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锅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作电饭锅以及空气炸锅的两用锅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电饭煲虽蒸煮功能单一但家庭常备,而空气炸锅就其低油健康和多功能而受到欢迎。大部分家庭常备多种厨具,占用过多厨房收纳空间。为减少厨房空间浪费,现有一种结合点饭锅和空气炸锅功能的两用锅,两用锅包括锅体、锅胆、普通锅盖以及空气炸锅盖,锅体和空气炸锅盖上分别设有第一发热装置和第二发热装置。需要实现电饭锅功能时锅体安装上普通锅盖,第一发热装置工作紧贴锅胆底壁;需要实现空气炸锅功能时锅体安装上空气炸锅盖锅盖,第二发热装置工作并位于锅胆开口的正上方。
3.现有的两用锅在实现其中一个功能时会有一个锅盖被闲置,特别是作为电饭锅使用而空气炸锅盖闲置时,空气炸锅盖内部结构较多而具有较大的体积,需要近乎于一个锅体的空间去摆放,因而未能彻底解决厨房空间浪费问题。另外,现有的该种两用锅通过两个发热装置去分别实现电饭锅功能和空气炸锅功能,成本较高,且每个发热装置的使用率降低而功能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消替换部件形式而利用同一发热装置实现电饭锅和空气炸锅功能的两用锅,本发明的两用锅同时解决厨房空间浪费问题和成本问题。
5.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本发明的两用锅的控制方法。
6.本发明主要目的提供的两用锅包括锅体和可拆的容器,锅体内设有发热装置;两用锅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锅体和容器均正置,发热装置位于容器的下方并与容器的底部热传递配合;锅体正置或倒置时,容器均可以正置姿态安装到锅体;两用锅可变化至第二使用状态;当两用锅处于第二使用状态,锅体倒置而容器正置,发热装置位于容器的上方并朝向容器的入口。
7.由上述方案可见,电饭锅利用位于容器下方的发热装置与容器底壁接触而提供热力,空气炸锅则利用高空气循环手段,容器上方的发热装置的热气流从容器入口不断进入容器并在密闭空间内循环。因此,本发明将锅体设置为一个可正置也可倒置的主体,且锅体无论是正置或倒置时容器均可正置地放入锅体内,因此,当锅体和容器均正置时,发热装置位于容器下方并与容器的底壁配合而实现电饭锅功能,当锅体倒置而容器正置时,发热装置位于容器开口的正上方而实现空气炸锅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两用锅不具有被闲置的锅盖且利用同一发热装置进行两种锅具功能,仅占用一个锅具的放置空间而实现两个锅具的功能,因此,本发明不仅有效解决了厨房空间浪费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8.进一步的方案是,容器以抽屉形式安装到锅体上。
9.由上可见,由于本发明的两用功能基于锅体的可倒置使用而实现,在竖向上,锅体
内在容器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对应的内部结构,比如,倒置情况下发热装置位于容器的上方。因此,在锅体需要满足正置和倒置使用的情况下,容器以抽屉形式安装到锅体上更利于容器的拆卸,也可以避免因为要沿竖向拆卸容器而对锅体内部结构布置造成的影响,锅体的内部结构布置更紧凑,更利于锅体小体积化。
10.再进一步的方案是,锅体内设有相对的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两用锅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滑轨与容器的底部配合;两用锅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滑轨与容器的底部配合。
11.由上可见,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设置下,无论锅体正置或倒置,使用者均能顺畅地完成容器的拆装,提升使用体验。
12.再进一步的方案是,发热装置可沿竖向上移动于间隔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两用锅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处于间隔位置的发热装置与容器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隔;处于接触位置的发热装置与容器的底部接触。
13.由上可见,实现电费锅功能时需要发热装置与容器的底壁接触配合。若发热装置设置在固定位置上,有可能对抽屉式的容器的推拉拉造成阻碍,进一步地,还可能造成容器底壁外表面涂层的脱落,影响使用。为此,本发明将发热装置设置为沿竖向可动,通过检测和控制,在锅体正置时且当容器未插入安装位置时,发热装置位于间隔位置,因而避免对容器的推拉造成阻碍也避免损害外涂层;当发热装置到达安装位置,系统再控制发热装置移动至接触位置。
14.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锅体上设有吸合装置;通电的吸合装置可吸合发热装置并使发热装置从间隔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
15.由上可见,对于带动金属材质的发热装置,相对于机械联动结构,吸合装置结构更简单,吸合装置本身还能作为发热装置的限位结构,因而使锅体的内部结构进一步简化,不仅保证发热装置移动的位置准确度,还进一步利于锅体小体积化。
16.进一步的方案是,锅体的底部和顶部均设有站立结构。
17.由上可见,由于锅体在不同使用状态下需要正置或倒置,此设置保证正置或倒置的锅体均能稳定地站立。
18.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竖向上,锅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位于容器的相对两侧,发热装置位于第一侧;两用锅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第一侧设有风扇;第二侧设有排气阀;第一侧和/或第二侧设有开度可调的排气结构。
19.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排气结构、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三排气结构;第一排气结构设置在第一侧,第三排气结构设置在第二侧且与排气阀相对应,在竖向上,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三排气结构分别位于锅体的相对两端;第二排气结构设置在第一侧的外周。
20.由上可见,风扇能进一步实现锅体内部的气流效果,排气阀满足电饭锅功能的需求;由于电饭锅功能下和空气炸锅功能下对气流空间以及排气的要求有所不同,为此,本发明通过设置开度可调且位于不同位置上的第一排气结构、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三排气结构,并通过对三个排气结构的开度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构成不同且能满足两种锅具功能的气流空间和排气条件。
21.进一步的方案是,锅体上还设有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第一检测单元用
于检测锅体是否处于正置姿态;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容器是否到达安装位置。
22.由上可见,第一检测单元的设置下,在使用者正置或倒置好锅体时,系统即可确认锅体的当前姿态并判断接下来需要进入电饭锅功能还是空气炸锅功能,无需使用者进行通过按键进行选择的繁琐操作;而第二检测单元的设置能保证两用锅使用的安全性。
23.本发明第二目的提供的两用锅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的两用锅;控制方法包括:若判定锅体处于正置姿态,以电饭锅模式运行;若判定锅体处于倒置姿态,以空气炸锅模式运行。
24.由上述方案可见,在使用者正置或倒置好锅体时,系统即可通过检测单元的信号作出判断,确认锅体的当前姿态并判断接下来需要进入电饭锅功能还是空气炸锅功能,无需使用者进行通过按键进行选择的繁琐操。本发明的两用锅不具有被闲置的锅盖且利用同一发热装置进行两种锅具功能,仅占用一个锅具的放置空间而实现两个锅具的功能,本发明不仅有效解决了厨房空间浪费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25.进一步的方案是,电饭锅模式下:判断容器是否到达安装位置,若是,控制发热装置移动直至发热装置与容器的底部接触,发热装置启动;和/或,空气炸锅模式下:判断容器是否到达安装位置,若是,发热装置启动。
26.由上可见,空气炸锅模式下只需要判断容器是否安装到位即可。而电饭锅模式下,当容器未插入安装位置时,发热装置未到达接触位置;当发热装置到达安装位置,系统再控制发热装置移动至接触位置。此设置能避免对容器的推拉造成阻碍以及避免损害外涂层。
27.进一步的方案是,电饭锅模式下,发热装置以第一功率运行;空气炸锅模式下,发热装置以第二功率运行;第二功率大于第一功率。
28.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竖向上,锅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位于容器的相对两侧,发热装置位于第一侧,第一侧还设有风扇;电饭锅模式下,风扇以第三功率运行;空气炸锅模式下,风扇以第四功率运行;第三功率大于第四功率。
29.由上可见,在不同的锅具功能模式下,发热装置和风扇以对应的功率模式运行,因而能进一步满足对应功能的热力以及气流需求,提升产品性能。
30.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竖向上,以容器所在处为界限,锅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发热装置设置在第一侧;锅体还包括第一排气结构、第二排气结构、第三排气结构和排气阀;第一排气结构设置在第一侧,第三排气结构和排气阀相对应地设置在第二侧,在竖向上,第一排气结构和第三排气结构分别位于锅体的相对两端,第二排气结构设置在第一侧的外周;电饭锅模式下,控制第一排气结构至第一开度、控制第二排气结构至第二开度,控制第三排气结构至第三开度;空气炸锅模式下,控制第一排气结构至第四开度、控制第二排气结构至第五开度,控制第三排气结构至第六开度;第一开度大于第四开度,第二开度小于第五开度,第三开度大于第六开度。
31.由上可见,由于电饭锅功能下和空气炸锅功能下对气流空间以及排气的要求有所不同,为此,本发明通过设置开度可调且位于不同位置上的第一排气结构、第二排气结构和第三排气结构,并通过对三个排气结构的开度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构成不同且能满足两种锅具功能的气流空间和排气条件。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的剖视图。
33.图2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34.图3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锅体处于正置姿态且发热装置处于间隔位置的结构图。
35.图4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锅体处于正置姿态且发热装置处于接触位置的结构图。
36.图5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第一使用状态的结构分解图。
37.图6为本发明两用锅实施例第二使用状态的结构分解图。
38.图7为本发明两用锅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两用锅实施例
40.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两用锅可作为电饭锅使用,也可作为空气炸锅使用,其由锅体1和容器2组成,锅体1可以正置姿态站立,也可以倒置姿态站立,且无论锅体1正置或倒置,容器2均可以正置姿态安装到锅体1内,当锅体1正置时,两用锅作为电饭锅;当锅体1倒置时,两用锅作为空气炸锅。
41.图1所示锅体1处于正置姿态,此时两用锅处于本发明的作为电饭锅使用的第一使用状态。锅体1包括壳体10,在竖向上,壳体10包括中部空间100以及以中部空间100为界限的、位于中部空间100的相对两侧的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图1所示站立姿态下的锅体1中,第一侧101位于中部空间100的下方,第二侧102位于中部空间100的上方。
42.锅体1还包括风扇3、发热装置4、电磁铁5、排气阀6、主控板7、第一站立结构18、第二站立结构19、第一挡板1711、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图中未示出),风扇3、发热装置4、电磁铁5、第一站立结构18、第一挡板1771、第二挡板和第一滑轨均设置在第一侧101,排气阀6、主控板7、第二站立结构19、第三挡板和第二滑轨均设置在第二侧102。
43.发热装置4包括螺旋线状的发热体41、圆饼状且均布有多个通孔的导热片42、从导热片42向下伸出的四根支撑柱43以及分别连接在四根支撑柱43下端的四个弹簧44,图1所示站立姿态下的锅体1中,四个弹簧44连接在第一侧101的竖向上的第一外侧壁1011上,因而使发热装置4竖立在第一侧101内,且发热体41和导热片42可沿竖向上下浮动。
44.风扇3包括电机31和扇叶组32,风扇3固定设置在四根支撑柱43的内周,且电机31的输出轴沿竖向设置,扇叶组32为扰流扇叶组合,扇叶组32正对发热体41和导热片42设置。第一外侧壁1011的中央设置有第一排气孔组171,第一排气孔组171为本发明的第一排气结构,第一排气孔组171沿竖向连通于外部与风扇3所在位置,第一挡板1711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一外侧壁1011的外侧,第一挡板1711可第一外侧壁1011的延伸方向移动,且第一挡板1711移动过程中可以改变对第一排气孔组171的遮挡量,当第一挡板1711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可完全遮挡第一排气孔组171。因此,第一排气孔组171的开度可调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两用锅为高性能型号,要求实现智能控制,此时第一挡板1711由电机带动,电机根据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转动并控制第一挡板1711的移动距离,从
而实现关闭第一排气孔组171或调节开度的控制。又例如,两用锅为高性价比型号,其不要求实现智能控制,第一挡板1711对第一排气孔组171的封挡程度则由使用者手动调整。第二排气孔组172为本发明的第二排气结构,第二排气孔组172设置在壳体10上的第一侧101的外周,也位于扇叶组32的外周,第二排气孔组172沿水平方向连通于扇叶组32所在处与两用锅的外部之间。同理地,第二排气孔组172和下文的第三排气孔173的开度也可调控,第二挡板与第二排气孔组172的封挡程度以及第三挡板与第三排气孔173的封挡程度可由系统控制并由电机带动下实现,也可由使用者手动实现。
46.结合图1至图3,容器2以抽屉形式安装到锅体1中,中部空间100用于容纳容器2,因此,中部空间100的入口水平设置而位于壳体10的外周。壳体10包括在第一侧101的、沿竖向朝向中部空间100的第一内侧壁1012,第一内侧壁1012为环形壁体,第一内侧壁1012的内周形成了开口1013,开口1013连通于中部空间100与发热装置4所在处,可沿竖向浮动的导热片42外露于开口1013处。第一滑轨(图中未示出)和电磁铁5设置在第一内侧壁1012的第一内表面1014之上,第一内表面1014为第一内侧壁1012上朝向中部空间100一侧的表面,电磁铁5为本发明的吸合装置,电磁铁5的一部分位于开口1013的正上方。
47.比对图3和图4,图3所示的发热装置4中的导热片42处于下沉状态以及位于本发明的间隔位置,图4所示的导热片42处于上浮状态以及位于本发明的接触位置。通电后的电磁铁5可吸合导热片42并使导热片42沿竖向从图3所示的间隔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同时,挡在开口1013上方的电磁铁5还作为阻止导热片42继续上升的限位装置。
48.参见图1和图2,壳体10包括位于第二侧102的、在竖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壁1015和第二内侧壁1016,第二外侧壁1015为位于锅体1的竖向端部,第二内侧壁1016沿竖向朝中部空间100设置,第一内侧壁1012与第二内侧壁1016分别位于中部空间100的相对两侧。主控板7固定设置在第二外侧壁1015和第二内侧壁1016之间的空间,图1所示站立姿态下的锅体1中,排气阀6设置在第二外侧壁1015的下方,且壳体10包括在水平方向分隔主控板7所处空间和排气阀6所处空间的挡壁。第三排气孔173为本发明的第三排气结构,第三排气孔173设置在第二外侧壁105上,且第三排气孔173与排气阀6相对应,即排气阀6可通过第三排气孔173连通至锅体1的外部,第三排气孔173关闭后能阻止排气阀6与外部的连通。排气阀6沿竖向连通于中部空间100与锅体1的外部。另外,第二滑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第二内侧壁1016的第二内表面1017之上,第二内表面1017为第二内侧壁1016上朝向中部空间100一侧的表面。
49.另外,参见图1,锅体1包括在竖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08和第二端部109,图1所示正置姿态下,第一端部108为锅体1的底部且为第一侧101上的第一外侧面1011所在处,第二端部109为锅体1的顶部且为第二侧102上的第二外侧面1015所在处。当然,锅体1的底部和顶部是相对概念,当锅体1处于倒置姿态,第一端部108则成为锅体1的顶部,第二端部109则成为锅体1的底部。第一端部108和第二端部109上分别设有第一站立结构18和第二站立结构19,第一站立结构18和第二站立结构19均为本发明的站立结构,第一站立结构18为从第一外侧面1011凸起的支撑柱组,第二站立结构19为从第二外侧面1015凸起的支撑柱组,支撑柱组包括四个呈矩形阵列布置的支撑柱,支撑柱的支撑端面为平面。第一站立结构18和第二站立结构19的设置使得处于正置姿态或是倒置姿态的锅体1均能稳定的站立。
50.参见图2,容器2为抽屉形式,即其有底没盖并可以从锅体1抽出来和推进去。进一
步地,容器2具有位于朝上的入口201,且其可沿直线方向移动,一般地,该直线方向为水平方向,容器2主体的外轮廓多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2可以正置姿态、即入口201朝上的姿态,沿水平方向放入处于正置姿态或倒置姿态的锅体1的中部空间100内,容器2具有与入口201相对的底壁21,底壁21的下侧或横向两侧设置有用于与滑轨配合的滑动配合部,滑动配合部可以是直线设置的凸条、凹槽又或者是滑轮组,当正置的容器2进入正置的锅体1时,上述滑动配合部与第一侧101上的第一滑轨配合;当倒置的容器2进入正置的锅体1时,上述滑动配合部与第二侧102上的第二滑轨配合。
51.比对图5和图6,图5所示两用锅处于作为电饭锅的第一使用状态,此时锅体1正置且容器2正置,当容器2安装到中部空间100,发热装置4位于容器2的下方,容器2的底壁21与发热装置4的导热片42相对,当导热片42移动至接触位置,导热片42与底壁21接触配合。而图6所示两用锅处于作为空气炸锅的第二使用状态,此时锅体1倒置且容器2正置。其中,锅体1从正置姿态上下颠倒后即可变化至倒置姿态。当容器2安装到中部空间100,发热装置4位于容器2的上方,发热装置4朝下并朝向容器2的入口201。可见,本发明的两用锅在不增设额外的配件的前提下利用一个发热装置4实现了电饭锅和空气炸锅的两用,其在作为其中一个锅具使用时不会有配件被分离、限制而需要其他厨房空间去摆放,且相对于一些需要通过上下两个发热装置实现两用功能的两用锅而言,本发明的锅体1内部仅设一个发热装置4,锅体1本身具有更小的尺寸,该尺寸包括高度。因此,对于厨房的有限空间的有效利用而言,本发明不仅解决了闲置锅盖占用额外厨房空间的问题,还进一步缩小产品尺寸,特别是缩小了产品的高度,因而更利于厨房立体收纳。另外的是,本发明内仅一个发热装置4,其生产成本更低。
52.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装置固定设置在锅体内。该方式有可能使容器底壁的外壁面上的涂层受损,但不影响容器的正常安装。
53.在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一滑轨和/或第二滑轨。该方式可能影响安装时的流畅性,但不影响容器能正常地安装到准确位置。
54.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以锅胆形式设置。该方式需要锅胆沿竖向安装到锅体内,因而需要将第一侧以及第二侧设置成可掀开的结构。
55.在其他实施例中,站立结构为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平整端面本身。
56.两用锅的控制方法实施例
57.两用锅的控制方法包括:
58.结合图1和图7,在对两用锅通电后,两用锅的控制系统会先执行判断步骤s1,根据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判断锅体1是否处于正置姿态。其中,第一检测单元可以是重力感应器,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站立结构18和第二站立结构19的压力感应器。当s1的判断结构为否,执行步骤s2,进入空气炸锅模式;当s1的判断结构为是,则执行步骤s6,进入电饭锅模式。
59.进入空气炸锅模式后系统进行判断步骤s3,进入电饭锅模式后系统进行判断步骤s7,步骤s3和步骤s7都用于判断容器2是否安装到了中部空间100内的准确位置。其中,可以通过在中部空间100设置位置感应器,系统根据位置感应器的信号生成步骤s3和步骤s7的判断结果。当步骤s3和步骤s7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则进行该判断步骤的循坏判断。
60.当步骤s3的判断结果为是,系统执行步骤s4,关闭对应的排气结构。由于本实施例
的两用锅的第一排气孔组171、第二排气孔组172和第三排气孔173均为开度可由系统调控的排气结构,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可以通过系统对多个排气结构的开度进行控制。进一步地,由于此时系统进入空气炸锅模式,为利于热气流循环,系统执行步骤s4时将完全关闭第三排气孔173、以最大开度打开第二排气孔组172、以较小开度打开第一排气孔组171或完全关闭第一排气孔组171。随后执行步骤s5,启动发热装置4以及风扇3,且发热装置4以较高的第二功率运行而风扇3以较低的第四功率运行。
61.当步骤s7的判断结果为是,系统执行步骤s8,关闭对应的排气结构。由于此时系统进入电饭锅模式,系统执行步骤s8时将完全关闭第二排气孔组172、以最大开度打开第一排气孔组171以及完全打开第三排气孔173,此时锅体1可以排气阀6进行排气。随后执行步骤s9,启动发热装置4以及风扇3,且发热装置4以较低的第一功率运行而风扇3以较高的第三功率运行。
62.在其他控制方法实施例中,在对多个排气结构的控制上,可以不完全关闭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但同一个排气结构的开度在空气炸锅模式和电饭锅模式下有所区别。例如,控制第一排气结构至第一开度、控制第二排气结构至第二开度,控制第三排气结构至第三开度;空气炸锅模式下,控制第一排气结构至第四开度、控制第二排气结构至第五开度,控制第三排气结构至第六开度;第一开度大于第四开度,第二开度小于第五开度,第三开度大于第六开度。
63.在其他控制方法实施例中,多个排气结构不具有对应的驱动装置而由使用者手动调控,此时系统在确定容器到达安装位置后则不对排气结构的开度进行调控。
64.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