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三国演义评价

更新时间:2025-02-26 01:03:13 阅读: 评论:0

投资p2p-肾不好眼睛浮肿的图片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烤冷面怎么做好吃)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即《西游

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

(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的,也是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的古典

名著,尤其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通读

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

的有关评论倍加关注,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著形

成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

《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

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

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

章的实际目的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补充,如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则

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

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以下的《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

采用同样的方法。

(一)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

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

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首先,

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下的:

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

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

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

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有的

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

《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其中曹操依仗

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

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

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

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

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

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

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

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因此,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

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

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

战役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成分:甘宁劫营成功的前提是曹军未加防

范;吕蒙取荆州在于关羽轻敌大意而偷袭得手;而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更

是因为刘备在排兵布阵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就连陆逊本人也说:“若孔明在

此,他定能识破我计……”并心悦诚服地感慨道:“孔明真卧龙,我不能及也。”

也就是说,就连陆逊本人都认为此战的胜利有着相当侥幸的成分。更何况这几

战的胜利正象笔者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在家门口获得的,换句话说,这几战的

胜利同样仰仗于地利。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走出去,决不能只依靠地利这

一优势,更不能只靠偷袭的手段取胜,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是泛泛

之辈,这两方无论哪一方,只要在作战中谨慎小心并且严加防范,都不会轻易

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的,这样以东吴将帅之能力是很难取胜的。从三方的领导上

看,曹操和刘备,无论是在雄心壮志方面还是在能力韬略方面,均胜于孙权。

而孙权所倚仗之人也是孙策临终前所嘱托之人,即“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后来虽然又出现了吕蒙陆逊等人,但这些人的智谋还不及张昭和周

瑜;而曹操手下则谋士众多,如郭嘉、荀彧等,更何况曹操本人就是足智多谋

之人;而刘备手下仅诸葛亮一人之智慧就足以胜过东吴所有谋士,更不用说刘备

还曾得过庞统及后来的法正等人的协助。在武将方面,孙权手下能征善战之人

更是少得可怜,仅有太史慈、甘宁等有限几人,甘宁百骑袭曹营后,孙权曾言

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匹敌也。”但要看到,曹操手下决非只有

张辽一员大将:论武艺,典韦、许褚及后来的庞德,都在张辽之上;而夏候惇、

夏候渊、徐晃、张颌、曹仁、曹洪等人,无论是统帅才能还是武艺,均不在张

辽之下,而李典、文聘、于禁等人,也决非等闲之辈,而甘宁可以说是孙权手

下顶尖的武将,其能力也仅仅是刚可以与张辽一人相抗衡,俗话说:“千军易

得,一将难求”,因此,在武力方面,对比曹操而言,孙权无疑就处于劣势了;

与刘备相比,也可以看到孙权的劣势:刘备手下的战将虽然不如曹操多,但其

勇猛程度却在众曹将之上:其中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

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个个有万夫不挡之勇,其武艺在当时仅次于吕布,

曹操手下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褚及很早就在宛城之战中战死的典韦;更何况刘

备手下的魏延、周仓、廖化、关平等将,也都是一等一的上将,其整体实力决

不在曹操之下,更不用说孙权了。曹操虽曾有过“生子当如仲谋”及“东吴决非

甘于久居人下之辈”的言论,但那也仅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已。总体而言,孙权在

宽厚方面莫如刘备,在机谋方面又在曹操之下,因此,即使孙权有争夺天下之

心,也无有与曹操刘备抗衡之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以上部分是笔者对孙权及东吴方面的分析,那是不是说孙权就毫无可取之

处呢?当然不是。客观的说,孙权决不是一个无道的昏君,更不是一个凶残的

暴君。在他统治东吴期间,广施仁政于江东百姓,使江东一带国富民安,老百

姓安居乐业,孙权是居功至伟的。再者,孙权也不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

人,虽然孙权占据地利的优势,但要保住这片疆土,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韬略也

是办不到的。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形势危如累卵,双方不仅兵力悬殊,而且荆

州也由于刘琮的不战而降被曹操兵不血刃的得到,要知道,长江天堑是东吴唯

一的资本,而得到荆州的曹军,意味着已经与东吴共同拥有地利这个优势,起

码表面上如此。众文臣皆劝孙权投降,而孙权最初的反应是反感,后来听了鲁

肃和诸葛亮及众武将尤其是周瑜的分析后,下定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这一点

就远胜于荆州群臣。他先调集了三万精兵供周瑜调遣,并陆续为周瑜发援兵、

补充粮草,使周瑜无后顾之忧,还嘱咐周瑜:“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

孤当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最后终于取得了赤壁这战的胜利。这些事实,

说明孙权还是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的。

总而言之,笔者对孙权的评价是:太平时

期可为造福一方之父母官,战乱时期可为割据一

方之诸候,但其不具备统一天下之能力。

(二)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

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

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

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

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

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

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

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

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

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

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

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

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

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

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

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

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

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

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

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

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

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

《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

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

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

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

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

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

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如果刘备当时掌握了荆州,甚至不与东吴联合,就

有击败曹操的可能,而且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大好良

机被其放弃,造成了后来处处被动的形势。若非后来孙刘联盟,集周瑜、诸葛

亮及庞统等数位高人之合力,加之曹操自身用兵出现失误,恐怕当时天下就被

曹操统一了。由此足见感情用事这弊端。

写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刘备最重大的失误,即为给关羽报仇而兴兵东吴,

引发历史上著名的彝陵之战。其实,刘备在此之前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庞

统命丧西川后,他派关平送信给荆州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前来救援。信中虽未

明言让谁驻守荆州,但由于是派关平送信,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来守荆

州。按诸葛亮的本意是想派赵云来把守荆州,因为赵云能屈能伸,他能充分实

施诸葛亮“南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思想。而关羽虽有帅才,但他性骄气傲

的性格使其不屑于与东吴联盟。最终诸葛亮顺从了刘备的意愿,留关羽把守荆

州,但他始终不放心。果不出诸葛亮所料,荆州落入东吴之手。此举打乱了诸

葛亮先前之计划,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西川,以西川为根据地北拒曹魏,而

荆州作为西川的门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备牵制东吴,更重要的是将来北伐曹

魏时与西川两路同时进兵,使曹魏首尾难顾。而荆州一失,诸葛亮的这一计划

便无法实施,但这时如果不攻打东吴,尚有补救的措施。但刘备一意孤行,不

听他人良言相劝,执意挥兵南下,先是张飞、黄忠丧命,后又被陆逊火烧七百

里连营,致使七十万大军化为乌有,全系刘备一人之过。这一战使蜀国大伤元

气,从此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了,只能居于西川这弹丸之地苟延残喘。孙

子兵法中指出,在作战中只要遵循五点即可百战百胜,为“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识众寡之道者;以虞待不虞者;上下同欲者;将能而君不能御者。”而这

五条刘备可以说一条都没有做到,因此他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

有人通过这件事认为刘备并不充分信任诸葛亮,笔者认为此言有些偏颇。

要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

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只是人都有弱点,刘备的弱点便是感情用事,一旦涉及到

这方面,他往往不能用理智加以克服。彝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表现

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同时向诸葛亮深深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其情其景感

人至深,正所谓“人这将死,其言也善。”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仁人君子,但缺乏一个

政治家所必须的理智和冷静。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1:4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95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国演义评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国演义评价.pdf

上一篇:家长寄语高中
下一篇:实习月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