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地理教案

更新时间:2025-02-25 17:38:10 阅读: 评论:0

泪的物语-win10启动项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求婚怎么说)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

作为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案进行

梳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地

理教学设计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浏览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控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进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控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

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建立

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

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

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

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__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实验获

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有1000米深

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何各国都纷纭致力于探索海洋的秘密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

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

“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

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

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渺的海洋究竟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掀开她的奇妙面纱

——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第一,我们大家一同来摸索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

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产生于哪里的?

讲授: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显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

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

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祥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

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解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觅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

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浏览课文46——47页摸索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

结)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势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势图上辨认地势高低起伏和坡

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山峰、山脊、

山谷等;在地势图上辨认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

绘制地势剖面图。

进程与方法:通过浏览等高线图,学生辨认常见的地势名称;通

过动手制作地势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状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势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势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

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定

二、地势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势图,学生视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

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

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浏览课本图1.27,同学们视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

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分?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运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

点为标准运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视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

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

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势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

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定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

等高线的散布情形判定地势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视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

判定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散布有何关系?

肯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视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

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状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势

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

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视察分析设色地势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

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地势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势

图。

3.分层设色地势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势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

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

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势图和分层设色地势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

高低状态。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态呢?这就需要视

察地势剖面图。

4.地势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视察绘

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全。

总结:地势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

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换,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成效: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

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执教班级: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

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进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肯定

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控地图的使用方法,

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情势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控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

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导南北方向,纬线指导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

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导南

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导东西方向,(直线纬线

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导为北

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导

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摸索: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运算出该图的比例

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

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

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

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

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样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肯定方

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样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

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视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视察,找区分,如界限、交通线、城市、水

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换,然后找几名代表总

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控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成效: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重视知识的

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觉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比赛鼓

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掌控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公道安

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行业的发展;

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照、

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酷爱故乡、酷爱祖国的情感和毕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写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引入]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__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

川人民在20__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中意的答卷。

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

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现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故乡有哪些特点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故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

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故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行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行业,地震灾后迅

速复苏。20__年,四川人民将旅行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

业,大力实行重振旅行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行总收入1472.48亿元,

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故乡有哪些旅行景点?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行资源等。

2.对旅行资源分类:

自然旅行资源

旅行资源

人文旅行资源

[学生活动]将自己罗列的与老师补充的旅行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作为学生,在旅行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势的影响,

往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

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

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关键。

[学生活动]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现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酷爱四川的

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行资源

崛起的四川旅行天堂

人文旅行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篇4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

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

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量我国广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

酷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控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

析与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触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进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限;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诵两遍,朗诵时注意红色的字,

然后猜出答案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绩等图片。老师同时

带有感情色彩朗诵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

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现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展现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照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

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广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

广阔。教师展现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

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显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显现什么现象?

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判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

由于我疆域十分广阔展现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

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广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广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广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会合处

2.疆域广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广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

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判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

评判的一样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

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换展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

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培养学生善于摸索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

析评判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成效。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为以后教

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的分析评判方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干练习。

__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换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分。

__本节课,在学习爱好、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判等级是:

(优/良/一样/差)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体会总结:

1、本节课重视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

的位置;2、广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

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重视突破难点:采取引导生看图辨认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

生掌控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篇5

一、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

源,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

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

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控,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

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

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

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触及到知识的掌控,

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畴及包括的国家,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控东南亚气候的一样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

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范畴及其世界

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散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南亚气候类型的散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运算机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

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

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一下东南亚。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

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知道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散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散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

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

回想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

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定气候与农

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条件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

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A.菲律宾群岛B.中南半岛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于它位于()

A.五海三洲之地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多是()

A.小麦B.水稻C.石油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散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

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

结论。本节课还应当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

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

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

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5:0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27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理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理教案.pdf

上一篇:成功励志
下一篇:读童年有感
标签: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