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气,微风习习,树木抽出新枝,北京城内处处嫩绿。
这美妙的日子,也孕育着新的生命。
一放学,我急匆匆赶回家中,看那可爱的小宝宝是否已从卵中孵出来——养蚕已成为我每年春季的一件大事,已编入我的工作程序了。在我焦急的等待了数天后,那黑色的小蠕虫,终于咬破卵壳,获得自由了。于是,找桑叶又成了我的一件心事。此时,桑树刚刚冒出那嫩绿的小芽,一颗树上找不到几片小叶子,芽又是不忍心掐的。为了不使我那可爱的蚕宝宝挨饿,我只好在清华园里多“转悠”几圈了。
一片片鲜嫩的小叶子盖在小蚁蚕们的身上。不一会儿,它们就爬上叶子的背面,一点一点地啃着,模样甚是斯文,把叶子中间啃出一个个小洞,而剩下的大片叶子就不吃了。“唉,怎么这么不珍惜!”看到我辛辛苦苦寻觅来的嫩叶就这样被它们浪费,心中感到“气愤”。于是我不只一次地“教育”它们“要爱惜粮食”,还把那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诵给它们听。可气的是它们一个个“装聋作傻”,毫不理会我的忠告,一切依旧,我也只得睁一眼闭一眼了。
在我的“桑叶大军”的进攻下,蚕宝宝们圆满地完成了“歼敌”任务,一个个变得膘肥体壮,肌肤也越来越洁白、细腻了。
由于宝宝们的“发福”,我的采桑任务也随之加重,一大包桑叶一天都应付不了。我只得又到处寻找桑树。有时低处的桑叶揪光了,迫不得已,只好上树攀高枝儿。
虽然采桑是辛苦了一点儿,但是看到大蚕吃桑叶却是一大快事d大蚕吃桑叶和蚁蚕可大不相同了,它们一改小时候的斯文相,从叶子边上就开始大口啃,速度极快,一转眼工夫,桑叶已被啃去了一大块。这时,如果屋子里静,还能听到“沙沙”的声音呢!一会儿,几片桑叶就被大蚕们蚕食干净。看来它们已“长大懂事”,不再浪费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中,看着眼前蚕宝宝大口大口地咀嚼,听着那“沙沙,沙沙”的声音,对我来说,真是一种绝好的享受。
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宝宝们吐丝的时候了。我每年都准备几个瓶盖,让它们在盖子上吐。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银亮的圆丝片。但是,这件事不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蚕宝宝可是十分?“淘气”的。它们的天性是结茧,尽管我把它们放在瓶盖上,但它们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上面悄悄地溜下来,找个夹角作茧子。我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时间上的)——守在瓶盖旁,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不听话”的家伙抓回到盖子上?不知多少遍地对宝宝们进行“说服教育”,告诉它们在新时代应“拋弃陈旧的老传统、老方式”——虽然它们听不懂,但我从中感受到了乐趣(心理上的)。
可想而知,最快乐的时刻还是欣赏那摆在面前的丰收成果片片银白色的有些闪亮的圆形丝片。此时我该是何种心情,是丰收的喜悦,还是对这美丽银丝的赞叹?仿佛都有一些。
养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既可以让人感受到付出劳动——采桑时的辛苦,又可以让人享受到收获劳动成果时的欢欣。它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感到更充实,它带给我许多乐趣。
高中生从少年走向青年时代,他们童心未泯、稚气未脱。虽说学习忙,但他们总能挤出时间干一些他们喜欢干的事情。吴凌松同学喜欢养要,习作中极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养蚕的兴趣。从蠕虫的“斯文”到蚕宝宝的“浪费”,从要的“发福”到吐丝作茧,小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对小生灵那种情爱丝丝吐露,一点一滴地渲泄,既有童趣,又有真情。写得较成功。尤其是春要作茧一节,描写得真实、形象、生动。
深沉的作品给人以思考,浪漫的作品给人以激情,那些充满童真、稚趣十足的作品虽说有幼稚、简单的弱点,但比起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知要好上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