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端午节的粽子

更新时间:2025-01-10 12:56:26 阅读: 评论:0

怎么炸带鱼-贫血吃什么补血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哪些地方适合旅游)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1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

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

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

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端午的庆节食品,且被赋予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意义。按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

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以楝叶塞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

乃是粽子之由来。但近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里,却反对此说,认

为粽子祭屈原只是“茶余酒后谈资,据作考证则大谬。”台湾学者殷

登国在《夏至的节礼习俗》一文中,亦曾考证粽子最早是夏至的一种

时令食品。各派学者,各执一词,亦各有据。不论粽子的起源如何,

它已演化为端午,乃至夏令的传统食品了。

包粽子一般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古人也有用艾叶、茭叶、菰叶

裹的。用艾叶裹的叫作艾香粽子。粽叶要先用水浸泡,再洗干净。糯

米也要预先用冷水浸泡,泡好后将水沥净备用。古人包粽子很讲究,

要在糯米中放入红枣、板栗、胡桃、柿干、银杏、赤豆、姜桂等物。

如果要包碱粽,可先用石灰水少许洒在米上搅拌之,使米变成微黄色;

或在煮粽子的水中放入少许柴灰或石灰,煮出来的碱粽会格外芳香好

吃。

在唐宋时代,粽子也曾受到过皇室的喜爱。唐明皇在位时,每年

在端阳宫里都要精工制作一批粽子和粉团。粉团盛于金盘之中,然后

让宫女们用金质小弓箭去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以粽子为赏。可是粉

团滑腻,并不好射,宫女们为获得吃粽子的奖赏,必须全神贯注,认

真拉弓引箭才行。唐明皇则在一旁取乐,并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

子粽争新”的诗句。这种宫廷游戏至宋代仍延续不断。

古人还在粽子中加入药物,以疗疾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就有将治疟药与粽子并食治疗疟疾效果良好的记载。南北朝时,卢循

将中药益智与糯米同裹,制成“益智粽”,呈献给宋武帝刘裕吃,治

疗他的脑力衰退、思维迟钝的症状。粽子也曾激发过古代诗人们的创

作灵感。元稹有“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温庭筠有“盘斗九子

粽,瓯擎五云浆”;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陆游的

“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这些都是对粽子的歌咏。

粽子后来也成为人们在端午期间馈赠亲友的礼品。旧时,一些朱

门大户的节礼除粽子之外,还要配以桑椹、樱桃、荸荠、黄杏、五毒

饼、玫瑰饼等时鲜物品。而小户人家则只能勉强裹几只清水粽,既充

节物,又当食粮了。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均以苇叶包裹,以马蔺系之。市间售者以江

米小枣的为主,近郊农民进城推车串卖者多为黄米小枣粽子。南方人

更讲究吃粽子,时至近代已形成系列,主要分苏式、广式两大类。苏

式有白米粽、赤豆粽、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等,味道纯正,别有

风味。广式主要有豆沙粽、叉烧蛋黄粽,以及有斤把重的什锦裹蒸粽

等,更是独具特色。后来,北京的桂香村、稻香村等南味食品店在端

午时就专门供应南味粽子,以供南、北食客随意选购。北京人可尝个

稀罕,可领略一下南国风味儿;南方老客儿可吃到家乡的“特产”,

饱以口福,更是不亦乐乎!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在国内流行,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些国

家也较为普遍。粽子居然能漂洋过海,传播了中华的饮食,恐怕是发

明粽子的古人所始料不及的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2

为什么吃粽子,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

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

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有很多种传说,下面店铺带您看一下端

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

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

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种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说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

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

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

的由来。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其实在以前是竹筒装起

来的。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有记载说:“你们

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

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

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但是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由来,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

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

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

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

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

的民间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3

屈原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

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未免让鱼虾侵蚀屈子,

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

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

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

祀屈原纳入端午节的节俗活动中,粽子也从初夏的节令食品演变为端

午节食俗,以表明人们祭祀屈原的特别方式。随着端午节中屈原核心

地位的确立,包粽子、吃粽子成了端午最佳性的节日习俗。粽子是我

们祖先的发明,据专家考证:粽子从创制至今,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

在炊具没有被发明之前,已经有了粽子。可见,粽子是早于粥、饭便

已出现的古老食品,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有着丰厚的

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嘉兴市稻作文化发祥地。据记载,早在古代就

把米用植物叶子包裹起来,投入火石沸水中待熟后食用,这可能就是

传说中嘉兴最早的粽子了。到了民国初年,几个原以弹棉花为业的兰

溪人,在张家弄创办五芳斋粽子店的传奇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近年

嘉兴粽子产业更是发扬光大,成为嘉兴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4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

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

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

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

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

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

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

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

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

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2:4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869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粽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粽子.pdf

上一篇:人才引进
下一篇:胚胎发育过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