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
我们一直商量着想把四个人在云南的生活情况写一写,可一直总觉得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似乎会有那么点的伤感,左右思量,还是把我们的一些点滴和大家分享吧。
刚到云南的时候,因为是个全新的环境要去适应,除了安顿生活、习惯工作,几乎没有时间想其他,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已经是深夜了,到床边真正是”倒头就睡“。沧源是佤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蔬菜吃的比较少,饮食口味相对重很多。调研工作需要我们深入到乡村,睡眠又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我们的两名干部都生病了,有的连续输液好几天。我和陈磊到目前还比较健康,听当地同志说,似乎是佤族县长亲自泡制的药酒起了作用,我们的县长是佤族土司的后代哦。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每当夜深人静,”享受寂寞“”耐住孤独“的话语就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总在谈笑间提及这样的感觉,害怕触及心里的想头,白天工作越累越忙,回到家越是觉得冷清,于是和家里人的电话似乎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特别有趣的是当我们在一起时,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几个人分立不同方位,面带笑容紧握手机,基本上可以叫”电话阵“了。这两天我们在临沧交流工作,真感觉是亲人团聚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想头“,我们更加珍惜来云南工作的机会,只有认真努力地做好工作,也才能对得起”父老乡亲“吧!
东航扶贫教育是本
2005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国资委的部署,东航集团公司定点扶助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沧源两个贫困县,我有幸作为首批扶贫干部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挂职锻炼。
一次贫困村的调研令我对教育扶贫有了深刻的认识。下乡的路难走,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我们走的乡镇通往村庄的路当地人称之为弹石路,其实就是用碗口大的石头铺成的路。我们坐在吉普车上的感觉就像在蹦床上似的。单程两个小时的盘山路,一下车只感到浑身发麻。这是一个远离乡镇的特困村,坐落于大山深处,进村的泥路还有十几公里,如果下过雨就只能换乘拖拉机进村。全村缺水少电,是个半封闭的社会,半数以上村民小学都没有毕业,具初中文化水平的只有3人。村里学历最高的是个四川籍的高中生,因在老家娶不起老婆,入赘到了村里一家只有母女两人的小户。由于人口少,他们全家仅有不到1亩的水田和3亩旱地,如果同其他村民一样水稻、玉米都种点,绝超不过当时人均年收入865元的贫困线。小伙子学习了养猪技术,毅然将所有土地都种上了猪草,精心饲养了两头良种母猪,每年将生下来的小猪养大卖钱,成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资源少并不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了思路才有脱贫致富的出路。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说的”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
经过艰苦调研,我们把教育扶贫和东航示范村项目定为首批东航挂职干部的工作重点。确定了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办好实事,做到短期帮贫和长远解困相结合;坚持”两手抓“,做到定点扶贫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双赢,做到扶贫工作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输血“治标和”造血“治本相结合。我们在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1.制订东航挂职干部工作纲要
通过一段时间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并结合东航集团的企业特点,与另外两名挂职干部共同协商制订了挂职干部工作纲要,为今后的挂职扶贫工作厘清思路,做好计划。
2.启动教育扶贫工作,并制定了教育扶贫工作手册与”结对助学“实施方案先后实施了东航与双江、沧源两县的结对助学活动,同时开展了”感受东航、感受上海“参观活动。此次活动中,通过走访56户贫困家庭,共选择并资助双江县贫困学生235名,资助金额共计50600元。10名双江县贫困学生代表和2名教师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参观活动。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
3.扶持县龙头企业发展,确定合作模式和意向
结合东航集团板块企业的经营内容和当地的特色产业,邀请东航传媒公司、东航云南有限公司及其他投资公司考察双江县茶叶企业,并进行合作协商,初步达成意向合作协议。通过扩大对当地企业的产品宣传和销路推广,真正做到强龙头、富农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致富铺路。
4-开展劳动力输出试验性项目
强化技能扶持,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能力素质。联系东航云南有限公司到双江县职业学校招收劳务人员,用工性质为保安,就用人情况在后续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将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5.开展民族文化和旅游宣传项目
结合双江县实际,利用东航自有的航空媒体优势,如机上报纸杂志、社会化媒体平台、影视媒体、网站平台等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了宣传,吸引投资,为当地发展造势。同时,联系媒体记者对当地贫困学生生活状况进行实地拍摄,制作成纪录片《山里的孩子》在电视媒体进行转载播放,加深外界对双江贫困状况的了解。
6.开展结对助学活动
其间与新闻媒体在昆明合作举办了东航纪实画展暨对双江贫困学生扶助仪式,通过东航集团公司牵线搭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与双江县签订了教育助学协议,并在多个报纸媒体进行了宣传。争取对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帮助完成学业奠定长远脱贫、稳定脱贫基础。通过媒体让更多社会人士重视教育扶贫,并伸出援手大力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通过发力教育扶贫,在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社会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未来将看到的是,贫困地区将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
令我最为欣慰的是,之前我带头结对资助的小学生终于在2016年考上了大学,为当地一个贫困家庭的脱贫贡献了一份力量。
扶贫日记
2005年8月12日星期五沧源县城
今天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陪同,走访了勐董镇永和村。由于镇上唯一的车子被镇党委书记使用了,镇长只能向镇上的一个体老板借了辆车陪同考察。
我们沿崎岖山路上行,快到山顶时停在了一座小山村旁。村落不大,房子都很简陋,有几间还是茅草屋,但旁边已经堆好了砖瓦,一问才知有的人家即使政府补贴了砖瓦、水泥,仍然无力筹款兴建;也有的是因为雨季耽误了施工。镇长介绍,由于交通不便,一块砖的出厂价为0.16元,运输费却要0.18元,就算政府补助了4000元的材料费,自己还得筹集16000元,这对于那些一贫如洗的特困户来说,就等于要背上十年的债,因此这部分人群的安居还很成问题。据介绍,这个村由于地处山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下雨天在屋檐下用竹管收集雨水饮用,旱季只能靠人背牛拉从儿十里地外取水^山上没有多少可耕地,村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自己的田地。由于山地干旱贫瘠,只能种些玉米、旱稻等低产量作物,农民人均收入不到600元。我询问为何不搬到山下去,镇长说,由于村子离中緬边境才300多米,双方边民步行来往易如反掌,因此这里最大的任务就是反渗透;如果他们搬走了,緬甸的村民就会搬过来,长而往之,就会影响边疆巩固。边境线这么长,单靠解放军固守根本不可能,必须靠这些老百姓。听了这席话,再回头看着我们身后峦峦群山,不由感慨万分,当我们在大城市享受安宁、富足时,不知是否都想到我们享受的这一切也有这些边疆百姓的一份功劳;当他们在贫困中挣扎时,我们是否曾为他们奉献过什么。
接下来要去的是永和村的另一个村落,但走到一半时车子就陷在泥泞里了。本来我提议步行过去,但由于还有十几公里的泥路而只得作罢。
2005年8月16日星期二沧源县岩帅镇
今天一大早就和当地的陪同干部一起驱车前往最偏僻的一个镇——佤山腹地岩帅镇。一出县城,柏油路就变成了乱石铺成的弹石路,没多久,连石头都没了,压根儿就是烂泥路。当三菱越野车在泥浆中蹒跚”游“动时,我才明白了当地干部所说的”路烂“是何指。
120公里的路走了近4个小时。到了镇上,发现只有两三个人在,镇长介绍说,镇里干部都进村入户去帮农户搞田间管理了。这个镇是全县最贫困的镇之一,当地百姓绝大多数是佤族,历来以山居打猎为生,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禁止狩猎,才开始尝试开荒种地。由于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育程度极低,耕种技术还是刀耕火种,商品意识才刚刚起步,更遑论市场经济了。
过去村民只会种玉米,由于产量低,往往连口粮都不够。现在国家要求退耕还林,加上这两年泡核桃和茶叶市场逐步看好,镇里就想全力发展这两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提高村民收入。由于种植泡核桃和茶叶需要投入购买树苗,还需一定的农业技术,因此镇干部的大部分精力是帮助农民获得树苗,并做好田间管理。镇长带我们到山上看了一个挖好的苗坑,有1米见方。据介绍,今年冬天前镇里准备组织大家挖20万个这样的苗坑,争取在开春前全部种下泡核桃树。由于村民没钱购买树苗,镇里就组织干部3人一组,分头育苗,基本解决了全镇的树苗,这段时间镇干部基本全在各村亲自动手挖苗坑,向村民传授种植、剪枝、嫁接技术,当然这些全是义务的。镇长还特地带我去看了他负责的1亩苗地,自信地说,如果今年能种下20万株,那么三五年后就可以挂果,农民就能有收益,8-10年后进入高收期,农民有望彻底摆脱贫困,佤山就能大变样。
当天晚上就住在了镇里,条件极为简陋,卫生状况就更顾不上了。在这里,存在就是价值,坚持就是胜利,艰苦是意料之中的事。晚上到几个村民家坐了坐,有个老艺人演奏起佤族的乐器,一个佤族大娘和着琴声唱了起来,嘹亮而质朴的歌声在佤寨里飘扬,马上很多人都闻声而来,大家一起在低矮的矛早房内、在昏日首的灯光下,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大声闲聊着、欢笑着,也许这就是我们想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吧。
2005年8月31日星期五沧源县城
这几天学校陆续开学,今天特地和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去几所学校看了看开学情况,回来以后,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
勐角中学是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乡办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的。来到学校只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只有几个女老师,一问才知道男老师都去”拉学“了。所谓”拉学“,就是每到开学时,老师们算好路上的时间,背上所需的柴火和大米,上山进村,挨家挨户地动员学生报到上学。虽然大部分学生享受了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每年只需交上住宿生活费——300斤大米就可以报到,但对于贫困山区来说,300斤大米往往就会让很多学生不得不綴学在家,也有很多学生只能年复一年地打上欠条。有老师告诉我,一些没有享受补助的学生,还要交上几十元的书杂费,最后往往是老师从自己口袋里拿出钱来才能让孩子顺利报到。
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由于近几年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有时要两人合睡一张本来就极窄的床,还有些学生得自带床板。我去的时候刚好食堂开饭,我跟着学生一’起去了食堂。每个学生的午饭就是一大碗米饭再绕上一k勺汤,汤里只依稀看到几片土豆。我问一个黑黑瘦瘦的小姑娘:”学校吃得有家里好吗-“她怯怯地答:”比家里要好。“学校老师介绍说,由于学生打欠条太多,学校经常有断粮之虞,还好乡政府经常能伸出援手。至于菜,大部分只能靠教职员工自己动手了,他们还自己养了几头猪,保证每月能让学生吃上一两回肉。更让我吃惊的是,由于粮食实在不够,所有的学生都只能吃中午和晚上两顿饭,不仅这所学校,其他住宿制学校也是如此。看着这些比我自己孩子大不了几岁的小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再也忍不地流下了眼泪。
另一所学校永和中学的情况更差,校舍竟然是几排用竹片和木条搭成的简易房,一到刮风下雨,学生们只能蜷缩在角落里上课。庆幸的是,香港一个慈善机构来看了以后当即紧急拨款,新的校舍估计明年就可以启用了。
虽然学校的条件都非常简陋,但老师们的精神面貌还是很好,这几年入学率不断上升,他们很是欣慰,但现在最担忧的莫过于校舍和设备的紧缺了。还有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老师们最开心也是最难过的时候,开心的是近几年学生的升学率不断在提高,难过的是每年又有很多孩子因为没钱而不得不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虽然每年全乡干部职工都要自发集资捐款,但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