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补偿装置及道岔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2:39 0条评论

一种补偿装置及道岔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轨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补偿装置及道岔。


背景技术:



2.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也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有了道岔,可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即使是单线铁路,铺设道岔,修筑一段大于列车长度的叉线,就可以对开列车。道岔在铁路线路上起到重要作用。
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道岔的主线部和支线部的交叉处会形成尖角,在车辆从该处交叉处通过时,该尖角会损坏导向轮,减小了导向轮的使用寿命,造成了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偿装置及道岔,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道岔的主线部和支线部的交叉处形成的尖角会损坏导向轮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补偿装置,设于道岔内,所述道岔包括主线部和与支线部,所述支线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线部一侧连接,形成第一相交部和第二相交部,所述支线部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主线部,所述第一相交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相交部更靠近于所述支线部的第二端,所述补偿装置包括:摆动体,可摆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一相交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摆动体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和与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与所述支线部的内表面对齐,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进入所述主线部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进入所述支线部内,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与所述主线部的内表面对齐。
6.进一步地,所述摆动体朝向所述第一相交部的端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相交部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其中,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限位件相抵触,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限位件相抵触。
7.进一步地,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摆动体摆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第一驱动器,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支座铰接,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与所述摆动体的中部铰接;第二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所述摆动体的背离所述第一相交部的端部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二支座上。
8.进一步地,所述道岔上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摆动体穿设于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道岔开设有第二通槽和与所述第二通槽相对的第三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位于所述第二相交部处;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第一补偿件,可翻转式地设于所述第二通槽内;第二补偿件,可翻转式地设于所述第三通槽内;其中,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
二补偿件均包括第二曲线补偿面和第二直线补偿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曲线补偿面进入所述道岔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直线补偿面进入所述道岔内。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曲线补偿面和第二直线补偿面相交。
11.进一步地,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补偿件翻转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三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第二驱动器,固定端与所述第三支座铰接;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铰接;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背离所述第二驱动器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补偿件连接;第四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支撑轴,一端与所述第一补偿件连接,另一端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四支座内。
12.进一步地,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补偿件翻转的第三驱动组件。
13.进一步地,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锁紧所述第一补偿件的第一锁紧组件和用于锁紧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锁紧组件;所述第一锁紧组件包括:第五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五支座;其中,所述第一补偿件上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紧件插入所述第一孔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紧件插入所述第二孔。
14.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道岔,包括所述的补偿装置。
1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在道岔的主线部和支线部的交叉处形成空档,不能将道岔的主线部和支线部的交叉处形成的尖角去掉,若将尖角去掉,在车辆从空档处通过时,易造成车体振动,导致车轮损坏。
17.本技术由于摆动体可摆动式地设于第一相交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摆动体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和与第一曲线补偿面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在摆动体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与支线部的内表面对齐,第一直线补偿面进入主线部内,在摆动体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进入支线部内,第一直线补偿面与主线部的内表面对齐,所以,将第一相交部处的尖角去掉,以摆动体填补空档,在车辆由主线部进入支线部或由支线部进入主线部时,摆动体在第一相交部处摆动,以使摆动体位于第一位置,第一曲线补偿面与支线部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曲线补偿面一端与支线部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曲线道岔梁对齐,实现曲线道岔梁与支线部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尖角,避免损坏导向轮,同时,通过第一曲线补偿面支撑导向轮,也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而第一直线补偿面进入主线部内,进行避让,在车辆在主线部上行驶时,摆动体在第一相交部处摆动,以使摆动体位于第二位置,第一直线补偿面与主线部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直线补偿面一端与主线部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直线道岔梁对齐,实现直线道岔梁与主线部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尖角,避免损坏导向轮,同时,通过第一直线补偿面支撑导向轮,也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而第一曲线补偿面进入支线部内,进行避让,实现了道岔的主支线转换通畅,满足货运动车在主线与支线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偿装置的布置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补偿装置的摆动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补偿装置的摆动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21.图4为图1中补偿装置的摆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1中补偿装置的第一补偿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中第一补偿件的侧视图;
24.图7为图1中补偿装置的第一补偿件的布置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道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参见图1、图2、图3和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补偿装置,设于道岔1内,道岔1包括主线部1-1和与支线部1-2,支线部1-2的第一端与主线部1-1一侧连接,形成第一相交部1-3和第二相交部1-4,支线部1-2的第二端远离主线部1-1,第一相交部1-3相比于第二相交部1-4更靠近于支线部1-2的第二端,补偿装置包括:摆动体2。
27.摆动体2可摆动式地设于第一相交部1-3,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28.其中,摆动体2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2-1和与第一曲线补偿面2-1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2-2,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2-1与支线部1-2的内表面对齐,第一直线补偿面2-2进入主线部1-1内,在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2-1进入支线部1-2内,第一直线补偿面2-2与主线部1-1的内表面对齐。
29.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在道岔1的主线部1-1和支线部1-2的交叉处形成空档,不能将道岔1的主线部1-1和支线部1-2的交叉处形成的尖角去掉,若将尖角去掉,在车辆从空档处通过时,易造成车体振动,导致车轮损坏。
30.本技术由于摆动体2可摆动式地设于第一相交部1-3,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摆动体2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2-1和与第一曲线补偿面2-1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2-2,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2-1与支线部1-2的内表面对齐,第一直线补偿面2-2进入主线部1-1内,在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曲线补偿面2-1进入支线部1-2内,第一直线补偿面2-2与主线部1-1的内表面对齐,所以,将第一相交部1-3处的尖角去掉,以摆动体2填补空档,在车辆由主线部1-1进入支线部1-2或由支线部1-2进入主线部1-1时,摆动体2在第一相交部1-3处摆动,以使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第一曲线补偿面2-1与支线部1-2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曲线补偿面2-1一端与支线部1-2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曲线道岔梁对齐,实现曲线道岔梁与支线部1-2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尖角,避免损坏导向轮,同时,通过第一曲线补偿面2-1支撑导向轮,也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而第一直线补偿面2-2进入主线部1-1内,进行避让,在车辆在主线部1-1上行驶时,摆动体2在第一相交部1-3处摆动,以使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第一直线补偿面2-2与主线部1-1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直线补偿面2-2一端与主线部1-1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直线道岔梁对齐,实现直线道岔梁与主线部1-1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尖角,避免损坏导向轮,同时,通过第一直线补偿面2-2支撑导向轮,也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而第一曲线补偿面2-1进入支线部1-2内,进行避让,实现了道岔1的主支线转换通畅,满足货运动车在主线与支线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31.参见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直线补偿面2-2与主线部1-1的内
表面对齐或实现第一曲线补偿面2-1与支线部1-2的内表面对齐,摆动体2朝向第一相交部1-3的端面开设有限位槽2-3,也就是说,摆动体2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2-3,第一相交部1-3上设有限位件3,限位件3设于限位槽2-3内。限位槽2-3包括第一面2-31和与第一面2-31相对的第二面2-32,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面2-31与限位件3相抵触,在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面2-32与限位件3相抵触。
32.参见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槽2-3的第一面2-31与限位件3相抵触,通过限位件3抵住限位槽2-3的第一面2-31,以对摆动体2的位置进行限定,在车辆行驶时,导向轮一直将摆动体2的第一面2-31压在限位件3上,保证摆动体2位置确定。此时,由于主线部1-1与支线部1-2相对的位置处无车辆通过,第一直线补偿面2-2进入主线部1-1内,进行避让,可以保证摆动体2的厚度,提高摆动体2的结构强度。在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限位槽2-3的第二面2-32与限位件3相抵触,通过限位件3抵住限位槽2-3的第二面2-32,以对摆动体2的位置进行限定,在车辆行驶时,导向轮一直将摆动体2的第二面2-32压在限位件3上,保证摆动体2位置确定。此时,由于支线部1-2无车辆通过,第一曲线补偿面2-1进入支线部1-2内,进行避让,可以保证摆动体2的厚度,提高摆动体2的结构强度。
3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摆动体2的自由摆动,限位槽2-3的宽度大于限位件3的厚度,即限位槽2-3的宽度就是摆动体2的摆动行程,通过限位件3进行限位,保证摆动体2的位置确定。
34.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摆动体2摆动的第一驱动组件4,通过第一驱动组件4驱动摆动体2转动。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支座4-1、第一驱动器4-2及第二支座4-3。
36.第一支座4-1设于道岔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4-1可通过焊接固定设于道岔1上。
37.第一驱动器4-2固定端与第一支座4-1铰接,第一驱动器4-2的动作端与摆动体2的中部铰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器4-2可以为电动缸。
38.第二支座4-3设于道岔1上,摆动体2的背离第一相交部1-3的端部可转动式地设于第二支座4-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体2的背离第一相交部1-3的端部通过转轴设于第二支座4-3上。
39.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驱动摆动体2摆动时,启动第一驱动器4-2,第一驱动器4-2的动作端推动或拉动摆动体2在第二支座4-3上摆动,以实现摆动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40.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组件4可以为电机,电机的固定端固定设于道岔1上,电机的动作端与摆动体2背离第一相交部1-3的端部,通过电机的动作端的转动也可以带动摆动体2进行摆动。但是,相比于电机,电动缸的精度高,使用寿命长,速度快,维护成本低,因此,优选地,第一驱动组件4的第一驱动器4-2采用电动缸。
4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摆动体2的摆动顺畅,道岔1上开设有第一通槽1-5,摆动体2穿设于第一通槽1-5与第一驱动器4-2的动作端连接,其中,第一通槽1-5与第一相交部1-3相对。
42.参见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体2由第一摆动部2-4和第二摆动部2-5组成,第一摆动部2-4穿设于第一通槽1-5与第二摆动部2-5连接,第一摆动部2-4的背离第二摆动部2-5的端部可转动式地设于第二支座4-3上,且,第一摆动部2-4的厚度小于第二摆动部2-5的厚度,以提高第二摆动部2-5的结构强度,保证第二摆动部2-5支撑导向轮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摆动部2-4的厚度小于第一通槽1-5的宽度,以保证第一摆动部2-4摆动顺畅,保证第一摆动部2-4可以带动第二摆动部2-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第一摆动部2-4和第二摆动部2-5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
43.参见图5、图6和图7,在现有技术中,支线部1-2与主线部1-1一侧连接所形成第二相交部1-4处具有台阶,在车辆从第二相交部1-4处通过时,该台阶会损坏导向轮,减小了导向轮的使用寿命,造成了成本增加,而若将台阶去掉,在车辆从空档处通过时,易造成车体振动,导致车轮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道岔1开设有第二通槽1-6和与第二通槽1-6相对的第三通槽,第二通槽1-6位于第二相交部1-4处,通过第二通槽1-6和第三通槽将台阶消除。补偿装置还包括:第一补偿件5和第二补偿件6。
44.第一补偿件5可翻转式地设于第二通槽1-6内。
45.第二补偿件6可翻转式地设于第三通槽内。
46.其中,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均包括第二曲线补偿面5-1和第二直线补偿面5-2,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进入道岔1内,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进入道岔1内。
47.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相交部1-4处开设第二通槽1-6,以将台阶去掉,以第一补偿件5填补第二通槽1-6,在车辆由主线部1-1进入支线部1-2由支线部1-2进入主线部1-1时,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第一补偿件5在第二通槽1-6处翻转,第二补偿件6在第三通槽处翻转,以使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进入道岔1内,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与支线部1-2和主线部1-1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一端与支线部1-2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主线部1-1一侧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与支线部1-2另一侧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一端与主线部1-1另一侧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曲线道岔梁对齐,实现曲线道岔梁与支线部1-2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台阶,避免损坏导向轮,同时,通过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支撑导向轮,也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而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翻转出道岔1外,进行避让。在车辆在主线部1-1上行驶时,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第一补偿件5在第二通槽1-6处翻转,第二补偿件6在第三通槽处翻转,以使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进入道岔1内,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与主线部1-1一侧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一端与主线部1-1一侧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另一端与直线道岔梁对齐,实现直线道岔梁与主线部1-1的导向轨的平稳对接,不会出现台阶,避免损坏导向轮,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与支线部1-2另一侧的内表面对齐,也就是说,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两端与主线部1-1另一侧的导向轨的内表面对齐,通过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填充第三通槽,避免车体振动,保证车轮安全,同时,通过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支撑导向轮,
而第一补偿件5与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翻转出道岔1外,进行避让,实现了道岔1的主支线转换通畅,满足货运动车在主线与支线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48.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小第一补偿件5和第二补偿件6的翻转角度,第二曲线补偿面5-1和第二直线补偿面5-2相交。优选地,第二曲线补偿面5-1和第二直线补偿面5-2之间的夹角为90
°

49.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补偿件5翻转的第二驱动组件7,通过第二驱动组件7驱动第一补偿件5翻转。
50.第二驱动组件7包括:第三支座7-1、第二驱动器7-2、第一连杆7-3、第二连杆7-4、第四支座7-5和支撑轴7-6。
51.第三支座7-1设于道岔1上。
52.第二驱动器7-2固定端与第三支座7-1铰接,通过第三支座7-1支撑第二驱动器7-2的固定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器7-2可以为电动缸。
53.第一连杆7-3与第二驱动器7-2的动作端铰接。
54.第二连杆7-4一端与第一连杆7-3背离第二驱动器7-2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补偿件5连接。
55.第四支座7-5设于道岔1上。
56.支撑轴7-6一端与第一补偿件5连接,另一端可转动式地设于第四支座7-5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轴7-6可以与第二连杆7-4一体成型,也就是说,第二连杆7-4穿设于第一补偿件5与支撑轴7-6连接。
57.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第一补偿件5翻转时,启动第二驱动器7-2,第二驱动器7-2的动作端带动第一连杆7-3进行伸缩,而由于第一连杆7-3与第二驱动器7-2的动作端铰接,因此,第一连杆7-2将第二驱动器7-2的动作端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曲线运动,即第一连杆7-2通过第二连杆7-4带动第一补偿件5进行翻转,此时,第一补偿件5通过支撑轴7-6在第四支座7-5上转动,通过支撑轴7-6和第四支座7-5支撑第一补偿件5,保证第一补偿件5转动的稳定性。
58.在本实施例中,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补偿件6翻转的第三驱动组件,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补偿件6翻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组件的结构与第三驱动组件的结构相同。
59.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补偿件5和第二补偿件6翻转到位后,位置确定,不再发生变化,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补偿件5的第一锁紧组件8和用于锁紧第二补偿件6的第二锁紧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锁紧组件8的结构与第二锁紧组件的结构相同,第一补偿件5的结构和第二补偿件6的结构相同。
60.第一锁紧组件8包括:第五支座8-1和锁紧件8-2。
61.第五支座8-1设于道岔1上。
62.锁紧件8-2穿设于第五支座8-1。在本实施方式中,锁紧件8-2可以为插销。
63.其中,第一补偿件5上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在摆动体2位于第一位置时,锁紧件8-2插入第一孔内,在摆动体2位于第二位置时,锁紧件8-2插入第二孔。
6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曲线补偿面5-1进入道岔1内时,推动锁紧件8-2,以使锁紧件8-2穿设于第五支座8-1进入第一孔内,以将第一补偿件5的位置锁定,避
免第一补偿件5在导向轮的压迫下,位置发生改变。当要翻转第一补偿件5时,拉动锁紧件8-2,以使锁紧件8-2离开第一孔,以进行解锁,使锁紧件8-2可以进行翻转。当第一补偿件5的第二直线补偿面5-2进入道岔1内时,推动锁紧件8-2,以使锁紧件8-2穿设于第五支座8-1进入第二孔内,以将第一补偿件5的位置锁定,避免第一补偿件5在导向轮的压迫下,位置发生改变。
65.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道岔,该道岔采用了所述补偿装置,该补偿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补偿装置,设于道岔内,所述道岔包括主线部和与支线部,所述支线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线部一侧连接,形成第一相交部和第二相交部,所述支线部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主线部,所述第一相交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相交部更靠近于所述支线部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装置包括:摆动体,可摆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一相交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摆动体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和与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与所述支线部的内表面对齐,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进入所述主线部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进入所述支线部内,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与所述主线部的内表面对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体朝向所述第一相交部的端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相交部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其中,所述限位槽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限位件相抵触,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限位件相抵触。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摆动体摆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第一驱动器,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支座铰接,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与所述摆动体的中部铰接;第二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所述摆动体的背离所述第一相交部的端部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二支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上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摆动体穿设于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开设有第二通槽和与所述第二通槽相对的第三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位于所述第二相交部处;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第一补偿件,可翻转式地设于所述第二通槽内;第二补偿件,可翻转式地设于所述第三通槽内;其中,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二补偿件均包括第二曲线补偿面和第二直线补偿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曲线补偿面进入所述道岔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补偿件与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直线补偿面进入所述道岔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线补偿面和第二直线补偿面相交。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补偿件翻转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三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
第二驱动器,固定端与所述第三支座铰接;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铰接;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背离所述第二驱动器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补偿件连接;第四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支撑轴,一端与所述第一补偿件连接,另一端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四支座内。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补偿件翻转的第三驱动组件。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装置还包括用于锁紧所述第一补偿件的第一锁紧组件和用于锁紧所述第二补偿件的第二锁紧组件;所述第一锁紧组件包括:第五支座,设于所述道岔上;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五支座;其中,所述第一补偿件上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紧件插入所述第一孔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紧件插入所述第二孔。10.一种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补偿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补偿装置及道岔,属于空轨运输技术领域。所述补偿装置包括:摆动体,可摆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一相交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摆动体包括第一曲线补偿面和与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相对的第一直线补偿面,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与所述支线部的内表面对齐,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进入所述主线部内,在所述摆动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曲线补偿面进入所述支线部内,所述第一直线补偿面与所述主线部的内表面对齐。本实用新型补偿装置及道岔可以保证导向轮的安全。型补偿装置及道岔可以保证导向轮的安全。型补偿装置及道岔可以保证导向轮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

朱学斌 唐玉平 傅金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6

技术公布日:

2023/1/16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8488-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30 03:36:3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