时三年的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现在,这届学生已经毕业,实验告一段落。
一 构想
上海市大同中学是市一级的重点中学,过去搞过不少教学改革项目,但由于都是单科性的,没有改变整个课程结构,因此我们的学生仍被限制在统一安排得满满的必修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很少有自我发展的余地;他们的课业负担很重,自由支配时间甚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不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人才健康成长的。据此,我们确定,以改变这种统一化、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为突破口,提出了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的构想和实施方案,在1987年秋入学的高一年级四个班共180名学生中,进行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实验。
这项实验的期望目标是: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结构,改变教学划一化的做法,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这项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以上午上必修课,下午主要上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教学;推进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项改革。
在我们的课程结构中,三类课程的构思就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的: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人才基本素质的共同要求.设置必修课;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为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打基础的不同要求,设置选修课;再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各种需要。必修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强化素质训练,发展个性特长;课外活动应理解是课程体系之内、课堂教学之外的课程,它为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个性进一步提供条件。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大致定为3:3:2,每周教学活动总量为39~40课时。
二 实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增强师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吸收现代教育理论成果,逐步统一对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等的认识。
3.强调以“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要求来衡量学生。
4.端正评价思想,努力排除仅以考分高低看质量,仅以升学率评优劣的思想干扰。
(二)减少必修课时
1.各必修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比国家规定的课时减少1节,必修课每周的教学总课时由原来的34--36节。减为25~26节。[见附录3]
2.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
3.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努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过程。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精选内容、精心组织、抓住重点、讲练结合,以及采取学生自学、集体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或单元整体教学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增设选修学科
对选修学科的设置,我们注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倾向、兴趣以及将来的出路挂钩。在具体设课时,结合社会实际,注重实用性;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导向性;结合教学实际.注意可行性。
1.选修学科的构成及其课时。
试点年级在三年中开设的选修科目共54门。这些科目大致分属两类,即知识类和技能类。……
选修课每周的教学总课时为8~l0节,每学期同时开设的选修科目有20多门。在规定的选修课教学时间内.学生一般都应选修某一科目
2.选修学科的教学
(1)以自愿报名、教师协调的办法确定所设学科的选修学生,组成选修班并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2)解决师资、教材、场地、设备等问题。这是我校课程改革过程中费力最大的工作。
(3)组织教学。我们认为选修学科的教学特点在于:①教学对象是对本科目有兴趣、。爱好的学生;②教学内容同学生发展特长的需要及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比较密切;③教学要求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④教学形式和方法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选修学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要求: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探索;②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注重自学讨论;④强调因材施教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课外活动
开设学科兴趣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项目。
1.试点年级在三年中组织了各种活动小组共19个,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兴趣小组,足球、排球、围棋等体育队、针灸推拿小组、文学社等;还有各班成立了为民服务小组,各班自发地组织社会调查和实践,不定期地在课余进行活动;另外每周有1节校班会。(见附录2]
2-各活动小组在辅导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五)改善管理
建立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改善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
1,改革领导体制,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考评、奖惩制度。
3.组织听课、交流,深入检查、了解,及时反馈,加强调
控
4.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讨 论
(一)减少曲修学科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目标。
(二)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显示了较好的整体效应。
(三)关于三类课程课时的配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