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1 02:05:02 0条评论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背景技术:



2.卷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焦油等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为了克服卷烟燃烧产生有害物质,出现了烟油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电子烟等低危害的卷烟替代品。
3.然而,传统的电子烟中存在雾化芯易被堵塞而无法工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5.本技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其包括:
6.基体及至少部分与所述基体接触的发热体,所述基体贯穿开设有雾化气道及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侧周面铺设有阻隔层,所述基体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并将所述雾化介质于所述基体内传递;
7.其中,所述阻隔层与所述基体均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且所述阻隔层的孔隙率低于所述基体的孔隙率。
8.上述雾化组件,其基体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内,发热体可以为基体提供热量以使雾化气道内的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此外,基体还贯穿开设有通气孔,且通气孔内设置有用于阻隔所述雾化介质传递的阻隔层。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9.其一,在雾化气道之外增设通气孔,且通气孔内还设有阻隔层;由于基体是由多孔材料制成,其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以雾化介质是烟油时为例,雾化介质可以在基体内部传递,一部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的内壁并雾化形成气溶胶,另一部分雾化介质蔓延至通气孔附近。然而,通气孔的内侧周面一体烧结有阻隔层,且阻隔层的孔隙率较低,可以避免过多的雾化介质进入通气孔内而导致通气孔被雾化介质堵塞,确保通气孔的导通;即便雾化气道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用户抽吸时设备始终可以通过通气孔检测到气流变化,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便可以开始工作,发热体产热进而促使雾化气道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的重新导通;
10.其二,当雾化气道被雾化介质堵塞时,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可能尚处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阻隔层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一定量的雾化介质可以从阻隔层渗入通气孔内,通气孔内的雾化介质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11.其三,相较于在基体之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气道等手段,本技术
的方案直接在基体上设置通气孔,并在通气孔内设置阻隔层,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12.其四,阻隔层的孔隙率相对较低,可以提高通气孔内侧周面的抗冲击能力,不容易被通过的气流破坏,提高了该通气孔及阻隔层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层与所述基体一体烧结。此实施例直接将通气孔内的阻隔层与基体烧结一体,在结构上更为可靠,有效提升了装配效率,便于自动化生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设有防进液结构,所述防进液结构用于防止外部液体从所述排气口进入所述通气孔内。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效果:避免冷凝液等外部液体进入通气孔内,从而避免通气孔被堵塞。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进液结构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包括沿轴向贯穿设置的筒体及盖体,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从所述排气口伸入所述通气孔内并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筒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气孔外且所述筒体上设有暴露于所述通气孔外的导气口,所述导气口暴露于所述通气孔外,所述盖体用于阻挡外部液体从所述导气口进入所述通气孔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横截面轮廓大于所述筒体的横截面外轮廓;或,所述盖体沿径向凸出于所述筒体的外侧周面。盖体的横截面轮廓大于筒体的横截面外轮廓,这可以认为是遮挡板沿径向凸出于筒体的外侧周面,这可以避免冷凝液等液体沿着筒体的外侧周面流下而进入排气口。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与所述阻隔层一体烧结。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进液结构包括沿轴向贯穿设置的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管身弯折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端从所述排气口伸入所述通气孔内并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端面朝向远离排气口的垂直方向与重力方向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
°
。这可以认为引导管为折弯的中空管,且沿自身的轴心线的方向贯穿并于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气溶胶在第二开口附近冷凝后形成冷凝滴液可沿重力方向直接滴落至外部,即冷凝液不会流入从第二开口流入通气孔内。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层呈中空管状,所述通气孔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阻隔层的内侧周面的液体从所述进气口导出。当雾化组件竖立且排气口在上时,若阻隔层内存在液体,如附着在阻隔层的内壁上的液滴等,阻隔层内的液体可能会在重力作用下向阻隔层下方的进气口流动,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能会在进气口汇集,导流结构可以破坏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及时导出,进而避免阻隔层被堵塞。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层呈中空管状,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于边缘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为所述导流结构,所述缺口用于破坏所述阻隔层内的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将液体从所述进气口导出。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口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缺口沿所述阻隔层的周向间隔排列。缺口的开设可以使阻隔层靠近进气口的一端的端部结构更为尖锐,利于破坏
液体的表面张力而将其及时导出。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气道及所述通气孔均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贯穿开设。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由所述基体单独围合形成,所述阻隔层覆盖于所述通气孔的内侧周面。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雾化套管,所述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贯穿所述基体,所述雾化套管的内侧周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通气孔,所述阻隔层覆盖于所述凹槽的槽壁,所述阻隔层与所述雾化套管的内侧周面共同用于阻隔所述雾化介质的传递至所述通气孔内。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雾化套管,所述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所述雾化套管的侧周面上贯穿设有进料口,所述基体至少部分通过所述进料口暴露以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雾化气道的横截面积。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所散发的热量直接从所述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辐射至所述雾化气道内。这可以认为是发热体仅设置在雾化气道内,或仅设置在雾化气道附近;而雾化气道之外的其他气道,如通气孔等,其内均未设置发热体。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覆盖所述雾化气道的整个内侧周面。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铺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上。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嵌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埋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螺旋发热丝,金属发热片,金属发热网,电阻浆料膜中的至少一种。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气道设置为多个;和/或,所述通气孔设置为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内设有所述阻隔层。
34.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其包括主体、储料腔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储料腔设于所述主体内,所述储料腔用于存储所述雾化介质并将所述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基体。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内的传感元件,所述主体形成有进气端与出气端;所述雾化气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通,所述雾化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端连通,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通,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端连通,所述传感元件用于检测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之间的气流路径的气流变化。其中,传感元件可以为咪头等,传感元件可以检测气流变化,如雾化气道与通气孔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导通状态,用户从出气端抽吸时,则传感元件靠近出气端的一侧出现负压,传感元件便可发出信号以启动雾化装置开始工作,产生气溶胶。
36.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包括供电装置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与所述发热体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发热体产热。
37.上述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内可设置有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
因此,亦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38.其一,在雾化气道之外增设通气孔,且通气孔内还设有阻隔层;由于基体是由多孔材料制成,其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以雾化介质是烟油时为例,雾化介质可以在基体内部传递,一部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的内壁并雾化形成气溶胶,另一部分雾化介质蔓延至通气孔附近。然而,通气孔的内侧周面一体烧结有阻隔层,且阻隔层的孔隙率较低,可以避免过多的雾化介质进入通气孔内而导致通气孔被雾化介质堵塞,确保通气孔的导通;即便雾化气道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用户抽吸时设备始终可以通过通气孔检测到气流变化,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便可以开始工作,发热体产热进而促使雾化气道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的重新导通;
39.其二,当雾化气道被雾化介质堵塞时,当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可能尚处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阻隔层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一定量的雾化介质可以从阻隔层渗入通气孔内,通气孔内的雾化介质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40.其三,相较于在基体之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气道等手段,本技术的方案直接在基体上设置通气孔,并在通气孔内设置阻隔层,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41.其四,阻隔层的孔隙率相对较低,可以提高通气孔内侧周面的抗冲击能力,不容易被通过的气流破坏,提高了该通气孔及阻隔层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俯视图;
44.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剖视图;
45.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46.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47.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48.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阻隔层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49.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引导管的放大示意图;
50.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阻隔层的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阻隔层的导流结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52.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侧视图;
53.图1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俯视图;
54.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55.图1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俯视图;
56.图1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7.附图标记:
58.10、雾化装置;11、雾化组件;12、主体;121、进气端;122、出气端;13、传感元件;100、基体;110、雾化气道;120、通气孔;200、发热体;300、雾化套管;310、进料口;400、阻隔层;410、进气口;420、排气口;500、防进液结构;510、遮挡件;511、筒体;512、盖体;513、导气口;520、引导管;521、第一开口;522、第二开口;600、导流结构;610、缺口;20、供电装置;a、开口端面;d1、开口端面的垂直方向;g、重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0.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1,其包括基体100及至少部分与基体100接触的发热体200。具体地,基体100大致呈柱状,可以为圆柱状、立方柱等形状,此处描述基体100的形状旨在于方案的清楚展现,并非是对基体100形状的限定。更具体地,基体100沿轴向贯穿开设有相互独立的雾化气道110及通气孔120,可以认为是互不连通的雾化气道110及通气孔120。基体100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并将雾化介质于基体100内传递。通气孔120的内侧周面铺设有阻隔层400。阻隔层400与基体100均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如陶瓷或玻璃等,更具体地,陶瓷多孔材料可以优选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铝等。其中,阻隔层400的孔隙率低于基体100的孔隙率。
61.其中,雾化介质可以是指能够通过基体100传递并提供挥发成分的材料,如烟油等。在实际的工作过程,烟油等雾化介质可通过基体100传递到雾化气道110的内壁上,并随着时间和重力的影响流出形成多个液滴,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不断汇集而不滴落,则雾化气道110可能会发生堵塞的情况。此外,制造基体100多孔材料的孔隙率范围可以为20%-80%,优选地,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可以为40%-80%。多孔材料的孔隙率的大小可以根据烟液的成分来调整,例如,当烟油等雾化介质的粘稠度较大时,可以选用具有较高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基体100,以保证导液效果。阻隔层400的孔隙率优选为20%以下,原则上来讲,阻隔层400的孔隙率越低越好;从效果上来讲,只要阻隔层400的孔隙率满足雾化介质能够经阻隔层400适量传入通气孔120但又不至于堵塞通气孔120的通气空间,此类阻隔层400的孔隙率设置区间应都被接受。
62.传统的电子烟的雾化芯被烟油堵塞时无法通气,则用户抽吸时电子烟内部的咪头无法检测到气流变化,则雾化芯无法工作。而本技术的雾化组件11,其基体100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110内,发热体200可以为基体100提供热量以使雾化气道110内的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此外,基体100还贯穿开设有通气孔120,且通气孔120内设置有用于阻隔雾化介质传递的阻隔层400。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63.其一,在雾化气道110之外增设通气孔120,且通气孔120内还设有阻隔层400;由于基体100是由多孔材料制成,其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以雾化介质是烟油时为例,雾
化介质可以在基体100内部传递,一部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110的内壁并雾化形成气溶胶,另一部分雾化介质蔓延至通气孔120附近。然而,通气孔120的内侧周面一体烧结有阻隔层400,且阻隔层400的孔隙率较低,可以避免过多的雾化介质进入通气孔120内而导致通气孔120被雾化介质堵塞,确保通气孔120的导通;即便雾化气道110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用户抽吸时设备始终可以通过通气孔120检测到气流变化,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11便可以开始工作,发热体200产热进而促使雾化气道110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110的重新导通;
64.其二,当雾化气道110被雾化介质堵塞时,当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11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110可能尚处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110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阻隔层400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一定量的雾化介质可以从阻隔层400渗入通气孔120内,通气孔120内的雾化介质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65.其三,相较于在基体100之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气道等手段,本技术的方案直接在基体100上设置通气孔120,并在通气孔120内设置阻隔层400,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66.其四,阻隔层400的孔隙率相对较低,可以提高通气孔120内侧周面的抗冲击能力,不容易被通过的气流破坏,提高了该通气孔120及阻隔层4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6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阻隔层400与基体100一体烧结。这有效提升了装配效率,便于自动化生产。
68.请参阅图3至图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2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410和排气口420,阻隔层400靠近排气口420的一端设有防进液结构500,防进液结构500用于防止外部液体从排气口420进入通气孔120内。这样的设置至少包括如下效果:避免冷凝液等外部液体进入通气孔120的阻隔层400内,从而避免通气孔120被堵塞。
69.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防进液结构500包括遮挡件510,遮挡件510包括沿轴向贯穿设置的筒体511及盖体512,盖体512盖设于筒体511的一端,筒体511的另一端从排气口420伸入通气孔120内并与排气口420连通,筒体511至少部分位于通气孔120外且外侧周面开设有导气口513,导气口513暴露于通气孔120外,盖体512用于阻挡外部液体从导气口513进入通气孔120内。
70.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512的横截面轮廓大于筒体511的横截面外轮廓;或,盖体512沿径向凸出于筒体511的外侧周面。盖体512的横截面轮廓大于筒体511的横截面外轮廓,这可以认为是遮挡板沿径向凸出于筒体511的外侧周面,这可以避免冷凝液等液体沿着筒体511的外侧周面流下而进入排气口420。需要说明的是,遮挡件510可与阻隔层400一体烧结,无需单独制造遮挡件510再行装配。遮挡件510亦可为独立的部件,后通过卡接、螺接、粘接、焊接等方式与阻隔层400连接。
71.又如,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防进液结构500包括沿轴向贯穿设置的引导管520,引导管520管身弯折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521,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开口522,这可以认为引导管520为折弯的中空管,且沿自身的轴心线的方向贯穿并于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521及第二开口522。第一端从排气
口420伸入通气孔120内并与排气口420连通,第二开口522的开口端面a朝向远离排气口420的垂直方向d1与重力方向g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
°
。气溶胶在第二开口522附近冷凝后形成冷凝滴液可沿重力方向g直接滴落至外部,即冷凝液不会流入从第二开口522流入通气孔120内。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管520可与阻隔层400一体烧结,无需单独制造引导管520再行装配。引导管520亦可为独立的部件,后通过卡接、螺接、粘接、焊接等方式与阻隔层400连接。
72.请参阅图2至图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2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410和排气口420,排气口420沿高度方向位于进气口410的上方。如图7和图8所示,阻隔层400大致呈中空管状,阻隔层400靠近进气口410的一端设有导流结构600,导流结构600用于将阻隔层400的内侧周面的液体从进气口410导出。当雾化组件11竖立且排气口420在上时,若阻隔层400内存在液体,如附着在阻隔层400的内壁上的液滴等,阻隔层400内的液体可能会在重力作用下向阻隔层400下方的进气口410流动,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能会在进气口410汇集,导流结构600可以破坏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及时导出,进而避免阻隔层400被堵塞。
73.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阻隔层400呈中空管状,阻隔层400靠近进气口410的一端于边缘形成有缺口610,缺口610为导流结构600,缺口610用于破坏阻隔层400内的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将液体从进气口410导出。其中,缺口610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缺口610的开设可以使阻隔层400靠近进气口410的一端的端部结构更为尖锐,利于破坏液体的表面张力而将其及时导出。
74.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缺口610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缺口610沿阻隔层400的周向间隔排列。
75.请参阅图10和图1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11还包括雾化套管300,雾化套管300套设于基体100的外侧周面,雾化套管300的侧周面上贯穿设有进料口310,基体100至少部分通过进料口310暴露以与雾化介质接触。
76.本技术的通气孔120的形成方式亦有多种,例如,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等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20由基体100单独围合形成,阻隔层400覆盖整个通气孔120的内侧周面。
77.又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11还包括雾化套管300,雾化套管300套设于基体100的外侧周面,基体100的外侧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沿基体100的轴向贯穿基体100,雾化套管300的内侧周面与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通气孔120,阻隔层400覆盖整个凹槽的槽壁,阻隔层400与雾化套管300的内侧周面共同用于阻隔雾化介质的传递至通气孔120内。这可以认为是雾化套管300的部分内壁与阻隔层400一起围合形成用于传输气流的中空通道。
78.请参阅图2至图6等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所散发的热量直接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辐射至所述雾化气道110内。这可以认为是发热体200仅设置在雾化气道110内,或仅设置在雾化气道110附近;而雾化气道110之外的其他气道,如通气孔120等,其内均未设置发热体200。雾化气道110内的雾化介质可以在发热体200的加热下迅速雾化,则雾化气道110附近的基体100内的雾化介质含量可能会降低,则基体100内的雾化介质会优先供应至雾化气道110。发热体200可以是螺旋发热丝,金属发热片,金属发热网,电阻浆料
膜中的至少一种。
79.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嵌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即发热体200部分位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以下,部分位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以上,即部分暴露于雾化气道110内。
80.具体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埋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即发热体200未暴露于雾化气道110内。
81.具体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铺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上,即发热体200仅设置在内侧周面的表面之上,未嵌入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
82.更具体地,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覆盖雾化气道110的整个内侧周面。又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200可以是呈一定间距分布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亦或是发热体200呈镂空状。
83.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雾化气道110设置有多个时,发热体200亦可设置为多个,并与雾化气道110一一对应。
84.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20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雾化气道110的横截面积。例如,如图2至图6所示,通气孔120的横截面积均小于雾化气道110的横截面积。
85.更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气道110可以设置为多个。通气孔120也可以均设置为多个,且每个通气孔120内均设有阻隔层400。
86.此外,如图14所示,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雾化装置10,其包括主体12、储料腔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1,储料腔设于主体12内,储料腔用于存储雾化介质并将雾化介质输送至基体100。
87.具体地,如图1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10还包括设于主体12内的传感元件13,主体12形成有进气端121与出气端122;雾化气道110的一端与进气端121连通,雾化气道110的另一端与出气端122连通,通气孔120的一端与进气端121连通,通气孔120的另一端与出气端122连通,传感元件13用于检测进气端121和出气端122之间的气流路径的气流变化。其中,传感元件13可以为咪头等,传感元件13可以检测气流变化,如雾化气道110与通气孔120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导通状态,用户从出气端122抽吸时,则传感元件13靠近出气端122的一侧出现负压,传感元件13便可发出信号以启动雾化装置10开始工作,产生气溶胶。
88.更具体地,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感元件13可以设置于出气口与雾化组件11之间。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传感元件13还可以设置于进气口410与雾化组件11之间。只要雾化组件11不被堵塞,即雾化气道110和通气孔120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导通状态,传感元件13都可以正常工作,进而驱动雾化组件11的发热体200工作。
89.此外,如图14所示,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包括供电装置20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供电装置20用于与发热体200电性连接以使发热体200产热。
90.上述雾化装置10及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内可设置有上述各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1,因此,亦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91.其一,在雾化气道110之外增设通气孔120,且通气孔120内还设有阻隔层400;由于基体100是由多孔材料制成,其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以雾化介质是烟油时为例,雾
化介质可以在基体100内部传递,一部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110的内壁并雾化形成气溶胶,另一部分雾化介质蔓延至通气孔120附近。然而,通气孔120的内侧周面一体烧结有阻隔层400,且阻隔层400的孔隙率较低,可以避免过多的雾化介质进入通气孔120内而导致通气孔120被雾化介质堵塞,确保通气孔120的导通;即便雾化气道110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用户抽吸时设备始终可以通过通气孔120检测到气流变化,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11便可以开始工作,发热体200产热进而促使雾化气道110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110的重新导通;
92.其二,当雾化气道110被雾化介质堵塞时,当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11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110可能尚处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110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阻隔层400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一定量的雾化介质可以从阻隔层400渗入通气孔120内,通气孔120内的雾化介质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93.其三,相较于在基体100之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气道等手段,本技术的方案直接在基体100上设置通气孔120,并在通气孔120内设置阻隔层400,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94.其四,阻隔层400的孔隙率相对较低,可以提高通气孔120内侧周面的抗冲击能力,不容易被通过的气流破坏,提高了该通气孔120及阻隔层4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9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向”、“径向”、“周向”、“长度”、“宽度”、“厚度”、“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9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10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0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0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其他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及至少部分与所述基体接触的发热体,所述基体贯穿开设有雾化气道及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侧周面铺设有阻隔层,所述基体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并将所述雾化介质于所述基体内传递;其中,所述阻隔层与所述基体均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且所述阻隔层的孔隙率低于所述基体的孔隙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设有防进液结构,所述防进液结构用于防止外部液体从所述排气口进入所述通气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进液结构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包括筒体及盖体,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从所述排气口伸入所述通气孔内并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筒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气孔外且所述筒体上设有暴露于所述通气孔外的导气口,所述盖体用于阻挡外部液体从所述导气口进入所述通气孔内;或,所述防进液结构包括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管身弯折且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端从所述排气口伸入所述通气孔内并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端面朝向远离排气口的垂直方向与重力方向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呈中空管状,所述通气孔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阻隔层的内侧周面的液体从所述进气口导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于边缘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为所述导流结构,所述缺口用于破坏所述阻隔层内的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将液体从所述进气口导出。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雾化套管,所述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贯穿所述基体,所述雾化套管的内侧周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通气孔,所述阻隔层覆盖于所述凹槽的槽壁,所述阻隔层与所述雾化套管的内侧周面共同用于阻隔所述雾化介质的传递至所述通气孔内。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由所述基体单独围合形成,所述阻隔层覆盖于所述通气孔的内侧周面;和/或,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雾化套管,所述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周面,所述雾化套管的侧周面上贯穿设有进料口,所述基体至少部分通过所述进料口暴露以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和/或,所述通气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雾化气道的横截面积;和/或,所述雾化气道及所述通气孔均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贯穿开设;和/或,所述雾化气道设置为多个;和/或,所述通气孔设置为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内设有所述阻隔层;和/或,所述发热体包括螺旋发热丝,金属发热片,金属发热网,电阻浆料膜中的至少一
种;和/或,所述阻隔层与所述基体一体烧结。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铺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上;或,所述发热体嵌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或,所述发热体埋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9.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储料腔及如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储料腔设于所述主体内,所述储料腔用于存储所述雾化介质并将所述雾化介质输送至所述基体。10.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装置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与所述发热体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发热体产热。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气溶胶生成设备包括供电装置及所述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与所述发热体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发热体产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主体、储料腔及所述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基体及至少部分与所述基体接触的发热体,所述基体贯穿开设有雾化气道及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侧周面铺设有阻隔层,所述基体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并将所述雾化介质于所述基体内传递;其中,所述阻隔层与所述基体均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且所述阻隔层的孔隙率低于所述基体的孔隙率。基体的孔隙率。基体的孔隙率。


技术研发人员:

张春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大迈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2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56450-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22 11:25:3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