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深灰色
简评《钢琴家》
周维夏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民族将会奋起反抗,并且一直坚持它信条的真理一“我们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马丁?路德金
走出视听室的时候,天是灰色的,是那种深沉而凝重的灰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们刚刚看完《钢琴家》,心头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也是灰色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区域,深陷在犹太人民眼中的却是死一般的深灰,黯然的双眸中折射出未来的颜色:依旧看不到光明……主人公斯皮尔曼是个音乐家,有崇高的追求。可是,战争剥夺了他和他的民族最基本的尊严,强权使他的生命中再没有鲜花盛开五彩缤纷的颜色,弥漫于眼中的灰色,只在深扣住黑白琴键的时候才微微褪去……在片中,他,更象一双眼睛,眼底世界,折射出战争的悲哀,警醒植根于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有这么一处场景,德国兵深夜闯进犹太民宅,命令屋里的人都站起来,有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上,茫然无助地望着周围的同胞。为首的德国兵只是皱了一皱眉头,喝道:“我说的话你难道没听到么?把他扔下去!”当着整个犹太区民众的面,两个士兵踩着正步上前,拽着轮椅走到阳台边,一脸麻木,把老人从二楼扔了下去,一声惨叫之后便是漫长的寂静,而后是德国兵列队回营的脚步声,在静夜里不断回荡、回荡……片中的这一处场景,在列队回营的德国兵身上逗留了很长时间,不断拉伸的长镜头衬托出士兵整齐一致的步伐,在并不十分宽的犹太区小道上扬起阵阵灰尘,似乎在告诉我们:战争如何扭曲与泯灭人类的心灵,一个看似严肃的面孔背后,泛起灵魂怎样的肮脏与残忍。
还有这么一个镜头:斯皮尔曼走在隔离墙边,墙被漆成鲜血一样的红色,上面还有很多反战、反种族歧视的文字。他发现墙下边有一个洞,很小的洞。突然从洞里爬出了一个孩子,然后是另一个,然而正当第二个孩子竭力往外爬的时候,墙对面暴起一串浄狞的笑声,而后是一声沉闷的钝响,他知道这是德国兵的枪声。第一个孩子惊恐地逃了出去,留下他和一具卡在洞口正慢慢变冷的孩子的身躯……此处,影片里有一个定格的近镜,画面停顿了足有好几秒钟。主人公眼里凝结了所有可能的灰色,而更让我沉重的是那一声刺耳的钝响。我想:一个人的毁灭并不在于肉体的消失,而是在于现实的阴冷渗人灵魂的深处。
我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我在看后如此的黯然神伤,仅仅是那些血腥的场面么,还是德国兵的所作所为令我感到战争的残酷?我想这些都不是,真正深深触碰我内心的是片中无辜者的灵魂,他们的毁灭对于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实际意义,他们的毁灭只是缘于个人极度膨胀的复仇和杀戳。如果说战争是无尽的消亡与摧毁,那么其中最令人发指的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当战争定义在毫无目的残杀无辜,满足个人暴虐的基础上时,我们的心灵都不会宁静,每一个尚有灵魂的人都应该站出来,痛恨并谴责那些失去灵魂的战徒。
同是反战题材的影片:《美丽人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用爱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竖起一道坚强的屏障,那句“Justajoy”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爱的弥漫让人无时无刻不为之感动。而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辛德勒的觉醒与其高尚灵魂的付出,更是使人感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而这部《钢琴家》却是真正直面战争中无辜生命的毁灭,斯皮尔曼眼中灰白而沉重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每一个尚有灵魂的人,无辜者的鲜血必能警醒每一个后来之人:切莫在斑斓的生命中留下深灰的印记。如果说《美丽人生》有的是感动,《辛德勒的名单》有的是崇高,而《钢琴家》中存在的就是真正属于悲剧的反思。深灰色的眼睛中藏匿着的是换回人道的申诉,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影片真正撼动人心的也正是这人道的呼唤……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天空早已漆黑一片,我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马丁?路德金的宣言《IhaveaDream》。我想:明天的阳光一定会第一时间照到大地上每一处阴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