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心得体会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500字左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2020-03-29 | 作者:罗浩鑫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句承诺,历经三十年的世事沧桑,连接着两代人的情感历程和血浓于水,像一个缄默无言的见证者,目睹了哈桑对阿米尔忠贞不渝的守护、无怨无悔的奉献;也目睹了阿米尔对哈桑残忍决绝的离弃、时过境迁的幡然悔悟。白驹过隙,时光从喀布尔布满融雪的道路穿越到旧金山绿意盎然的草地,听见了承诺在哈桑和阿米尔、阿米尔和索拉博之间口口相传。时光虽健忘,却没有让承诺失去人性的光芒、真挚的力量,反而让它像一杯陈年的美酒、一首老旧的诗歌——芳香四溢,历久弥新。

  《追风筝的人》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的喀布尔弥散开来。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胡杨树见证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他们一同追逐风筝,一同奔跑在满是灰尘的道路上,形影不离。透过这些自然质朴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我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和伙伴们在池塘边摸鱼,爬上树摘橘子,在田野里捏泥巴……十多年前夏日里那股清新纯真的气息扑面而来,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淌过我的心灵。哈桑以为阿米尔可以永远依赖与值得信任,阿米尔也认为自己会永远珍惜这段友谊。可故事没有像童话那样在幸福快乐的美好愿景中发展并落幕,它把两个伙伴引向一个早已预谋好的圈套:哈桑为了阿米尔受到了莫大的凌辱,可他依然没有背弃自己的信义,用尊严与人格竭尽全力守护着他视若生命般宝贵的友谊;可阿米尔却被眼前的假象蒙蔽了双眼,他屈服于社会强加于他的荒谬的价值观,屈服于自命不凡的普什图人自以为是的等级信仰,恶势力客观上的强大与他主观上的懦弱、不反抗迫使他选择背弃朋友来换得自身的安全和自我的社会身份认同感。于是这份友情经历着此生最严峻的考验、最激烈的挣扎,他们两人也经历着生命中一场漫长的心灵救赎与守望回归的马拉松长跑。

  哈桑虽然是阿米尔的仆人,但我更相信这只是名义上的一个说法,因为他为阿米尔所付出的早已超越了一个仆人的职权范围:面临危险时的保护者,无人玩耍时的陪伴者,分享故事时的聆听者……毫无疑问,哈桑为阿米尔所做的一切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他的主人,因为利益上的从属关系带给不了他如此强大的动力,靠利益稳固的关系在困难的打压下分崩离析也是迟早的事。哈桑对阿米尔更不是愚忠,因为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一直都付出自己真诚的情感,也并没有对阿米尔唯唯诺诺,相反,是像朋友一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在哈桑的生命中,他早已把阿米尔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出生后他口中咿呀的第一个词语是“阿米尔”。在故事后来出乎意料却有理可循的发展路径中也证实了哈桑确实就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让人唏嘘不已,哈桑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的亲兄弟,没有怨言,义无反顾,即使他从不知情。我忘不了那个情节:阳光洒下的石榴树旁,当阿米尔因怨恨而把石榴一个个砸向哈桑时,他没有还手,而是从地上捡起一个石榴往自己脸上抹——即便你伤害了我,我也不会去伤害你,我情愿去伤害自己,然后用我们曾经美好的回忆和要好的感情来原谅你。

  我无意于去指责阿米尔性格上的缺陷,在我看来,他童年时的懦弱与屈服更像是许多同龄人都有过的面对困难与压力而束手无策时所表现出来的安全感缺失和自我保护的选择。只是他本可以正视自己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什么错误,他依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哈桑支持与帮助。可惜,少年心智的尚不成熟和一直以来对于父亲偏爱哈桑的妒忌,阿米尔将自己痛苦和煎熬的根源归结于哈桑的存在,他选择性地忽视和逃避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缺乏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阿米尔看着哈桑就像看着一个烫手的山芋,他理所应当地认为如果没有哈桑,眼前的纠结和困惑立刻烟消云散。找不到情感宣泄出口的少年在心里播下了黑暗的种子,它生根发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慢慢吞噬了理智。于是,阿米尔设计栽赃了哈桑,哈桑默默承认并最终离开了他。阿米尔本以为自己能够得偿所愿,却不料想哈桑的隐忍与宽容会让他的内心背负多年的羞愧,他强加给哈桑的罪证变成了一把枷锁,牢牢地扣在他自己身上。

  阿米尔以为自己和阿塞夫是两条路上鲜有交集的人,却不曾料想当阿塞夫面色鄙夷地一步步踩到哈桑头上来时,他式微的求情和逐渐的冷漠让阿塞夫嚣张的气焰越燃越烈,多少次阿米尔以并不直接、并不触目惊心却依旧残忍的方式伤害了童年要好的伙伴。阿米尔用逃避和无视的抉择帮阿塞夫磨利了手中伤人的歧视之刀,而这把刀对准的人就是他身边的哈桑——或许,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伤害,而是朋友的冷漠。

  如果缺少了明辨是非的眼力和看透本质的洞悉力,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验证“当局者迷”的俗语,落人世俗设下的圈套,用世俗的眼光看待问题,收获世俗的偏见。我们以为没有出手伤人就是品行端正,却不知道对他人犯罪的纵容会让我们自己陷人难以自拔的道德深渊,更让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步人“事不关己髙高挂起”的恶性循环。等到面对血淋淋真相的那一刻,被揭穿的谎言会让我们明白原来所做的一切论证都是为了一个虚妄的命题。

  直到成年后,阿米尔才逐渐拨开了缠绕在眼前的迷雾,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是多么轻浮而愚蠢,但那些过错早已在后来的岁月中结出苦涩的果实。他明白,曾经的所作所为像一把刀子,在哈桑的心中划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后来得知索拉博一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身处塔利班的魔爪中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拯救他的危险路途。哈桑为他、为他们一家奉献了太多,乃至自己的生命,阿米尔内心多年来的愧疚再也没有机会同哈桑亲口说出,那些在时间流逝中发酵的悔不当初只能积压在心底随时间封存,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把索拉博接到自己身边来好好照顾他。所以当他在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中被塔利班头目打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时,他感到的不是痛苦,而是解脱,是多年来从没有的心安理得。压在他心里的石头终于无影无踪,他找到了一种方法为自己赎罪,为自己迷途的过往做一个刻骨铭心的告别——方向错了,停下来何尝又不是一种前进。

  旧金山湛蓝的天空下,阿米尔带着索拉博一起放风筝,如同当年他和哈桑在喀布尔的街道上所做的一样。他终究是找到了那条做好人的路,找到了正视自己的勇气。即便当年的付出最后换来的是阿米尔的背道而驰,哈桑也从未觉得不值得,他心中一定有个信念: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但经过洗礼后,真正的友谊会更加坚固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回首远望,阿米尔心中五味杂陈,年少时的他辜负了一段值得守护的友谊,用尽力量去对抗一个想要给自己拥抱的伙伴,于是从此刻开始,他要用怀抱去温暖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去弥补自己的过错。阿米尔明白了一真挚的情感,在荏苒岁月中,只会历久弥坚,因为它总是能预见对方的需要并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我不禁想起鲁迅在散文《风筝》中所说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被忘却是最大的惩罚,因为它不会留有余地让我们改过自新。相比鲁迅,阿米尔是幸运的,陈年旧事时至今曰仍留有余温,依然还有当年的故人提醒着他:昔年之错,改犹未晚,

  “少爷,我想念你讲的故事……希望有一天你能回到喀布尔,重游我们儿时到过的地方,如果你回来了,你会发现有位忠实的老朋友在等你……”

  斯人虽远去,往事难成空。

  潸然泪下。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