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起,我校认定一个方向--走小班化教育之路。10年来通过集体的智慧、辛勤的耕耘、求实的工作,我们硬是从夹缝中求得生存,并走向了加速发展的道路。如今,我校已经是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科研基地学校、虹口区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一所富有个性、具有“小班化”特点的新型学校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针对这样一所发展的学校,我想作为校长应该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我坚持认为应该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坚持自主发展;应该把国外现代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学校的管理改革,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小班化教育需要校长尽快转变传统管理观念说起传统的学校管理,大多数校长可能会说:职责、规章制度、上下级关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组织考试、应付上级各部门检查等等,而应付整齐划一的上级检查和监督成为了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唯一推动力,这样的管理是一种“形式约束”型的管理,主要职责在于运用规章制度对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以至于学校没有自己的管理理想,校长认为学校的目标是简单明晰的,学校的教师仅仅是员工,他们的价值是工具性的,他们的工作是被动的,他们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上级各部门的频繁检查评比内容落实于校长身上,校长又转移到教师,教师又压到学生身上,学生的负担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个结果---这样的管理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学校、个性化的校长以及个性化的师生。所以我认为在教育改革中,应该把改革的目光转向学校管理,形成一种新的管理观念,才能使学校有新的发展。这种新的管理观念除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之外,还应该更重视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持续发展。
我们在平时的管理中,往往已经习惯定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学校的管理,其中最不恰当的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形式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能随之进行修正。不尊重教师的、不切实际的处罚也时有出现。以为现在实行的是聘用合同制,教师都得听校长的,不能有半点怨言。久而久之,教师的个性都消失了,学校也就变得死水一潭,没有了生气。所以,必须在管理上进行改革,要重新思考新的管理模式。
二、小班化教育需要校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合作管理意识我们说,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为孩子未来作准备的地方,而且也是学生、教师甚至管理者生活、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没有教师、管理者的热情投入,学校将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和改进,学生也将失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管理,再加上小班化的十年实施和骨干教师的引进,教师们已经形成了自律的要求,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自主的意识。因此,学校已经奠定了合作管理的基础。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我校在管理上充分信任教师,唤起教师的积极情感,并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我校在管理上更多的是聚集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学校的大事、三年发展规划、每学期的教代会以及各部门的有关工作,都鼓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学校的管理充满着人情味。从行政办公到结构工资的分配,以及评先进、晋升工资等等,全部都是公开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采取的是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学校提供给每位教师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时间的锻炼中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而决不搞内定、刻意包装。学校对人才流动采取宽容的态度,为教师今后的发展着想,能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下学期起,学校打算通过教代会,进一步深化合作管理,由教师对自己实施自我管理,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实施的细则,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不断检查、反思、改正、提高。这一■举措,旨在培养教师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合作者,意在使学校的工作氛围如同家庭一样温馨、轻松、和谐。
同时,我们认为学生也完全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我校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学会自主设计。发动学生的想象,设计各种教育画廊,布置班级环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创造意识。用学生的智慧、想象、实践,布置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佳场所。
2.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学会自主学习。在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学生有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师生的接触中,通过自然、无拘无束的交流,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尝试一种开放的、民主的、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3.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自我体验。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情境,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提高。引导学生对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将诚实、责任、关心、公德、合作五个方面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小公民。
4.让学生参与教材编写,学会自我教育。依据我校自编教材《交往礼仪训练课》一年来的实践,在原有基础上发动学生共同参与教材的修改、增补,和教师一起把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每天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讨论、游戏、辩论、情景表演等种种形式得到解决,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各种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学会自我教育。
小班化教育管理必须渗透合作管理的理念--“人人都是管理者”,管理学校的权利应当为全体教职员工所共同拥有。校长应该搭建合作管理的平台,能为教工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鼓励每一个人为实现办学目标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给教工以信心,促使每个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人工作;能为教工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每个人发扬进取、开拓和创新精神;能赋予教工权利,让每个人为能参加学校的各项决策而感到自豪。
三、小班化教育需要校长理智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教育改革在市委、市府召开的校长座谈会上,市领导指出:在学校的改革中,德育最容易疏忽。和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德育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怎样融入民族精神,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现在连外国记者都说,到处是肯德基,你们的民族意识没有了吗?以前德育教育中还经常说,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都没有了,这样不利于将来各级各类人员到外企中去。从中国的教育改革来看,要有一种理念,要有民族意识,要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市委领导的讲话,让我认识到教育改革一定要结合国情、结合校情,决不能盲目跟随,不加思考,德育是这样,其他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最近改革中比较热门的有三个话题--信息技术、研究性课程、双语教学。当然,这三个方面对提高办学质量、应对教育形势、发展中国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是有现代意识的举措。但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怎样来尝试,怎样遵循教育规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如双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提双语教学,甚至有的幼儿园也在提双语教学,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双语教学,国外的双语教学是怎样开展的,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有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吗,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还没有搞清双语教学是怎么一回事,就一哄而起,可想而知,直接受害者是学生。所以,校长在改革的浪潮中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辨别力,寻找符合国情、校情的改革方向。
同样,校长必须经常思考,改革那些陈旧的、压抑教工的管理方法,改革那些繁琐的检查手段,从管理学角度来研究教育管理,追求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最终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没有管理的管理”。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校长认真思考建立学校管理文化现代学校要确立教育是服务的思想,要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质量管理的全员性以及质量管理的全程性。达到这些要求,除了要建立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外,还必须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式的学校,要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这对现代学校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班级的班风与班主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与教师的风格又有相似之处?为什么各个学校出来的教师的品位、气质、谈吐各不相同?这其实就是一种学校文化。可以这样说,学校文化是从学校成立那一天起就形成的。当谈到某个人的个性时,我们说他热情、活泼或保守;当说起学校的个性时,我们讲这便是学校的文化。这种自然形成的文化往往与校长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学校发展了,管理的内容一天天丰富起来,要想从繁杂的管理中理出头绪,我们不得不借助学校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工共同的价值体系。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学校文化为我们提供正确的途径来约束教工的行为。学校文化是一种思想、信仰,它可以产生所向披靡的力量。塑造学校文化的目的,除了要通过学校文化的力量来影响全体成员的行为外,还要通过管理理念及竞争策略,引导学校的目标方向。对一个学校是否实行文化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判断:
1.是否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合作管理。
2.是否努力培育学校的共同价值观。
3.学校制度与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
4.是否实行了“育才型”领导。
5?是否将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
当然,学校文化有行为文化、组织文化等等,我这里主要指的是学校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施人本合作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依靠互相交心的方法,使每个人正确认识其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同时必须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使在组织中劳动的每个人感到满意,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引导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起干劲,这才能说是高明的管理。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个人都向自己喜爱的方向奋发努力,这时自然能达到集体或组织的目标。
管理文化的三大核心出发点是:学校即人、学校为人、学校靠人。体现学校的管理文化要具备五个优化: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工状态最优化、合作管理最优化。
综上所述,我校基本上具备了建设学校文化的氛围,但还须经过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品位,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