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鸟友小王来广州观鸟,得知他最想看的鸟竟然是红耳鹎,我哑然失笑:“红耳鸦是广州最容易遇见的鹎类,你到公园里、树林里,想不见它都难啊!”
在流花湖公园围墙外,阵阵喧闹的鸟声立马把我们的耳朵唤醒了。我停下脚步:“你听出是什么鸟的叫声吗?”小王倾听了一会儿后回答:“好像有白头鹎。”我肯定他的回答:“没错,音调较低,音色圆润的是白头鹤的鸣叫。但更多的是红耳鹎的声音,在节奏上与白头鸦相似,但音调较高,音色也更显得明亮悦耳。”“难怪鹎类的英文名叫‘Bulbul’,意为歌唱者、诗人。”小王称叹道。
观鸟不仅用眼,而且也要用耳,鸟鸣声本身就是野外识鸟的重要特征。
在公园门口的树枝上,两只咏耳鹎昂然挺立着,头顶高耸的黑色冠羽,像是戴了一顶黑礼帽,随着其激昂的鸣叫,“礼帽”不停地晃动着。“嘿嘿,尖头顶,红屁股,真神气活现!”与红耳鹎初次相见,小王很兴奋。
红耳鹎的大小与白头鹎相近,身材稍显苗条,它们的腿短而细弱,翅稍短圆,羽毛疏松。头部黑色,体背淡褐色,脸和喉部白色,腹部皮黄色,臀羽粉红色,尾羽末具白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脸部眼下那条精细的黑色线纹,眼睛后下方有一小块红色耳羽,这也正是它的名字“红耳”的由来。
流花湖公园里的红耳鹎不惧怕人,它们或在道旁的树冠里穿梭翻飞,或吊在大榕树下垂的气生根须上打秋千。它们用尖细的嘴吸食花蜜、啄食果肉、捕极小昆虫,甚至下地争抢游人遗漏的零食。公园俨然是它们自由自在的乐园。
红耳鹎特征显着,但也有被认错的时候。经常有初学观鸟者于7月份发现了头无顶冠,眼后无红斑,臀羽黄色的“黄臀鹎”.其实他们看到的是红耳鹎幼鸟。红耳鹎3—8月繁殖,筑巢于树上,每窝3——4枚卵,到了7月份已经有大量幼鸟出巢活动。这些幼鸟要在第一次换羽后才会长出红色臀羽、黑色顶冠和眼后红色的斑块。
红耳鹎是有情有义的小鸟,在野外常常可以见到它们成双成对相偎相依,有时还亲昵地互相梳理羽毛。红耳鹎有很多俗名,如高髻冠、高冠鸟等。人们把红耳鹤高耸顶冠形容成女性的发髻儿,正是出于对此种鸟儿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