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丽乡村 奔小康生活
——临沧市“六个共同”带动党建脱贫“双推进”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临沧市各族人民始终紧跟党的旗帜走,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谱写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在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双推进”中,临沧市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党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因地制宜、鼓励创新,探索出“银行贷款共同贷、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这“六个共同”党建脱贫“双推进”成功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诸多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陆续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了集中、连续报道,产生了较好反响,进一步增强了临沧市乃至云南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一、银行贷款共同贷,互惠互信聚人心
针对多民族聚居、贫困人口多、贫富差距大、建房贷款难的实际,临沧市坚持对症下药解难题,在村组党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决策的优势,由党员致富带头人示范,以解决贫困群众贷款还款来源、担保抵押不足等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立健全农户共同承担银行贷款风险机制,采取“三权三证”(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林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抵(质)押、“五户联保”(小额信贷过程中,5户或5至8户农户为1个小组,确定1名联保组长,进行联户贷款,责任共同承担)等方式,加大对贫困群众的信贷扶持力度。按照“金融支持、政府贴息、简便手续、按时还款”的原则,围绕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立贫困户互帮互促机制,在征得双方同意前提下,先期贷到民居建设款的农户,匀出部分资金支援后期贷款农户,做到贷款共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手牵手、富帮贫”实现民居建设工程整体推进,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农户贷款过程中,村组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协助农户办理贷款手续,做到一次性申请、一次性办理,并主动督促农户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和归还贷款,帮助群众实现“家家能贷款、户户住新房”的梦想。截至2017年2月,全市建房农户获得金融扶持贷款超过72亿元,60%以上建房农户获得金融扶持。当地政府建立9个融资平台,为易地扶贫搬迁村争取金融支持,加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通过上述举措,村民建房心里更有底了,相互之间更信任了,形成了团结互助决战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二、特色民居共同建,规划引领换新颜
临沧市坚持把提高村民居住质量作为重点,把农户作为建房主体,突出村组党组织和党员的引导、服务作用,让群众真正懂政策、积极搞建设、当好主人翁。建房时,对就地提升改造户数较多或整体搬迁的村庄,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坚持规划引领,实行“统规联建”;以村组党员和干部为骨干组成联建委(理事会、互助组),组建党员建房服务队,积极配合做好本村(组)农户建房的户型确定、工程队选择、建材选购、质量监督等工作,引导农户之间合理调配建房物资、有效整合资源、降低建房成本、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在新民居和配套基础设施建成后,引导联建委职能由“建”向“管”转变,认真做好新村住房管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截至2017年2月,全市已建立8720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3210个互助组;126个建制村1709个自然村实现整村推进,38万户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67%同时,还着力推动临翔区博尚、耿马县孟定、凤庆县鲁史、双江县勐库、沧源县勐董5个旅游小镇建设,建成沧源县翁丁村、凤庆县塘房村和古墨村、耿马县者卖村、临翔区腾龙村和南美村、双江县冰岛村、永德县蕨坝村、云县头道水村、镇康县忙丙村等一大批美丽村庄,让过去的“破旧村”变成“美丽村”“富裕村”。临沧市这片拥有23个少数民族的美丽土地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绝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目标正逐步实现^三、大事小情共同帮,党群联动树新风
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扶贫政策“红包”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升,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也不断提高。往年,群众主要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现在却有一些群众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致贫,与脱贫攻坚背道而驰。在精准“把脉问诊”基础上,临沧市大力倡导“有礼有节、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新风,由村组党组织主导、党员和村组干部合理分工,引导村民采取就近自愿、主动互助的方式,在红白喜事、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深入开展劳力互助、资金互助、技术互助、信息互助、邻里互助,如:双江县勐勐镇彝家村1组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统一到彝家村道班梁子搬迁点建盖新房,部分村民由于贷款一时没有办下来,没有启动资金无法动工,盖完房子的村民主动前来帮忙,互帮互助渡过难关,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住进新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在建档立卡贫困村正逐步消除,节俭、健康、文明的新风正在逐步形成,如:耿马镇石灰窑村是耿马县2016年脱贫出列的1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1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6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房全部建好后,按照当地搬迁新居都要操办客事的风俗,村干部粗略算了一笔账,即向每户送不低于50元的贺礼,仅礼金就需8500元,同时迁居户还要开销一笔资金筹办宴席,村民之间还要互帮互助2天,这样既耽误生产,又加重经济负担,最终还会造成巨大浪费。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党群互动、村民监督”,引导建房群众转变思想、摒弃陋习,大力倡导搬迁新居不请客、不送礼、节俭仪式,得到村民拥护。村民感慨地说:“邻里乡亲间互相帮忙,以往也这样,但今年却觉得很不一样,大家都很积极、很主动、很卖力,整个寨子更有凝聚力和人情味了,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又回来了。”
四、公益事业共同干,自力更生美家园
过去,听说村里要修广场、修路、修饮水工程,群众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临沧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本着建设成果与群众共享的原则,引导群众“自下而上”按照共建“美丽宜居乡村”的理念和“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大兴公益事业,让群众愿意干、乐意干、积极干。村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宣传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惠民政策,使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热情,投工投劳集中实施绿化美化、道路建设、引水工程、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等公益事业。截至2017年2月,全市实现水、电、路、村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配套的整村推进村达1709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0.15%^2014年景谷“10?7”地震后,双江县邦佑自然村77户群众中的23户群众在8个月内建起砖混结构民居,创造了“邦佑速度”,如今,临沧市各族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渐淡化、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党员干部手中私活“少”了,为群众谋福祉的斗志更高了。
五、产业发展共同谋,团结致富奔小康
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谋划产业发展作为村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容,村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新产业开发等,充分听取贫困群众意见建议,通过长短结合、立体布局、多元发展,不断拓宽脱贫发展新路子。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烤烟、甘蔗、茶叶、核桃、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建设,如?.双江县勐库镇邦读村根据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黄牛养殖,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建设黄牛养殖小区2个,计划发展养牛示范户13户,户均黄牛4头。坚持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相统一,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双带”能力上下功夫,党组织牵头组建经济实体、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通过引进企业、创办合作社等,投资734.7万元以林地、土地入股,在全乡4个村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7个,种植中草药150亩、龙胆草2000亩、林果120亩,养殖山地黄牛200多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难题。采取鼓励党组织或涉农部门领办、党员能人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等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向连片种植、规模养殖、协会管理方向发展。截至2017年2月,全市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2.02万亩,其中:坚果19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咖啡49.11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甘蔗130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茶叶139.8万亩,产量居全省第一、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核桃800.39万亩,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临沧市正铿锵有力地迈出“户户有增收产业、家家有致富明白人”的步伐,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跟着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六、文明村寨共同创,弘扬美德促和谐
围绕临沧市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如: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等有损村寨文明的行为,被誉为“不上锁的村庄”和“没有围墙的村庄”。以“讲究文明,摒弃陋习,洁净家园、洁净水源、洁净田园、洁净河流、洁净道路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洁净在农家”“美德在我心”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和卫生清洁活动。截至2017年2月,全市创建洁净村庄1285个、森林村庄425个、洁净庭院示范户17126户。积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共同创建文明和谐平安幸福村寨。2016年,全市建成文明单位725个、文明村322个,授牌十星级文明户6.2万户;建成平安乡(镇)77个、平安村(社区)930个、平安单位644个、平安学校300所、平安家庭53万户;各类违法犯罪发案数始终处在全省较低水平,缴获毒品数同比大幅下降,群众反邪教意识显著增强。各族群众明显感受到邻里纠纷和社会矛盾少了,治安刑事案件明显下降,边疆越来越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