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画像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
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柳宗元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唐代宗
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
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
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
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
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
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
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
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
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
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
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
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编辑本段]
柳宗元背景
家世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
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
柳宗元塑像
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
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
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
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
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
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
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
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
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
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
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家族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与
中唐时期著名文人柳宗元为同族,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为诗友,著名学者萧颖士
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他。曾被任命为洪州户曹掾,但他未接受。
柳宗玄,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堂弟。他曾在《小石潭记》中被提到“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他本人其他
详细资料不详。
柳宗元妻儿
柳宗元,先娶弘家杨氏妻,唐贞元15年(799)宗元27岁时亡故。他在永州时,
写有《下殇墓博记》,说明他这时有女和娘,夭死。宗元在柳州死后,其友刘禹锡《祭
柳员外文》中说:“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子厚有子男二
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是柳宗元有子二人。惟周六、周
七以后归于何处?所作何事?无记。
柳宗元留有二子二女,长子周六,次子周七,二女无名。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
幼。”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编辑本段]
柳宗元生平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
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
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
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
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
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
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
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
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
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
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
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
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
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
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
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
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
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
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
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
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
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
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
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
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
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
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
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
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
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
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
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
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
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
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
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
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
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
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
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
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
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
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
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
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
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
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
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
是在永州完成的。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
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
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
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
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
市柳侯祠内)
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
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
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
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
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
多扬柳抑韩之论。
[编辑本段]
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
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
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
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
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
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为现存柳
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
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
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
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
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
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
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
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
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
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
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
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
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
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
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
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
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
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
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
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
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
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
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
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
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
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
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
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
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
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
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
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
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
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
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
千古传诵。
论说
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
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
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
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预说。
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3)
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
掌握了规范和瑰丽,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
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
《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
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
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
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
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骚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
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
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
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
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
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
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
《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
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
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
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
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
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
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
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
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
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
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编辑本段]
教育成就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
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
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
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
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
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
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
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
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
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
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
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编辑本段]
代表作品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蓑笠]蓑衣和笠帽。蓑衣用草或棕皮制成,笠帽用竹篾.竹叶或棕皮制成,
都是雨具。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
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
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
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
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
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
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
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
“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
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
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
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
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
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1:5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379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柳宗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柳宗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