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苏洵简介

更新时间:2025-04-01 19:31:25 阅读: 评论:0

成绩-发球台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公司薪酬)

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文坛成就最高之八人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

故称唐宋八大家。明初,朱右最初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个作家

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

《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

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

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尤其以苏轼更是现代人

认可的文学上的巨匠。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唐宋八大家

——唐宋文坛成就最高之八人唐宋八大家历史上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是何许人也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

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

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

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唐宋

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

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

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

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

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

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韩

愈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

“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唐宋八大家在唐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

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

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

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

洵生有三子三女,长子景先卒,三女皆早卒。而王安石、曾

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也是苏轼的老师所以说唐宋八

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

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

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苏轼简介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

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

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

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

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

易传》《东坡乐府》等。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祖父苏

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宋

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

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

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

仙中人”。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苏

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

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1056年(嘉祐元

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

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

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

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

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

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

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

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

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

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

躲过一劫。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

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

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

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

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

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1085

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

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1101年,苏轼卒于常

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

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韩愈简介唐代著名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生平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

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

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

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792年及第后,

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

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

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

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

夫。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

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

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长庆四年,韩愈

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

后被人们简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

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

珠玉”的高潮局势。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

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

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

“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

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

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

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在

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

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

州,后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

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

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

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

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柳宗元的故事介绍:柳宗元被

贬到到柳州的故事柳宗元的故事柳宗元被贬到柳

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

湖南零陵)的经历。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

人们也称他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

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岁的时

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

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

地方去当刺史。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

情一直不好。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

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

人。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

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

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他觉得他是因为“愚”

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他终究没有让自己

高兴起来。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

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

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

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有时突然游得好远,

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

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但是,

柳宗元毕竟心里关切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

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

病。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那个

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

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

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

起来。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就说:“你既然怨

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更换这个捕蛇差役,恢

复原来的赋税,怎么样?”不料那个姓蒋的慌忙摇着手,

更加悲伤了,他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虽然苦,但是比我的

邻居要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还能太太平平过日子。我的

邻居们天天有死亡的危险啊!我就算因为捕毒蛇死了,也要比

我的邻居们死得晚一些……”柳宗元听了非常有触动,写

了一篇名为《捕蛇者说》的文章。他由衷地说:“官府的赋税

对人民的毒害原来比毒蛇还厉害啊!”柳宗元对当时社会

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除了写游记外,还采用寓言的

形式写了不少作品进行讽刺。他的《临江之麋(麋,鹿的一种)》,

写一只麋得到主人的宠爱,狗怕主人,所以只能跟麋玩但不

敢吃它。三年后,麋外出,见到其他的狗还以为是同伴,结

果被狗吃了。柳宗元借这个寓言讽刺那些依仗权贵得意忘形

的小人。在永州,他还写了不少其他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

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他的寓言,大家都很爱

看,流传很广。苏洵简介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

料介绍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

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

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

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

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

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

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苏洵游峨眉山和青

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

最先见,晴光压西川。”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

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庆历年

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又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

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

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

《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

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

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

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

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谴居

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

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

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

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

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

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

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

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

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

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

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

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

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

苏辙简介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苏辙生平苏辙简

介: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

滨遗老。卒,谥文定。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

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

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

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

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

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

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

齐名,合称三苏。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

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

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

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

名府推官。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

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

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

(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

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

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苏辙生平学问

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

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

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

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

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

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

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

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欧阳修简介北宋政治家千

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生平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

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

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

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

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学

最杰出的代表,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引领宋朝文

学走向高峰,对整个宋朝文化的繁荣居功至伟,对后世也有

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是宋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其散

文创作的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

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

新。在史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

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

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

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

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

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

育。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

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

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

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

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

下。”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

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

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天圣七年

(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

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

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

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

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

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

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

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

王拱辰中了状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

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

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

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

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曾巩简介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巩是

怎么样的一个人曾巩简介: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

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

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

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汉族江右民系。建昌

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

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

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

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

业上贡献卓越。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

部郎中,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

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

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天下,

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

(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

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

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

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

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

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

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嘉

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

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

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

《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

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

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

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

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亳州

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

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

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

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

深受群众拥戴。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

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

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

(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

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

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

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元丰六年(1083)

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

南丰源头崇觉寺右。王安石简介: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

平简介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荆公路邓家巷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出身地方官家庭。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

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

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

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

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

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

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

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

从基层(“乡党”)选拔。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

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

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

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恳辞

入朝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

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

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

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

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

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

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

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

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

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1066),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

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改革运动治平四年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

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

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

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

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

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任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

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

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

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

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

的改革家”,毛泽东也称赞“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

‘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人言不足恤”并不是由王安石等变法

派人士提出来的,而是反对派对变法派的污蔑之词,原文类

似的有三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

王安石听到这句话之后深觉其符合自己的变法主旨,遂大加

宣扬。)

结语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

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4:2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783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洵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洵简介.pdf

标签:苏洵简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