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净水器体积庞大,其主要原因是滤芯的体积占用空间过大,通常一个净水器往往需要配置两个或者更多的滤芯,如pp棉滤芯、碳棒等滤芯结构,通过多个滤芯的组合,方可实现净水功能。
3.目前存在部分复合式滤芯,将传统的多个滤芯组合起来,从而达到减小滤芯体积的效果,但此类复合式滤芯需要更换时,需要将整个复合式滤芯更换,使得复合式滤芯中的部分滤材未能达到其预期的使用寿命,滤芯更换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包括,第一过滤模块,第一过滤模块包括第一套筒、第一中心管、pp棉和前置碳棒,第一中心管、pp棉和前置碳棒均设置在第一套筒内,pp棉围绕前置碳棒设置,前置碳棒围绕第一中心管设置,第一套筒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卡接环,第一卡接环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块;第二过滤模块,第二过滤模块位于第一过滤模块的下方,第二过滤模块包括第二套筒、ro膜和后置碳棒,ro膜和后置碳棒均设置在第二套筒内,ro膜围绕后置碳棒设置,后置碳棒设有呈上下贯穿的中心孔,中心孔与第一中心管相对设置,第二套筒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卡接环,第二卡接环的内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槽,卡接槽与卡接块一一对应设置,卡接块能与卡接槽卡接或分离,第一过滤模块能与第二过滤模块对接或分离。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包括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第一过滤模块包括pp棉和前置碳棒,自来水依次经过pp棉和前置碳棒进行初步过滤,第一过滤模块能与第二过滤模块对接,经过第一过滤模块初步过滤的水可进入第二过滤模块进行精滤,第二过滤模块包括ro膜和后置碳棒,ro膜围绕后置碳棒设置,初滤水依次经过ro膜和后置碳棒过滤后可得到纯净水,后置碳棒的中心孔与第一中心管相对设置,纯净水经过中心孔和第一中心管后可从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排出,相较于传统需要由多个滤芯实现净水功能而言,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将四种滤材复合起来,可有效地减小滤芯的占用空间,且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同一侧,有利于净水器水管的布置,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净水器的大小;第一套筒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卡接环,第二套筒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卡接环,卡接块与卡接槽一一对应设置,卡接块可与卡接槽卡接或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过滤模块与第二过滤模块的对接或分离,相较于现有的复合滤芯而言,可单独更换第一过滤模块或第二过滤模块,有利于使得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内的滤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降低滤芯更换的成本。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
口,pp棉与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一流道,前置碳棒与第一中心管之间设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第二流道与第一出水口连通。
8.具体的,pp棉与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一流道,第一进水口可供自来水通入,自来水经过第一进水口流入第一流道内,然后穿过pp棉和前置碳棒并流入第二流道内,从而实现自来水的初步过滤,第二流道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经过初步过滤的初滤水可从第一出水口处排出第一过滤模块。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设有第二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隔水罩,隔水罩设置在第一套筒与pp棉之间,第一流道设置在隔水罩与pp棉之间,隔水罩与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三流道,第三流道的上端与第二进水口连通。
10.第二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经过初步过滤的初滤水可从第二进水口处再次进入第一过滤模块,隔水罩与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三流道,初步过滤的液态水经过第二进水口后,可流入第三流道内,并往下流动,当第一过滤模块与第二过滤模块对接时,初滤水可进入第二过滤模块内进行精滤。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ro膜与第二套筒之间设有第四流道,第四流道的上端能与第三流道的下端连通。
12.ro膜与第二套筒之间设有第四流道,第四流道与第三流道的下端连通,初步过滤的初滤水经过第三流道后,可流入第四流道内,即进入第二过滤模块内,以便于实现对初滤水的精滤。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上盖,上盖盖设在ro膜的上端,上盖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连接槽,上盖的上端与第二套筒抵接,连接槽的上端与第三流道连通,连接槽的下端与第四流道连通。
14.具体的,上盖盖设在ro膜的上端,上盖的上端与第二套筒的抵接,且上盖的上表面处设有多个连接槽,连接槽的上端与第三流道连通,连接槽的下端与第四流道连通,上盖的设置使得流过第三流道的初滤水可绕过ro膜的上端并流入第四流道内,流过第四流道的初滤水可从ro膜的下端进入ro膜进行过滤,上盖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水路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上盖起连通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的作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第二中心管,第二中心管设置在ro膜与后置碳棒之间,第二中心管的周面设有多个通孔,ro膜的上表面、上盖的内表面和第二中心管上端的外表面共同围成第五流道。
16.具体的,第二中心管设置在ro膜与后置碳棒之间,可对后置碳棒起定位和固定作用,第二中心管的周面处设有多个通孔,通孔的设置可供经过ro膜过滤的液态水进入后置碳棒处实现过滤,从而得到纯净水并提高纯净水的口感,ro膜的上表面、上盖的内表面和第二中心管上端的外表面共同围成第五流道,未能经过ro膜过滤液态水为废水,废水则流入第五流道内,以便于区分废水与所需的纯净水。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还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一过滤模块还包括第三中心管,第三中心管设置在前置碳棒与第一中心管之间,第二流道设置在第三中心管与前置碳棒之间,第三中心管与第一中心管之间设有第六流道,第五流道的上端与第六流道的下端连通,第六流道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口连通。
18.第三中心管设置在前置碳棒与第一中心管之间,第三中心管与第一中心管之间设有第六流道,且第六流道的下端与第五流道的上端连通,未能穿过ro膜过滤的液态水形成废水,废水可从第五流道流入第六流道,第六流道的上端与第二出水口连通,使得废水经过第二出水口后排出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废水与所需的纯净水之间的分隔,有利于避免水路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还设有第三出水口,中心孔的上端与第一中心管的下端连通,第一中心管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口连通。
20.经过ro膜和后置碳棒的过滤后,即自来水经过初滤和精滤两步过滤后,可得到较为纯净的纯净水,纯净水流入后置碳棒的中心孔处,中心孔的上端与第一中心管的下端连通,且第一中心管的上端与第三出水口连通,纯净水依次流过中心孔和第一中心管后,可从第三出水口处流出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从而满足应用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净水机的净水功能。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处均连接有自上向下连通的单向阀。
22.考虑到传统的滤芯在拆卸时,滤芯中的水往往会漏出而导致净水机内残留积水,在更换后需要对净水机内部进行清洁,使得使用者在更换滤芯时的体验感较差;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在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处均连接有自上向下连通的单向阀,当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安装在净水机内时,在净水机的压力作用下,可实现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与外部的水路连通,当净水机的压力消失后,在单向阀的止水作用下,可使得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内含有的液态水无法漏出,有利于避免在更换滤芯时净水机内残留积水的问题出现,有利于提高使用者在更换滤芯时的体验感。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卡接槽包括呈竖向设置的第一卡槽和呈横向设置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的上端贯穿第二卡接环的上端设置,第一卡槽的下端与第二卡槽的一端连通。
24.卡接槽包括呈竖向设置的第一卡槽和呈横向设置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呈折角布置,且第一卡槽的上端与第二卡接环的上端连通,第二卡槽的一端与第一卡槽的下端连通,使用时,可将卡接块依次穿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后,从而可实现第一过滤模块与第二过滤模块的卡接,即第一过滤模块与第二过滤模块是旋转式卡合的,当需要拆卸第一过滤模块和第二过滤模块时,仅需反旋第一过滤模块或第二过滤模块,即可实现第一过滤模块与第二过滤模块的拆卸,操作较为简单、便捷。
2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示出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爆炸视图;
29.图3为图2中示出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第二过滤模块的爆炸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剖视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水路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第一过滤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第二过滤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34.附图中:100、第一过滤模块;110、第一套筒;120、第一中心管;130、pp棉;140、前置碳棒;150、第一卡接环;151、卡接块;161、第一进水口;162、第一出水口;163、第二进水口;164、第二出水口;165、第三出水口;171、第一流道;172、第二流道;173、第三流道;174、第六流道;180、隔水罩;190、第三中心管;200、第二过滤模块;210、第二套筒;220、ro膜;230、后置碳棒;231、中心孔;240、第二卡接环;241、卡接槽;251、第四流道;252、第五流道;260、上盖;261、连接槽;270、第二中心管;280、把手;300、单向阀;310、阀芯;32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不定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表示三个并列方案,例如,a和/或b表示a满足的方案、b满足的方案或者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38.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有含有多个并列特征的短句,其中的定语所限定的是最接近的一个特征,例如:设置在a上的b、c、与d连接的e,所表示的是b设置在a上,e与d连接,对c并不构成限定;但对于表示特征之间关系的定语,如“间隔设置”、“环形排布”等,不属于此类。定语前带有“均”字的,则表示是对该短句中所有特征的限定,如均设置在a上的b、c、d,则表示b、c和d均设置在a上。
39.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下面结合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出说明。
41.实施例一,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包括:第一过滤模块100、第二过滤模块200、第一卡接环150和第二卡接环240。
42.具体的,第一过滤模块100包括第一套筒110、隔水罩180、pp棉130、前置碳棒140、
第三中心管190和第一中心管120,隔水罩180、pp棉130、前置碳棒140、第三中心管190和第一中心管120均设置在第一套筒110内且呈由外往内布置。即第一套筒110围绕隔水罩180设置,隔水罩180围绕pp棉130设置,pp棉130围绕前置碳棒140设置,前置碳棒140围绕第三中心管190设置,第三中心管190围绕第一中心管120设置。
43.隔水罩180、第一套筒110、第一中心管120和第三中心管190均为可隔水的材料制件,如塑料等,从而可避免在过滤过程中,各水路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
44.参见图4和图6,第一套筒110的内表面与隔水罩180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呈环形设置的第三流道173,隔水罩180的内表面与pp棉130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呈环形设置的第一流道171,pp棉130的内周面与前置碳棒140的外周面可互相贴合,前置碳棒140的内周面与第三中心管190之间设有第二流道172,第三中心管190和第一中心管120均呈上下连通设置,第三中心管190与第一中心管120之间设有第六流道174。
45.参见图4,第一套筒110的上端从左往右依次设有第一进水口161、第一出水口162、第三出水口165、第二出水口164和第二进水口163。具体的,第一进水口161与第一流道171连通,第一出水口162与第二流道172连通,第二进水口163与第三流道173连通,第二出水口164与第六流道174连通,第三出水口165与第一中心管120的通孔连通。
46.考虑到传统的滤芯在拆卸时,滤芯中的水往往会漏出而导致净水机内残留积水,在更换后需要对净水机内部进行清洁,使得使用者在更换滤芯时的体验感较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在第一进水口161、第二进水口163、第一出水口162、第二出水口164和第三出水口165处均连接有自上向下连通的单向阀300。
47.参见图4和图6,单向阀300包括平垫片、阀芯310和弹簧320,弹簧320设置在阀芯310的下方,第一过滤模块100还包括端盖,阀芯310的上端连接有平垫片,端盖覆盖在阀芯310的上端,从而使得阀芯310的下端与弹簧320的上端抵接,在弹簧320的作用下,使得阀芯310可实现对进水口或出水口的止水功能。
48.当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安装在净水机内时,在净水机的压力作用下,使得阀芯310克服弹簧320的弹力并下移,可实现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与外部的水路连通,当净水机的压力消失后,在弹簧320的弹性作用下,阀芯310上移并封闭各个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单向阀300的止水作用下,可使得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内含有的液态水无法漏出,有利于避免在更换滤芯时净水机内残留积水的问题出现,有利于提高使用者在更换滤芯时的体验感。
49.参见图2和图3,第二过滤模块200位于第一过滤模块100的下方。第二过滤模块200包括第二套筒210、ro膜220、第二中心管270、上盖260和后置碳棒230,ro膜220、第二中心管270、上盖260和后置碳棒230均设置在第二套筒210内,ro膜220、第二中心管270和后置碳棒230由外往里依次设置,即ro膜220围绕后置第二中心管270设置,第二中心管270的外周面处设有多个通孔,第二中心管270围绕后置碳棒230设置。
50.上盖260罩设在ro膜220的上端,上盖260的上端与第二套筒210抵接。第二套筒210、上盖260和第二中心管270均为可隔水的材料制件,如塑料等,从而可避免在过滤过程中,各水路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
51.参见图4和图7,第二套筒210的内表面与ro膜220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呈环形设置的第四流道251,ro膜220的上表面、上盖260的内表面和第二中心管270上端的外表面共同围成第五流道252,后置碳棒230的中部设有呈上下连通的中心孔231,中心孔231与第一中心
管120相对设置。第一过滤模块100的下端能与第二过滤模块200的上端对接或分离。第三流道173的下端与第四流道251的上端连通,第五流道252与第六流道174的上端连通。
52.参见图3和图7,上盖260盖设在ro膜220的上端,上盖26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连接槽261,上盖260的上端与第二套筒210抵接,连接槽261的上端与第三流道173连通,连接槽261的下端与第四流道251连通。
53.多个连接槽261呈圆周布置,连接槽261的上端与第三流道173连通,连接槽261的下端与第四流道251连通,上盖260的设置使得流过第三流道173的初滤水可绕过ro膜220的上端并流入第四流道251内,流过第四流道251的初滤水可从ro膜220的下端进入ro膜220进行过滤,上盖260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水路交叉污染的问题出现,上盖260起连通第三流道173与第四流道251的作用。
54.流过第四流道251的初滤水可从ro膜220的下端流入ro膜220处,并自下而上填充在ro膜220的外侧,有利于使得初滤水充分与ro膜220接触,以便于实现ro膜220的过滤功能,能穿过ro膜220的液态水可穿过第二中心管270的通孔后在后置碳棒230处进行最后的过滤处理,从而形成纯净水,后置碳棒230可提高纯净水的口感,纯净水流过中心孔231和第一中心管120最终从第三出水口165处排出。未能穿过ro膜220的液态水形成废水,废水向上流动至第五流道252内,第五流道252与第六流道174连通,未能穿过ro膜220的废水流过第五流道252和第六流道174后最终从第二出水口164处排出,从而实现废水与纯净水的分离。
55.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包括第一过滤模块100和第二过滤模块200,第一过滤模块100包括pp棉130和前置碳棒140,自来水依次经过pp棉130和前置碳棒140进行初步过滤,第一过滤模块100能与第二过滤模块200对接,经过第一过滤模块100初步过滤的水可进入第二过滤模块200进行精滤,第二过滤模块200包括ro膜220,ro膜220围绕后置碳棒230设置,依次经过ro膜220和后置碳棒230过滤后可得到纯净水,后置碳棒230的中心孔231与第一中心管120相对设置,纯净水经过中心孔231和第一中心管120后可从第一过滤模块100的上端排出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相较于传统需要由多个滤芯实现净水功能而言,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将四种滤材复合起来,可有效地减小滤芯占用的空间大小,且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同一侧,有利于净水器水管的布置,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净水器的大小。
56.第一套筒110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卡接环150,第一卡接环150的外周面处设有多个卡接块151,第二套筒210的上端连接有多个第二卡接环240,第二卡接环240处的内周面处设有多个卡接槽241,卡接块151能与卡接槽241卡接或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过滤模块100与第二过滤模块200的对接或分离。
57.参见图2,卡接槽241包括呈竖向设置的第一卡槽和呈横向设置的第二卡槽,第一卡槽的上端贯穿第二卡接环240的上端设置,第一卡槽的下端与第二卡槽的一端连通,即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呈折角布置,使用时,可将卡接块151依次穿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后,从而可实现第一过滤模块100与第二过滤模块200的卡接,即第一过滤模块100与第二过滤模块200是旋转式卡合的,当需要拆卸第一过滤模块100和第二过滤模块200时,仅需反旋第一过滤模块100或第二过滤模块200,即可实现第一过滤模块100与第二过滤模块200的拆卸,操作较为简单、便捷。在本实用新型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卡接槽241可设置为上大下小的形状,而卡接块151亦为上大下小的倒钩状的卡片,通过卡片与卡接槽241的卡接,亦可实现
卡接块151与卡接槽241的卡接。
58.相较于现有的复合滤芯而言,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采用第一过滤模块100和第二过滤模块200的组合方式,配合卡接块151与卡接槽241的连接,从而可通过2+2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四合一的复合滤芯,有利于减小滤芯占用空间的大小,当需要滤芯修改更换时,可单独更换第一过滤模块100或第二过滤模块200,有利于使得第一过滤模块100和第二过滤模块200内的滤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降低滤芯更换的成本。
59.第二套筒210的下端连接有把手280,把手280可呈长条状的,以便于使用者拆卸时握持,或配合净水机使用,从而实现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与净水机的机体的定位和固定。
60.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的水路布局如下:第一进水口161可供自来水通入,自来水从第一进水口161处通入第一流道171内,然后横向穿过pp棉130和前置碳棒140后进入第二流道172内,在pp棉130和前置碳棒140的过滤作用下,从而可对自来水实现初步过滤,完成初步过滤的初滤水可从第一出水口162处排出第一过滤模块100,第一出水口162与第二进水口163连通,具体的,第一出水口162和第二进水口163均与泵体连接,在泵体的增压作用下,使得初滤水从第二进水口163处进入第三流道173内,初滤水顺着第三流道173流动至上盖260的连接槽261后,在连接槽261的转接作用下,初滤水绕过ro膜220的上端并流至第四流道251内,初滤水从ro膜220的下端流入ro膜220内;液态水能穿过ro膜220后,液态水可穿过第二中心管270的通孔后流动至后置碳棒230进行再次过滤,穿过后置碳棒230后形成纯净水,纯净水流过中心孔231和第一中心管120后从第三出水口165处流出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从而形成可供用户饮用的纯净水;未能穿过ro膜220的液态水形成废水,废水可依次流过第五流道252和第六流道174后,最终从第二出水口164处排出该可拆卸的复合滤芯,从而实现废水与纯净水的分离。
6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各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创造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包括第一套筒、第一中心管、pp棉和前置碳棒,所述第一中心管、所述pp棉和所述前置碳棒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pp棉围绕所述前置碳棒设置,所述前置碳棒围绕所述第一中心管设置,所述第一套筒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卡接环,所述第一卡接环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块;第二过滤模块,所述第二过滤模块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下方,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包括第二套筒、ro膜和后置碳棒,所述ro膜和所述后置碳棒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ro膜围绕所述后置碳棒设置,所述后置碳棒设有呈上下贯穿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套筒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卡接环,所述第二卡接环的内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卡接块能与所述卡接槽卡接或分离,所述第一过滤模块能与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对接或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pp棉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前置碳棒与所述第一中心管之间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隔水罩,所述隔水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pp棉之间,所述第一流道设置在所述隔水罩与所述pp棉之间,所述隔水罩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设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ro膜与所述第二套筒之间设有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的上端能与所述第三流道的下端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盖设在所述ro膜的上端,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连接槽,所述上盖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所述连接槽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连接槽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模块还包括第二中心管,所述第二中心管设置在所述ro膜与所述后置碳棒之间,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周面设有多个通孔,所述ro膜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中心管上端的外表面共同围成第五流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还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过滤模块还包括第三中心管,所述第三中心管设置在所述前置碳棒与所述第一中心管之间,所述第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三中心管与所述前置碳棒之间,所述第三中心管与所述第一中心管之间设有第六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上端与所述第六流道的下端连通,所述第六流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上端还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中心孔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
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和所述第三出水口处均连接有自上向下连通的单向阀。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包括呈竖向设置的第一卡槽和呈横向设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卡接环的上端设置,所述第一卡槽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卡槽的一端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的复合滤芯,包括:第一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包括第一套筒、第一中心管、PP棉和前置碳棒,所述PP棉围绕所述前置碳棒设置,所述前置碳棒围绕所述第一中心管设置,所述第一套筒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卡接环,所述第一卡接环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块;第二过滤模块,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包括第二套筒、RO膜和后置碳棒,所述RO膜围绕所述后置碳棒设置,所述后置碳棒设有呈上下贯穿的中心孔,所述第二套筒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卡接环,所述第二卡接环的内周面设有多个呈圆周布置的卡接槽,所述卡接块能与所述卡接槽卡接或分离,相较于现有的复合滤芯而言,可单独更换第一过滤模块或第二过滤模块,降低滤芯更换的成本。芯更换的成本。芯更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