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管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
背景技术:
2.塑料管材领域伴随着个性化、功能化的发展,管材材料、颜、结构丰富多彩,不同功能和颜的材料多层复合一体挤出,管材层数既有单层、双层、三层,也有5层、7层结构的管材。而管材挤出时采用的是一个模头挤出成型的方式,管材层数越多,则模头内流道结构也越复杂(模头包括芯模和套在芯模外的口模,口模与芯模之间形成环形流道),模头的采购成本也高。
3.为了节约管材生产的设备成本,生产企业用一条挤出机同时生产几种材料或几个颜的管材是很常见的,而管材材料改变或者颜改变,都需要对同一挤出机进行换洗料。由于塑料的流动特性和挤出模头结构复杂性,尤其是浅换深、管材口径较大、模头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模头死角残留异原料很难清洗,导致管材表面长期存留异流道线,造成大量的洗料废品。目前常用的方法中,若是要完全清洗干净,则需要人工拆卸模头进行清理,然后层数越多的模头结构越复杂,导致为清洗模头耗时费力,且还容易存在装配不当的问题,故而更为通用的办法仍然是换取目标颜料直接挤出清洗,在换清洗的后期(也即仅仅出现异流道线后),通过挤出目标管材一点点的带走异料,使得异流道线的明显程度逐渐降低,但这种方式的清洗效果很轻微,耗时也会比较长,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洗料废品(也即废料),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以解决目前管材换存在的废料高和耗时长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安装在模头的出料端,包括延长共挤芯和能够套在延长共挤芯上的延长共挤环,延长共挤芯可拆卸连接在模头的芯模端部,延长共挤芯与模头的芯模同轴且外径相同,延长共挤环与延长共挤芯之间形成环形的加工流道,加工流道与模头上的环形流道连通,加工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环形流道的横截面积;延长共挤环上设有能够向加工流道四周均匀供料的进料流道。
7.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采用本方案时,在管材换洗料直至出现异流道线时,操作人员无需继续进行换清洗,也无需拆卸模头进行彻底清洗,只需要在换洗料前将本方案的共挤模具安装在模头的出料端,而在换出现异流道线后向本共挤模具挤出目标材料即可。具体做法可以是将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芯通过螺栓或者加工螺纹段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模头的芯模上,将延长共挤环套在延长共挤芯上,并将延长共挤环固定在模头的口模或者固定在单独加工的固定架上,以使得延长共挤环也能固定;然后将需要成型的管
材外层的目标材料从延长共挤环的进料流道挤入,目标材料经进料流道均匀挤出到加工流道中,因加工流道与模头的环形流道连通且加工流道的环形横截面积大于环形流道的横截面积,使得目标材料能够包裹在管材的最表层,通过该最表层的目标材料将模头无法清洗干净而存在的异流道线遮挡;本方案改变目前一定要将管材的异流道线清洗干净的思路,改为用目标材料包裹在管材最外层的方式来快速实现管材的换,处理过程相比现有技术大大减少了废料的产生且极大提高了换的效率。
8.此外,本方案的共挤模具因只包含延长共挤环的延长共挤芯,故而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方便在共挤模具拆卸后的清洗。
9.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进料流道包括依次连通主流道、支流道和环形溢流道,支流道的数量为两个,主流道用于进料,两个支流道的中部分别与主流道的两个末端连通,每个支流道的末端通过设有的连通槽与环形溢流道连通,环形溢流道与加工流道连通,环形溢流道与加工流道之间设有阻挡凸起,阻挡凸起的高度小于环形溢流道的深度,使得目标材料需要先将环形溢流道填充完成后再从阻挡凸起挤出到管材表层。
10.有益效果:采用本方案时,本方案通过对进料流道的设计,使得高压的目标材料进入主流道后一分为二地进入到支流道,再支流道继续一分为二的方式,使得目标材料从四个点位进入到环形溢流道,因阻挡凸起的存在,使得目标材料从四个点位进入到环形溢流道后,目标材料需要先将环形溢流道基本填充完成后,才能越过阻挡凸起而包覆在管材表面。该过程中,因环形溢流通道先填满后再从周向向管材所在的通道整体溢出,保证了挤出在管材表面的目标材料能够均匀包裹在管材表面。
11.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延长共挤环上的进料流道设置在端面上,延长共挤环的进料流道与模头的口模端面紧贴,模头的口模端面设有紧贴进料流道的光面区域。
12.有益效果:通过对延长共挤环和口模端面的光面区域的处理,使得口模与延长共挤环配合形成了左右模板,将模头的口模端面进行了利用,降低了本方案共挤模具的成本。
1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延长共挤环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进料流道设置在第一模板上,第一模板正对第二模板的端面上设有沉台,沉台与环形溢流道位于阻挡凸起两侧;沉台中部设有锥形导流面,第二模板上设有凸起的锥形延长面,锥形延长面套在锥形导流面内,且锥形导流面与锥形延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目标材料从环形溢流道挤出并越过阻挡凸起后,目标材料沿着沉台进入到导流通道内,最后从导流通道挤出到管材表层。
14.有益效果:采用本方案时,可以直接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装配完成后的延长共挤环套在延长共挤芯上,并固定延长共挤环即可,不需要对现有的模头的口模端面进行加工处理;且延长共挤环本身为装配好的模具零件,也方便对延长共挤环进行存放和维护。
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延长共挤芯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延长共挤芯的另一端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外螺纹,凸台上设有安装槽,模头的芯模上设有螺柱,螺柱上设有与延长共挤芯的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螺柱上的外螺纹与凸台上的外螺纹尺寸相同,安装槽形状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16.有益效果:在现有技术中,因管材生产有不同层数,比如3层、4层和5层,当管材内径相同而增加的层数增加了外径后,一般也需要单独更换模头,比如将能够成型3层管材的模头换成能够成型5层的模头,拆卸下的模头需要进行清洗,而层数更多的模头体积更大,
安装也比较耗时;采用本方案时,因为延长共挤芯的结构设计,使得后一个延长共挤芯能够通过其自身带有的螺纹孔与前一个延长共挤芯的凸台上的外螺纹配合,实现延长共挤芯的不断加长,而每增加一个延长共挤芯也可以配套增加一个延长共挤环,也即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共挤模具,并使得后方的共挤模具上的加工流道横截面积大于前一共挤模具上加工流道的横截面积,相当于每一个共挤模具都形成管材新的一层,如若要在不改变模头的基础上加多一层,则增加一个共挤模具,如要增加两层(如从3层变成5层),此时再利用延长共挤芯之间的互相连接,再增多一个共挤模具即可,也即实现了在不更换模头的基础上,只需要根据生产层数需求增加共挤模具,即可生产超出模头层数的管材;而在更换材料进行生产或者恢复到更低层数管材生产时,只需要拆卸共挤模具即可,操作简单,耗时短,且实用性强。
1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延长共挤芯朝向芯模的端面上设有沉槽,沉槽内设有外螺纹凸起段,芯模的端面和延长共挤芯的另一个端面上均设有内螺纹凹槽,内螺纹凹槽和外螺纹凸起段能够配合连接,延长共挤芯带有内螺纹凹槽的端面以及芯模上带有内螺纹凹槽的端面上均设有凸起的装配块,装配块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18.有益效:本方案通过另一种延长共挤芯的结构设计,使得延长共挤芯既能快速安装在模头的芯模端部,又能通过自身带有的内螺纹凹槽和外螺纹凸起段,实现两个延长共挤芯的连接,也即实现对延长共挤芯的延长,方便在模头出料端安装更多的共挤模具,因每一个共挤模具都在前端生产的管材外表包裹一层材料,相当于每增加一个共挤模具就能增加管材层数,能够使得目前企业生产更多层数的管材时,无需进行模头的拆卸更换,只需增加共挤模具的数量,就能满足生产需求,如将原本3层管材改为生产5层管材,则增加两个共挤模具,两个共挤模具沿芯模出料端依次排布。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灵活性,也避免了拆换模头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俯视剖视图。
21.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22.图4为将图1中的延长共挤环与口模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1中延长共挤环的左视图。
24.图6为图1中的延长共挤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实施例一中延长共挤芯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8的俯视剖视图。
28.图10为图9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29.图11为将图8中的延长共挤环两个模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俯视剖视图。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延长共挤芯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延长共挤芯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5为延长共挤芯与模头芯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芯模10、口模20、环形流道30、延长共挤芯1、螺纹孔11、凸台12、安装槽13、沉槽14、外螺纹凸起段15、装配块16、内螺纹凹槽17、延长共挤环2、主流道21、支流道22、环形溢流道23、阻挡凸起24、锥形导流面25、锥形延长面26、沉台27、加工流道3、进料口4。
36.实施例一
37.结合图1至图7,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安装在管材生产用模头的出料端(模头包括芯模10和口模20,芯模10和口模20之间形成环形流道30),共挤模具包括延长共挤芯1和能够套在延长共挤芯1上的延长共挤环2,延长共挤芯1螺纹连接在模头的芯模10端部,延长共挤芯1与模头的芯模10同轴且外径相同,延长共挤环2的内径大于延长共挤芯1的外径,延长共挤环2与延长共挤芯1之间形成环形的加工流道3,加工流道3与模头上的环形流道30连通,加工流道3的横截面积大于环形流道30的横截面积;延长共挤环2上设有能够向加工流道3四周均匀供料的进料流道,进料流道设置在延长共挤环2的端面上,延长共挤环2的进料流道与模头的口模端面紧贴,模头的口模端面设有紧贴进料流道的光面区域。
38.进料流道的具体设计借鉴现有的模头上的一出二、二出四构造的进胶流道,比如,通过在延长共挤环2的端面加工一出二、二出四的凹槽以形成进料流道,进料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主流道21、支流道22和环形溢流道23,主流道21的中部与加工在延长共挤环2径向的进料口4连通(进料口4外接挤出机),支流道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流道22的中部分别与主流道21的两个末端连通,每个支流道22的末端通过加工在延长共挤环2上的连通槽与环形溢流道23连通,环形溢流道23与加工流道3连通,环形溢流道23与加工流道3之间设有阻挡凸起24,阻挡凸起24的高度小于环形溢流道23的深度。这种方式的进料流道的设计,使得目标材料经挤出机高压挤出后从进料口4进入主流道21后一分为二地进入到支流道22,再支流道22继续一分为二的方式,使得目标材料从四个点位进入到环形溢流道23(也即二出四),因阻挡凸起24的存在,使得目标材料从四个点位进入到环形溢流道23后,目标材料需要先将环形溢流道23基本填充完成后,才能越过阻挡凸起24而包覆在管材表面。该过程中,因环形溢流通道先填满后再从周向向管材所在的通道整体溢出,保证了挤出在管材表面的目标材料能够均匀包裹在管材表面。
39.为方便将延长共挤芯1与模头的芯模10连接,对延长共挤芯1和芯模10进行结构改进,具体的结构如下:
40.延长共挤芯1的一端加工有螺纹孔11,延长共挤芯1的另一端加工有凸台12,凸台12 上加工有外螺纹,凸台12中心加工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形状呈椭圆形或多边形,附图中安装槽13以六边形为例,以方便在安装槽13上放入外六角扳手。模头的芯模10上加工有螺柱(螺纹上有外螺纹),螺柱上的外螺纹与延长共挤芯1的螺纹孔11配合,螺柱上的外螺纹与凸台12上的外螺纹尺寸相同。
41.本实施例的模头能够挤出3层管材。
42.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3.在采用本实施例进行快速换前,先将本实施例的共挤模具安装在模头的出料端,具体做法可以是将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芯1其上带有的螺纹孔11与芯模10上的螺柱连接实现固定,方式然后将延长共挤环2套在延长共挤芯1上,并使得延长共挤环2的端面紧贴模头的口模20端面并使得延长共挤环2固定在模头的口模20上,以确保延长共挤环2上的进料流道不会在供料过程中从连接缝隙中挤出材料。
44.快速换时,依然需要按照现有常规的管材换清洗方式,先将目标材料挤出到加工流道3中,利用目标材料挤出留在模头上的原有材料直至挤出的管材出现异流道线后,此时启动连接本共挤模具的挤出机,使得挤出的目标材料从进料口4进入进料流道,在进料流道上一分二、二分四后,目标材料从环形溢流道23上溢出后包裹在管材表面,直接将尚未清洗掉的异流道线遮挡。
45.本实施例改变目前一定要将管材的异流道线清洗干净的思路,改为用目标材料包裹在管材最外层的方式来快速实现管材的换,处理过程相比现有技术大大减少了废料的产生且极大提高了换的效率。
46.此外,本方案的共挤模具因只包含延长共挤环2的延长共挤芯1,故而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方便在共挤模具拆卸后的清洗。
47.实施例二
48.结合图8至图11,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延长共挤环2有两片模板,分别是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进料流道加工在第一模板上,第一模板正对第二模板的端面上加工有沉台,沉台与环形溢流道位于阻挡凸起两侧;沉台中部加工有锥形导流面,第二模板上加工有凸起的锥形延长面,锥形延长面套在锥形导流面内,且锥形导流面与锥形延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目标材料从环形溢流道挤出并越过阻挡凸起后,目标材料沿着沉台进入到导流通道内,最后从导流通道挤出到管材表层。
49.相比实施例一,只是增加了带有锥形延长面26的第二模板,同时在实施例一的单片的延长共挤环2上增加了沉台27和锥形导流面25。本实施例可以直接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装配完成后的延长共挤环2套在延长共挤芯1上,并固定延长共挤环2即可,不需要对现有的模头的口模20端面(光面)进行加工处理,且延长共挤环2本身为装配好的模具零件,也方便对延长共挤环2进行存放和维护。
50.实施例三
51.结合图12,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共挤模具应用在多层管材的生产上,具体为可以将共挤模具作为增加管材层数的生产模具使用,每增加管材一个层数,就可以增加一个共挤模具,本实施例以在原有3层管材的基础上增加2层为例(也即最终成型的管材能够做到5层):
52.将一个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芯1通过螺柱与延长共挤芯1的螺纹孔11的配合,实现延长共挤芯1在原有模头的芯模10端部的安装,然后将配套该延长共挤芯1的延长共挤环2 通过螺栓固定在模头的口模20上;然后再增加一个共挤模具,增加的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芯1安装在前一延长共挤芯1的凸台12上,通过将后一延长共挤芯1的螺纹孔11与前一延长共挤芯1凸台12上的外螺纹的配合实现两个延长共挤芯1的连接,然后将增加的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环2固定在前一共挤模具的延长共挤环2上,并保证前一共挤模具上的加工流道3
的横截面积小于后一共挤模具的加工流道3的横截面积,确保管材的正常生产。
53.本实施例将共挤模具应用在管材的多层生产上,使得企业生产更加灵活,在增加管材层数时,可以不对模头进行拆卸更换,只需要根据增加的层数增加共挤模具的数量即可,解决了因拆装模头带来的误工耗时的问题,且当恢复原管材层数生产时,只需要将共挤模具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即可,而共挤模具结构简单,无论是拆装还是清洗都非常方便。
54.实施例四
55.结合图13至图15,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使用的延长共挤芯1和对模头芯模10的结构设计并不相同,具体如下:
56.延长共挤芯1朝向芯模10的端面上加工有沉槽14,沉槽14内加工有外螺纹凸起段15,芯模10的端面和延长共挤芯1的另一个端面上均加工有内螺纹凹槽17,内螺纹凹槽17和外螺纹凸起段15能够配合连接,延长共挤芯1带有内螺纹凹槽17的端面、以及芯模10上带有内螺纹凹槽17的端面上均加工有凸起的装配块16,装配块16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57.相比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依然能够满足延长共挤芯1与模头芯模10的连接,也能满足延长共挤芯1与延长共挤芯1之间的连接。
5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安装在模头的出料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延长共挤芯和能够套在延长共挤芯上的延长共挤环,延长共挤芯可拆卸连接在模头的芯模端部,延长共挤芯与模头的芯模同轴且外径相同,延长共挤环与延长共挤芯之间形成环形的加工流道,加工流道与模头上的环形流道连通,加工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环形流道的横截面积;延长共挤环上设有能够向加工流道四周均匀供料的进料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流道包括依次连通主流道、支流道和环形溢流道,支流道的数量为两个,主流道用于进料,两个支流道的中部分别与主流道的两个末端连通,每个支流道的末端通过设有的连通槽与环形溢流道连通,环形溢流道与加工流道连通,环形溢流道与加工流道之间设有阻挡凸起,阻挡凸起的高度小于环形溢流道的深度,使得目标材料需要先将环形溢流道填充完成后再从阻挡凸起挤出到管材表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共挤环上的进料流道设置在端面上,延长共挤环的进料流道与模头的口模端面紧贴,模头的口模端面设有紧贴进料流道的光面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共挤环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进料流道设置在第一模板上,第一模板正对第二模板的端面上设有沉台,沉台与环形溢流道位于阻挡凸起两侧;沉台中部设有锥形导流面,第二模板上设有凸起的锥形延长面,锥形延长面套在锥形导流面内,且锥形导流面与锥形延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目标材料从环形溢流道挤出并越过阻挡凸起后,目标材料沿着沉台进入到导流通道内,最后从导流通道挤出到管材表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共挤芯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延长共挤芯的另一端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外螺纹,凸台上设有安装槽,模头的芯模上设有螺柱,螺柱上设有与延长共挤芯的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螺柱上的外螺纹与凸台上的外螺纹尺寸相同,安装槽形状呈椭圆形或多边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共挤芯朝向芯模的端面上设有沉槽,沉槽内设有外螺纹凸起段,芯模的端面和延长共挤芯的另一个端面上均设有内螺纹凹槽,内螺纹凹槽和外螺纹凸起段能够配合连接,延长共挤芯带有内螺纹凹槽的端面以及芯模上带有内螺纹凹槽的端面上均设有凸起的装配块,装配块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管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管材快速换用的共挤模具,安装在模头的出料端,包括延长共挤芯和能够套在延长共挤芯上的延长共挤环,延长共挤芯可拆卸连接在模头的芯模端部,延长共挤芯与模头的芯模同轴且外径相同,延长共挤环与延长共挤芯之间形成环形的加工流道,加工流道与模头上的环形流道连通,加工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环形流道的横截面积;延长共挤环上设有能够向加工流道四周均匀供料的进料流道。本方案用以解决目前管材换存在的废料高和耗时长的问题。前管材换存在的废料高和耗时长的问题。前管材换存在的废料高和耗时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