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小故事(2)
趣味地理小故事篇四
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
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
山上。他们个个都是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
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
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
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溶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
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
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
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
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
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
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
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
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
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
刻间就喝,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
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一直被人们传为佳
话,并且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
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
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
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
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
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
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
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
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
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
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
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趣味地理小故事篇五
在晴朗的夜晚,当你抬头仰望天空,就会看见一条南北方向的乳
白色星河。它横跨天际,气魄雄伟、浩浩荡荡,犹如天上之“河”,
将天空分为两部分。美丽的银河,唤起了人们无限遐想,古今中外流
传着许多脍灸人口的神话传说。
银河在英语中的意思是“牛奶铺成的道路”,是由古希腊神话演
变而来的。传说中的赫剌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是宙
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和阿尔克墨涅的私生子。由于宙斯害怕他的
妻子赫拉嫉妒而准备将孩子匿藏起来,于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之女)
献了一计,让他把孩子假装成偶尔从路边发现的弃儿,并将他带回家
让赫拉照料,赫拉见孩子可怜而为他哺乳,这时飞溅到口外的奶滴逐
渐汇集变成星星成为银河。
根据《博物志》记载:“溅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年年
月月有桴槎,去来不失期。”相传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河与海相通,
住在海岛上的一个人忽然产生乘木船到大海尽头探个究竟的念头。于
是他备足干粮,踏上木筏,乘风破浪航行在海洋里,前一两天太阳从
他的头顶过去,星星在遥远处向他招手。三四天后,太阳只在他的身
边升落,再也看不到月光了,而在他的四面八方可见到星斗的光影,
这情景使海岛人迷惑不解。十多天后,木筏漂到一处地方,周围豁然
光亮起来,看到城廓建筑颇具州府规模,还远远传来机梭的声音,抬
头望去,原来阁楼上有淑女织布,转身又见一英俊男子牵牛在河边饮
水,牵牛人见了他便吃惊地问:“由何来此?”海岛人便把他的经历说
了一遍,说完就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这是天堂,
这条河是天河”。真是“乘槎游天河,邂逅遇牛女”。
传说固然动人,想象也十分丰富,但银河既不是牛奶铺成的路,
也不是仙女洗澡的地方,更与大海没有牵连。银河是宇宙空间的一个
星系,由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太阳系就在
其中。银河系约有24亿颗恒星,我们晚上看到的天体几乎全部是银河
系成员,银河系的质量有1400亿个太阳质量,其中恒星占90%。银
河系的重要部分呈扁平状,象一个铁饼,边缘薄、中间厚,直径约7
万光年,它的主体称为银盘,太阳距盘心约2.3万光年。由于太阳系靠
近银道面,所以,晚上从地球上沿着银道面看天体最密集,我们置身
于灿烂的恒星群中,肉眼分辨不清位置,只能看到一条银白色的连续
光带,这就是通常说的银河。庞大的银河系是一个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世界,它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岛而已。
趣味地理小故事篇六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
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
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
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
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
傅科是用一种特殊的摆来进行实验的。这个摆由一根长60余米的
纤细金属丝悬挂一个27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所组成。当时
人们把这种从未见过的“超级摆”称之为“傅科摆”。
1851年的一天,傅科在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将他亲手制作的
傅科摆吊上,让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这时,成千上万人前
来观看这一奇妙的实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发现了奇迹,
那就是摆在悄悄地发生着“移动”,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
有的人在摆动开始时,明明看到摆球运动到自己眼前,又荡了回去,
可经过一段时间后,摆球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对于围观的人们来讲,
他们通过对现象的观测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眼看着自己没有移动,那
一定是摆平面发生了“移动”。
其实摆动的平面是不会发生移动的。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物质运动
形式,摆是无法摆脱地球自转的。傅科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
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便于观察摆动的变化,同时选用较
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动量,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一
旦它摆动起来,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有滞后于地球自转的惯性,即能
够减少地球自转的影响。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析,由于地球
的自转,每一个观测者都被地球带着运动,尽管观测者站在原地没有
动,可脚下的地面是动了,也就等于把观测者悄悄地带离了原地。因
此,真正没有移动的是摆动平面。
傅科摆的摆动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
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在一根系在圆穹
顶上的长长细线下来回摆动着。下面是一个刻着度数的像铁锅似的大
圆盘,人们可以由此读取摆动平面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
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1: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51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理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理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