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心得体会读后感 →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时间:2021-10-26 | 作者:宇景华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静静地伫立在书柜的一角已近三十年。期间读过多少遍已记不清了,以至于近日将她又从书柜拿出来,她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了:书页早已发黄,封面和封底已经脱落,书角也已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次阅读,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一代伟人的风采,咏诵那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般悲壮的革命英雄史诗,依然难抑心情的激动。

  1936年6月至10月,时年21岁的美国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带着无数的疑问,深入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彭德等怀许多中共领导人、红军高级将领以及普通士兵、苏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交流。通过这段神奇的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斯诺写下了纪实性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作者在书中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一副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屈不饶、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红色团队的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饶的革命风采。

  一、斯诺的谜团

  作为一名西方的记者,一个美国的年轻人,自然对共产党人、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充满了疑惑。正是对被国民党妖魔化的年轻的共产党人的疑惑和好奇,斯诺冒着危险,冲破封锁,来到陕甘宁苏区采访,一探究竟。正如书的开篇斯诺用了79个问号,一连串的疑问指引着读者与作者一起去寻访、探索着答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他们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着作没有?毛泽东是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么高昂的东方人脑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朱德,称作红军总司令的这个人的生命在南京看来具有同样的价值,他又是怎样的人呢?林彪,这个二十八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据说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他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还有其他的许多红军领导人,多次报道已经毕命,可是又在新闻报道中重新出现,不但毫毛无损,而且仍旧在指挥着新的军队同国民党对抗,他们又是些什么人呢?以至于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象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中国的"红色工厂"是怎样的?红色剧团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随着作者在苏区采访的深入,作者为自己解开了重重谜团,也为读者找到了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用春水般的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做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认为,"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斯诺在苏区采访结束后,在撰写的书稿结尾时,云绕在他心中的迷雾已经云开日出,眼前豁然开朗:这一支红色的意志坚定、充满激情而又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年轻的队伍,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将会被他们埋葬。

  二、一支特殊材料铸造的红色团队

  在斯诺眼里,陕甘宁苏区的红色队伍,是一股充满活力的力量,一个特殊材料铸造的团队,他们是那么的朝气勃勃,那么的信念坚定,是那么的百折不饶并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们是那么的年轻: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19岁,红军军官中平均年龄24岁。那时,1936年,朱德50岁,毛泽东43岁,周恩来38岁,林彪28岁,杨尚昆29岁,贺龙、彭德怀也不过四十岁。

  在年轻的队伍中,也有三位老当益壮的长者,他们是:超过六十岁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俗称延安"三老",分别主管财政、教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的军人、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他们的经历是那么的充满传奇色彩:红军大学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27岁,平均有8年战斗经历,平均负过3次伤。在介绍红军大学时,斯诺告诉读者:"它的校长(林彪)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未吃过败战。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来使用?或者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级首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这就是红军大学。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高等学府".

  《西行漫记》中我们看到,就是这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充满必胜信念、特殊材料铸造的团队,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凭着"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革命意志,演绎了无数经典的坚苦卓绝的震人心魂的战史。从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到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开辟新的陕甘宁边区,从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到强渡乌江,从巧渡金沙江到飞度泸定桥,从过雪山草地,到西路军的悲壮战史。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无不令作者动容,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7勇士采访后,斯诺深为勇士们的壮举所震撼,甚至有点目瞪口呆,一时难以理解,为了革命,世界上竟有如何置身死于不顾的战士?斯诺先生这时在书中不禁自问:"他们是人,还是神?"

  三、一代伟人的风采

  沉浸在《西行漫记》中,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一个个鲜活的坚定的革命者的风采在眼前飞扬。

  《西行漫记》生动地记录了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彪、彭德怀、徐海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采访片段,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信仰坚定、意志刚强而又有血有肉的一代伟人的风采。

  斯诺记录了毛泽东工作状态:"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一一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了毛泽东早年的学习生活,毛泽东在接受采访时,对斯诺说:那时"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读了亚当?斯密的衡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着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关于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学习,斯诺也有记录:"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他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着作。"

  更为重要的是,在《西行漫记》中,斯诺还记录了毛泽东年青时思想发展的轨迹。毛泽东对斯诺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一九一九年我第二次前往上海。在那里我再次看见了陈独秀。我第一次同他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着;《社会主义史》,柯卡普着。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这样生动地记述了他与周恩来的第一次会面: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他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随着了解的深入,斯诺认为"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他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小道,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一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关于朱德,斯诺也有精彩的描叙:"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象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从斯诺的叙述中,读者意外的获知朱德那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红军总司令,在转战南北的枪林弹雨中,他竟然"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他呀!"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革命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已成为历史,隆隆的枪炮声已离我们远去。但是,红军的精神永存,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存,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存。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开创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