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翻转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相位翻转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位翻转电路。
背景技术:
2.目前,具有正相或反相的相位输出能力的电路,基本是针对单端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电路设计的,由于cmos电路的寄生电容较大,特征频率较低,因此,存在工作频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公开一种相位翻转电路,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具有正相或反相的相位输出能力的电路存在的工作频率较低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端、第一通断单元、第二通断单元、第一差分对管、第二差分对管、第一差分输入端、第二差分输入端、第一差分输出端、第二差分输出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供电电压端,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对管包括第三通断单元和第四通断单元,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对管包括第五通断单元和第六通断单元,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
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端、第一通断单元、第二通断单元、第一差分对管、第二差分对管、第一差分输入端、第二差分输入端、第一差分输出端、第二差分输出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供电电压端,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对管包括第三通断单元和第四通断单元,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
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对管包括第五通断单元和第六通断单元,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本技术通过使用相位控制端和两对连接逻辑相反的差分对管设计的相位翻转电路,能够输出正相相位或反相相位,且由于本技术公开的相位翻转电路为基于cml电路设计的电路,因此工作频率较高。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相位翻转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电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相位翻转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电流模式逻辑(current mode logic,cml)电路设计的相位翻转电路。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端s、第一通断单元i1、第二通断单元i2、第一差分对管、第二差分对管、第一差分输入端、第二差分输入端、第一差分输出端、第二差分输出端、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供电电压端vcc。
13.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端s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对管包括第三通断单元q1和第四通断单元q2,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
元q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压端vcc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对管包括第五通断单元q3和第六通断单元q4,所述第五通断单元q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q4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q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q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q4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q3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
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相位控制端s分别与第一通断单元i1的控制端和第二通断单元i2的控制端电连接,由相位控制端s控制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或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具体的,在所述相位控制端s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
15.在相位控制端s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断开,第三通断单元q1或第四通断单元q2处于工作状态(即导通),由于第三通断单元q1的控制端与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三通断单元q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差分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通断单元q2的控制端与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四通断单元q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差分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因此,第一差分输出端和第二差分输出端输出正相相位(即本相位)。
16.在相位控制端s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断开,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第五通断单元q3或第六通断单元q4处于工作状态(即导通),由于第五通断单元q3的控制端与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五通断单元q3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差分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六通断单元q4的控制端与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六通断单元q4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差分输出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因此,第一差分输出端和第二差分输出端输出反相相位(即翻转相位)。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端s、第一通断单元i1、第二通断单元i2、第一差分对管、第二差分对管、第一差分输入端、第二差分输入端、第一差分输出端、第二差分输出端、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供电电压端vcc,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端s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对管包括第三通断单元q1和第四通断单元q2,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的第一端与地端
的控制端电连接。示例性的,在相位控制端s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电平转换模块将相位控制端s输入的高电平转换为低电平,并将该低电平输入第二通断单元i2的控制端,使得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断开;在相位控制端s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电平转换模块将相位控制端s输入的低电平转换为高电平,并将该高电平输入第二通断单元i2的控制端,使得第二通断单元i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
22.在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电平转换模块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可以为相同的通断单元,示例性的,第一通断单元i1与第二通断单元i2均可以为npn型三极管。
23.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可以为反相器inv。即在本技术中,通过反相器inv实现高、低电平的转换。
24.此外,电平转换模块还可以是能够实现高、低电平转换的其他逻辑电路。
25.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所述第五通断单元q3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q4可以为三极管,相应的,第三通断单元q1、第四通断单元q2、第五通断单元q3和第六通断单元q4的控制端为三极管的基极,第三通断单元q1、第四通断单元q2、第五通断单元q3和第六通断单元q4的第一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通断单元q1、第四通断单元q2、第五通断单元q3和第六通断单元q4的第二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使用异质结三极管工艺设计的相位翻转电路,由于该工艺特征频率高,因此本电路的工作频率较高(约在10ghz以上)。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通断单元q1、所述第四通断单元q2、所述第五通断单元q3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q4可以为场效应管。
2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可以为三极管。
28.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断单元i1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i2可以为场效应管。
29.本技术对第一通断单元i1和第二通断单元i2的类型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0.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相位翻转电路可以应用在需要时钟相位在原相位和翻转相位之间选择的电路中。
31.本技术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3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位控制端、第一通断单元、第二通断单元、第一差分对管、第二差分对管、第一差分输入端、第二差分输入端、第一差分输出端、第二差分输出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供电电压端,其中:所述相位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对管包括第三通断单元和第四通断单元,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对管包括第五通断单元和第六通断单元,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五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高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在所述相位控制端输入低电平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连接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为高电位端,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为低电位端,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为高电位端,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为低电位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分输入端为低电位端,所述第二差分输入端为高电位端,所述第一差分输出端为低电位端,所述第二差分输出端为高电位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平转换模块,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相位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为反相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与所述第二通断单元为相同的通断单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断单元、所述第四通断单元、所述第五通断单元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为三极管。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断单元、所述第四通断单元、所述第五通断单元和所述第六通断单元为场效应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为三极管。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翻转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单元和所述第二通断单元为场效应管。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相位翻转电路,包括:相位控制端分别与第一通断单元的控制端和第二通断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四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第二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四通断单元的控制端与第一差分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供电电压端电连接;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和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通断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六通断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电连接。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