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阿米尔
时间煮雨,流年不待,櫻红蕉绿又是几度春秋。往来人事,或许就这么匆匆过去,湮灭在山回溪转的尘世中,不见了,该不见了的。喀布尔的天空,天空下摇曳着的风筝,地上追着风筝的人,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觉得,阿米尔一开始其实是这么想的。自己应该也会遵循着这自然而然的定律。但正如人们常说的,最无法正视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刨去不时涌上心头的愧疚与罪恶,看着镜子中渐变的容颜,日常人静,波澜无痕。如果没有那一通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的话。就好像原本只是暗流涌动的大海,忽然一阵飓风刮过,席卷着曾经的愧疚、不安和罪恶,然而,真相、责任、救赎,也在暴风后一一浮出水面。但往往风雨冲刷过的天空会更加明净,不是么?故事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如阿米尔说,那儿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这已经是第二次看《追风筝的人》了,第一次看是高一军训的时候,时隔四年,如今我已是大二的学姐。一样的文字,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感动。一开始对阿米尔并不抱有任何好感,甚至有些憎恶。对,是憎恶。并不是针对他这个人,而是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妒忌,懦弱……这种感觉即便在他完成所有的救赎之后,也并未完全消散。那时候的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喜欢那个老实本分、心地善良的哈桑,会因为他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唏嘘不已。
岁月穿墙,流云不语。如今的我对哈桑的喜爱依旧不减。而对于阿米尔却有了新的认识和感知,以及那时我所没有注意到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阿富汗,那硝烟战争弥漫下交织着的爱与恨——作者对于阿富汗的爱,以及显然对造成今日沧桑一样深的恨。
对于阿米尔的改观并不是在他决定救赎之后,反而是故事的开始。当他和哈桑经过军营的篱笆,军官对哈桑的母亲进行言语的侮辱。当憨厚的哈桑连辩驳都不会,只能抖着肩膀在影院低声啜泣,阿米尔让出了自己的肩膀,以及并不大檀长的安慰:“他们认错人了。”
人性都有两面。至于你要开启哪一面,很大程度上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慢慢完成了。阿米尔特殊的身份和遭遇,使得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显露出了他内心黑暗的一面。不是不恨,当哈桑为他追逐贏得斗风筝比赛胜利的风筝时惨遭蹂躏,他却因为怯懦,袖手旁观。且在事后,借口将哈桑赶出了家门。阿米尔内心善恶的交织斗争是我认为的全文最大的亮点之一。因为人性有善恶两面的存在,才会出现如此丰富和生动的内心活动的存在,阿米尔也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自私怯懦的男孩长成了一个勇敢担当的男人。这样的一个成长和蜕变的过程,正如阿米尔父亲所说的“当罪行导致善行,就是最好的救赎。”当生命中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掩饰躲避只能是欲盖弥彰。善行,无疑是最好的救赎。用自己的双手,带着充满诚意的内心,减去那些曾经的罪恶和愧疚,只留下这最轻最浅的一层给自己,那该是生命的一种必须与支撑。
作为文中的线索,风筝毫不意外地出现在了文章的首尾。蓝天白云下的人儿,望着渐渐高升的风筝,紧握手中的线。这样的行散和风中的疯跑,犹如少年狂。少年狂,骄傲得想象翱翔空中的风筝一样,横冲直撞,却往往伤了一旁默默陪伴和守护着的人。多年后,依旧是那一片天空,放风筝和追风筝的人却换了一批又一批,曾经热衷于斗风筝
的人,如今少了那份轻狂,多了一份担当,和对过去的追悔。当角色对调,阿米尔代替了曾经追风筝的哈桑,当那一个风筝经由阿米尔的手递给哈桑儿子的时候,所有往曰的罪恶与丑陋,都随着孩子嘴边的那一抹微笑而烟消云散……世上没有任何东西的存在能抹去过去的愧疚和不安,与其说是那个孩子,不如说是阿米尔自己,给了自己最后的救赎。
最后,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支风筝,都会有那么几个,哪怕只有一个愿意为你追风筝的人。那么,请你握好手中的线,让你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也请你照顾好身边的那个人,因为他比风筝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