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5-04-04 22:51:52 0条评论

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系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在相关环保法规愈加严格和购置税优惠等促进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液冷循环系统。动力电池的主进出水口接头,是作为内部液冷系统管路与外部冷却循环管路的重要枢纽,对其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3.目前,动力电池箱体与电池冷却水管的密封结构一般采用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从电池壳内部里通过动力电池壳体穿出,主进出水接头有多个螺栓孔,通过螺栓孔拧紧金属螺栓将主进出水接头固定在动力电池壳体上,密封圈可以防止动力电池外部的水进入动力电池内,造成电器短路。现有技术中的进出水接头有如下缺陷:密封圈无法完全防止外部的水气通过冷却液进口或者出口的底部边缘渗透到螺栓孔里,水气长期间累积,与螺栓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螺栓腐蚀,进而可能导致螺栓断裂,进出水接头与动力电池安装不牢固,导致密封失效。
4.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防止水从冷却液进口和出口的边缘间隙进入动力电池包内,安装简单易于操作,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其维修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密封圈无法完全防止外部的水气通过冷却液进口或者出口的底部边缘渗透到螺栓孔里,水气长期间累积,与螺栓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螺栓腐蚀,进而可能导致螺栓断裂,进出水接头与动力电池安装不牢固,导致密封失效。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包括:接头主体,接头主体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冷却液进口,冷却液进口用于冷却液进入电池内部,冷却液进口贯穿接头主体设置;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出口用于冷却液从电池内部排出,冷却液出口贯穿接头主体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位于接头主体靠近电池的一侧,第一密封圈贴合固定于接头主体与电池之间;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接头主体靠近电池的一侧,第二密封圈贴合固定于接头主体与电池之间,且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内;螺栓孔、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螺栓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
7.优选地,第一密封圈沿着接头主体的轮廓边缘设置。
8.优选地,接头主体的轮廓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第一凹槽中。
9.优选地,第一密封圈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突出于第一密封圈设置,且多个第一凸起均匀分布。
10.优选地,接头主体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凹槽中。
11.优选地,第二密封圈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突出于第二密封圈设置,且多个第二凸起均匀分布
12.优选地,接头主体、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采用金属一体加工成型、一体压铸成型,或使用非金属材料进行注塑成型。
13.优选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材质为epdm或者硅橡胶。
14.优选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通过弹性卡箍直接连接胶管,或通过快插接头连接尼龙管路。
15.优选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具有加强筋结构。
16.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防止水从冷却液进口和出口的边缘间隙进入动力电池包内,安装简单易于操作,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其维修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轴测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主视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安装状态下的主视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安装状态下的轴测示意图.
22.图中:1、接头主体;11、螺栓孔;12、加强筋结构;2、冷却液进口;3、冷却液出口;4、第一密封圈;41、第一凸起;5、第二密封圈;51、第二凸起;6、动力电池包壳体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轴测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25.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包括:接头主体1,接头主体1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11;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进口2用于冷却液进入电池内部,冷却液进口2贯穿接头主体1设置;冷却液出口3,冷却液出口3用于冷却液从电池内部排出,冷却液出口3贯穿接头主体1设置;第一密封圈4,第一密封圈4位于
接头主体1靠近电池的一侧,第一密封圈4贴合固定于接头主体1与电池之间;第二密封圈5,第二密封圈5位于接头主体1靠近电池的一侧,第二密封圈5贴合固定于接头主体1与电池之间,且第二密封圈5位于第一密封圈4内;螺栓孔11、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出口3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螺栓孔11位于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设置了两个密封圈,第一密封圈4可以防止主进出水接头和动力电池壳体贴合的间隙水的进入,在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外所增加的第二密封圈5可防止水通过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边缘间隙的进入。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安装状态下的主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安装状态下的轴测示意图。
27.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从里往外插入到动力电池包壳体6上;接头主体1通过四个螺栓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壳体6上,可在电池壳体上进行拆卸。包括四个螺栓孔11,两个冷却液进口2和出口,两个密封圈,分别为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套装在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的指定位置,然后整个接头从动力电池包内贯穿动力电池包壳体6,最后在四个螺栓孔11上,使用螺栓固定即可。固定时对主进出水接头施加轴向力,使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发生弹性变形与电池壳体之间达到密封效果。
2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第一密封圈4沿着接头主体1的轮廓边缘设置,接头主体1的轮廓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密封圈4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密封圈4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41,第一凸起41突出于第一密封圈4设置,且多个第一凸起41均匀分布;通过设置第一凸起41,可增强第一密封圈4与第一凹槽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密封圈4在运输过程中掉落。
2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接头主体1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密封圈5设置在第二凹槽中,第二密封圈5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凸起51,第二凸起51突出于第二密封圈5设置,且多个第二凸起51均匀分布;通过设置第二凸起51,可增强第二密封圈5与第二凹槽的摩擦力,防止第二密封圈5在运输过程中掉落。
3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接头主体1、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出口3采用金属一体加工成型、一体压铸成型,或使用非金属材料进行注塑成型,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的材质为epdm或者硅橡胶。
3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通过弹性卡箍直接连接胶管,或通过快插接头连接尼龙管路。
3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中,冷却液进口2和冷却液出口3之间具有加强筋结构12,加强筋结构12增强进出口强度,防止注塑变形。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防止水从冷却液进口和出口的边缘间隙进入动力电池包内,安装简单易于操作,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其维修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主体(1),所述接头主体(1)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11);冷却液进口(2),所述冷却液进口(2)用于冷却液进入电池内部,所述冷却液进口(2)贯穿所述接头主体(1)设置;冷却液出口(3),所述冷却液出口(3)用于冷却液从电池内部排出,所述冷却液出口(3)贯穿所述接头主体(1)设置;第一密封圈(4),所述第一密封圈(4)位于所述接头主体(1)靠近电池的一侧,所述第一密封圈(4)贴合固定于所述接头主体(1)与电池之间;第二密封圈(5),所述第二密封圈(5)位于所述接头主体(1)靠近电池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圈(5)贴合固定于所述接头主体(1)与电池之间,且所述第二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内;所述螺栓孔(11)、所述冷却液进口(2)、所述冷却液出口(3)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所述螺栓孔(11)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和所述第二密封圈(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沿着所述接头主体(1)的轮廓边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1)的轮廓边缘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4)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41),所述第一凸起(41)突出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41)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1)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5)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5)沿其延展路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凸起(51),所述第二凸起(51)突出于所述第二密封圈(5)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凸起(51)均匀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1)、所述冷却液进口(2)、所述冷却液出口(3)采用金属一体加工成型、一体压铸成型,或使用非金属材料进行注塑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和所述第二密封圈(5)的材质为epdm或者硅橡胶。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2)和所述冷却液出口(3)通过弹性卡箍直接连接胶管,或通过快插接头连接尼龙管路。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2)和所述冷却液出口(3)之间具有加强筋结构(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包括:接头主体,接头主体上贯穿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冷却液进口,冷却液进口用于冷却液进入电池内部,冷却液进口贯穿接头主体设置;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出口用于冷却液从电池内部排出,冷却液出口贯穿接头主体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内;螺栓孔、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螺栓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本实用新型液冷动力电池冷却管路主进出水接头,防止水从冷却液进口和出口的边缘间隙进入动力电池包内,安装简单易于操作,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其维修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

蔺强 吕海峰 毛秀月 夏雷鸣 李立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河北亚大汽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1

技术公布日:

2023/1/17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0198-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26 18:01:5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