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夷:被陈寿抹去的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被陈寿抹掉了:诸葛亮如果胜利,总是一笔带过;
而诸葛亮的失误却被放大了。只是为了印证:“治戎为长,奇谋为
短。”——这其实是很不正确的。
陈寿本人,也是有“前科”的。比如曹植的智囊丁仪的后代就曾
讲过说,陈寿要他给十万粮食,就给他的祖先立传。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败于街亭。那么马谡的任用成了一个争议:
究竟是诸葛亮疑人不用?还是诸葛亮差识人之明?——其实都不是。
注意,诸葛亮安排了两个先锋:一个是赵云、一个是马谡。大家还记
得90年代曼联放着谢林汉姆与苏尔斯克亚这两个纯正中锋不用,而用
约尔和科儿吧?这就是战术。约尔和科尔虽然射术不咋地,但是扯动
能力强,可以拉出空挡,由中场的斯科尔斯、贝克汉姆等人射门。这
个战术是奏效的。赵云一代名将,自然引起曹魏的注意。所以主帅曹
真亲自对付赵云。至于马谡,安排也没错。
关陇道是唯一一个可以支持大兵团运动的道路,非走不可。陇县
是其东大门,而街亭是其西大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挥军突袭毫无
防备的陇西,三郡瞬时陷落。那么接下来,他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
何应付曹魏的中央救援兵团。
那个时候的诸葛亮,还不是第四次北伐时那个经验老道的诸葛亮;
那个时候的蜀汉军队,也不是那个被战火锤炼过的铁血军团。尽管他
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可还是欠缺了一点信心。他担心蜀军和魏军正
面冲突会损失惨重,哪怕打赢了也得不偿失。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地派
生力军过来,蜀汉呢?就这么十万人,没法再多了,死一个少一个。
国力上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的策略:一定得避免冲突。而避免冲突
最好的办法,就是关上门,让你想打都打不着。渭水的门不用关,早
就锁死了,接下来只要再把街亭这道门关闭就成了。街亭一关,陇西
地区和关中联络断绝,成为孤地。反观蜀军,却可以从南方的祁山平
坦大道进入陇西。此消彼长,等到诸葛亮从容地把陇西消化掉,曹魏
的援兵再来多少都已经晚了。
诸葛亮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蜀汉蛮横地堵住陇西的街亭
小嘴,一边用双手在丰满的四郡肆意游走,一边尽情地在下方的祁山
道进出。激烈的行军混着渭河的流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而曹魏
只能拍打着陇山大门,愤怒而无助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不需要太久的
时间,汉躯一震,无数辎重和兵卒源源不断地冲入陇西腹地。到了那
时,陇西无论身心俱将彻底属于我大汉……
关于这个战略,曹魏也有人看出来了,那个人是陇西郡的太守游
楚。(陇西郡是陇西地区一郡)。当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陷落
了,唯独陇西还在坚守。蜀军攻城时,游楚站在城头高声大喊:
““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
不能,虚自疲弊耳。”——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要是能切断关陇道,
让东边的援军过不来。只消一个月,我们就全部归降。如果不能,哪
儿凉快去哪儿呆着去。”游楚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意识到,
决定这次战争胜负的地方,在街亭。诸葛亮想到这里,事不宜迟,要
尽快派人去守住街亭,然后他把视线投向了马谡。马谡是襄阳宜城人,
哥哥马良在征吴时战死。他本人是诸葛亮的学生,“才器过人,好论
军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看看人家这履历:烈
士家属,出身同乡,才气逼人、有基层行政经验,还和高层有师生之
谊。这绝对是蜀汉精英中的精英,是按照未来国家领导人来培养的苗
子。
阻挡在马谡前头的,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昭烈皇帝生前说的:
“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方面已经被主席定了性,
一方面又深得总理喜爱,想必马谡也很痛苦。他一直在拼命表现,包
括给诸葛亮南征献攻心计,包括通宵达旦地商讨北伐策略,希望能被
人认同。
街亭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委派魏延、吴壹
这样的稳重宿将。诸葛亮呢?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举动:“亮违众拔
谡,统大众在前”。诸葛亮下这个决定时,肯定想到了当年的情形。
当初打下汉中,大家都认为长官肯定是张飞,结果刘备出乎意料地提
拔了魏延,举座皆惊。既然先帝能这么做,为什么我不能呢?这是一
个给马谡的天赐良机。守住街亭,就是北伐头功,从此让所有人都无
话可说,先帝那句帽子,将被甩进太平洋去。守不住……哈哈哈,怎么
可能啦!诸葛亮给马谡画了这样一幅图景:蜀汉一边用双手在陇西丰
满的四郡肆意游走,一边尽情地在下方的祁山道进出。激烈的行军混
着渭河的流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幼常你看,咱们把陇西都,
亲个嘴儿有什么难的?
都说诸葛亮稳重,可这次他却义无反顾地赌了一场大手笔,为了
马谡,他几乎把自己和蜀汉国运都押上去了。这种强烈的情感,终诸
葛亮一世都再没出现过,仅此一例。
马谡满怀着希望出发了,随行的还有王平和高翔。王平不用说了,
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高翔也不是一般人,还记得卤城大战么?那一
场胜仗,一线指挥官有三个,魏延,吴班,还有一个就是高翔。诸葛
亮一道保险接着一道保险地给马谡上,极力提高他的胜率。
马谡所要面对的街亭,两侧是绵延不断的大山,中间有一条宽约
六公里、长约二十几公里的长凹槽。凹槽底部平而宽阔,中间有一条
葫芦河流过,适宜种庄稼、居住或行军,但两侧则被高山牢牢卡死。
如果我是马谡,到战场后,也需要找个制高点来看一下战场吧?
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把高翔派去北边的列
柳城,以成掎角之势;第二个命令,也是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命令:
“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他放弃了凹槽
底部的水源,毅然爬到南边的山上去扎营。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史书没有记载。但请注意“举措烦扰”这四
个字,这代表了他当时的情绪,一种事情正在失去控制的烦躁情绪,
以致于频频发出矛盾的指令,让麾下无所适从。他帮助诸葛亮参赞军
事,深知街亭对北伐的重要性,绝不容丢失;诸葛亮顶着巨大的压力
派他来街亭,老师的信任,也绝对不容辜负。
许胜不许败的巨大压力,让马谡这个没打过仗的新丁指挥官心态
完全变了,焦虑、急躁,而且不安。“举措烦扰”与其说是方寸大乱,
倒不如说是他是在靠不停下命令来找回安全感。
那么什么事让他如此烦躁?大家猜猜,他为何烦躁?注意啊!参
谋的作用是做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因为曹魏的部署,打乱了
马谡、甚至是诸葛亮的部署。
曹睿在听说诸葛亮入侵陇西之后,表现得毫不慌乱。他立刻点出
了宿将张郃,以及调拨了五万虎贲精锐,立刻去援助陇西。而他自己
移驾到了长安,稳固前线诸将的士气,调遣更多的部队。
而张郃一点没耽误,接任之后,马不停蹄地从长安往关陇道赶。
曹睿和张郃都看出来了,街亭是胜负的重点。谁先抢到,谁就能占据
优势。屈指算来,应该就是在诸葛亮袭夺三郡前后的时候。
史书上没明说马谡和张郃这两只部队的出发时间。不过推算来看,
恐怕两边抵达街亭的时间差不多,甚至可能是前后脚。
街亭的地形,全在凹槽底部,南北宽度是六公里,几乎都是平地。
要知道,这是一段相当宽阔的正面。马谡如果想建立起一条稳固防线,
要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可张郃的兵锋要比想象中来的快,陇山里响彻
着隆隆的脚步声,留给马谡的时间不多了。
马谡是个优秀的参谋,他会做计划。但当情势没按他的计划发展
时,他就不知所措了。当这次战事还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时,不知所措
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马谡下令上山这个举动,应该是深受他的老师诸葛亮的影响。张
郃已经来了,修筑工事来不及,自己的两万人不能跟魏军硬拼,唯一
的办法就是上山,依据天险据守。反正只要我在山上一天,张郃就不
敢放心地深入陇西,咱俩对耗,耗过一个月,自有老师过来收拾你—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保持存在”的战术。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可马谡在巨大的压力下,居然把水源这么重
要的事给忘了,就像是去高考的优等生忘带了准考证。然后,就没有
然后了……张郃主攻街亭,分兵郭淮去打列柳城,两处皆是轻松拿下。
口干舌燥的蜀汉士兵一个个倒下,溃散。陈寿写史出了名的惜字如金,
写到这里,却忍不住用了个形容词:“士卒星散。”
同时星散的,还有蜀国的战略,以及诸葛亮的心。
当时蜀汉在陇西还有数万人,完全可以跟张郃一战。可这又有什
么意义呢?打败了张郃的五万人,还有曹睿在长安,可以继续派来十
万人、十五万人。街亭的口子堵不住,打赢多少次都是扯淡。
诸葛亮长叹一声,只能退兵,保存实力下次再战。最好的一次北
伐,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诸葛亮的原意是马谡、赵云负责扯动,姜维、马岱、魏延负责射
门。而赵云败于曹真,是正常的。本来赵云的兵就没多少,而曹真却
是曹魏的大帅。亲自对付赵云,可见曹魏对于赵云的忌惮。
马谡的失误最大的影响是政治问题。
告诉你马谡不能用,你还用。因此,诸葛亮再也没有赌博过——
包括姜维。
诸葛亮的祁山战略是对秦岭的迂回,而石营、金城二道则是对祁
山战略的迂回。这两条路的攻击范围比诸葛亮的祁山战略更西,曹魏
的势力更加微弱,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遥远的路途和风险。
所以终诸葛一世,他都没碰过这两条路。只有魏延曾经带兵深入
羌中,在石营附近的阳溪谷附近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大败魏将费瑶、
郭淮,从都亭侯一跃升到了南郑县侯,连升两级。
诸葛亮走得少,姜维却走得多。经过蜀汉三番五次北伐,曹魏已
经把天水陇西一带经营得如铁桶一般,祁山道越来越难走。到了姜维
时代,他只能独辟蹊径,打迂回陇西的主意。他第一次是出石营,围
攻南安,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六次都是走的狄道。有意思的是,他每
次攻击这个方向,战绩都不错,一旦回归到丞相的祁山战略方向,就
会大败亏输——这真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蜀汉景耀五年,姜维上书刘禅,请求斩杀宦官黄皓,刘禅未批准。
姜维不敢再回成都,只能去沓中屯田避祸。
对于这一段记载,我一直不太理解:避祸的话,回汉中不就得了
吗?干嘛跑去沓中那么远?沓中位于武都西北,远离汉中和祁山道,
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又被群山环绕。它在后世的名字前几年变得很知
名——舟曲。
当了解到礼县西部这两条道路和姜维的陇西迂回策略后,我们就
回豁然开朗,大感钦佩。舟曲在礼县西南两百里,从这里有一条路直
通狄道,和礼县恰成犄角之势。(钟会灭蜀时,邓艾就是从狄道出发,
从沓中这里直扑阴平)换句话说,姜维在这里屯田,固然有避祸之效,
但更多是为了继续经营北伐。他即使身受朝廷猜忌怀疑,仍在汲汲业
业,不改初心。这师徒二人,为了蜀汉可真是操碎了心。
第三次北伐其实双方没有交手。诸葛亮派陈式袭击二郡,郭淮来
救。诸葛亮忽然出现,惊走了郭淮。诸葛亮取下二郡,而郭淮事先迁
走了百姓辎重,双方皆大欢喜。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其实是为了第四
次做准备。那么第四次,也是诸葛亮军事才华的提现,可以狠狠抽陈
寿的嘴巴。
建兴九年,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同时也是真正第二次出祁
山。这一战,是整个北伐攻略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也是诸葛丞相打
得最好的一战。从种种细节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筹谋良久,充满信
心,整个人处于状态的巅峰。
诸葛亮在北伐前期做了许多精心准备。他此前发动了第三次北伐
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实际上就是为了第四次北伐扫平侧翼隐患;他
还派遣魏延、吴懿深入羌中,确保得到蛮族支持,又动员了鲜卑柯比
能部在石城响应。他甚至投入了技术兵种——木牛。我们这一路看了
各种木牛模型,我个人觉得最接近真实的模样,应是一人所用的独轮
车,载重量大,易于平衡,适合山路运输。装备了木牛的蜀军,可以
动员更多士兵。
在东吴方面,孙权厉兵秣马,准备从江夏、合肥、广陵三路出击,
让魏军无暇西顾。
——种种准备,都是为了出兵时能发出雷霆一击。
恰好诸葛亮的老对手曹真病重,于是曹睿把抵挡蜀军的重任,交
到了司马懿的手里。司马懿虽然在曹魏后期呼风唤雨,可这时候他只
是个空降干部,能不能降服这一批雍凉的骄兵悍将,还不好说,管理
存在隐患。更要命的是,他率领的魏军主力不在陇西,还得匆匆忙忙
赶过去。
注意啊!曹真可不是草包!
曹真的军事水平,远在司马懿之上。辛佐治评价,曹真在的时候,
还敢主动进攻诸葛亮,换作司马懿后,雍州、凉州就有十万兵马,诸
葛亮带五万人就有气吞天下之势。那么诸葛亮这次打的就是防务交接
的七寸。
建兴九年3月,诸葛亮从西和县的山区里杀出来,抵达祁山;与
此同时,司马懿刚刚接受诏书,才带着张郃等人从长安经陇山往天水
赶。诸葛亮比司马懿恰好提前到了一个月抵达战场。
那么诸葛亮对于时间的把握,这次算计的如此精准,肯定安插了
间谍。
争取来的这一个月时间非常宝贵,陇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兵力空
窗期。所以诸葛亮一改平时谨慎的用兵作风,留下一支部队围困祁山
堡里的贾嗣、魏平,然后亲率大军疾风突进,偷偷摸摸地直扑天水附
近的产粮区上邽。
但诸葛亮没打算攻天水城,攻城是个旷日持久的活儿,他实行的
策略,是釜底抽薪。
上邽在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土地平坦肥沃,是陇西非常重要
的产麦基地。孙子兵法有云:“食敌一种,当吾二十钟。”诸葛亮不
去攻城,反而留在渭水南岸,大摇大摆地开始割麦子。天水城的守军
干瞪眼,却不敢出城,只能坐视敌人把陇西所剩无几的粮草割光。至
今在那附近,还有一个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
司马懿本来已经出发前往祁山,结果发现诸葛亮跑到身后去割麦
子了,大吃一惊,急忙赶过去,与诸葛亮对峙。可惜晚了一步,麦子
都被割的差不多了,陇西今年的夏粮为之一空。
两军在上邽对峙了几天。诸葛亮突然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
—后退,这一退就退到了祁山。《晋书》替司马懿掩饰,说他“卷甲
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看着挺威风,其实司马懿心里在暗暗叫苦
——这对魏军绝不是件好事。
你想吧。诸葛亮的大军休息了一个月,最累的活就是割割麦子,
然后又坐船舒舒服服退至祁山。而魏军呢,从长安气喘吁吁地赶了一
个月路,到了天水已经疲惫不堪,还得继续追击一百二十里到祁山。
届时蜀军以逸待劳,胜负不问可知。
可不追又不行,一是祁山堡还被围着,不能不救;二来政治上影
响太坏;三来司马懿说不追,手底下人也不干……于是司马懿尾随诸葛
亮一路追击。两个人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口气从天水追到了我们
所在的这个卤城。
追到这里,司马懿不再往前走了。大家猜,司马懿为什么不走了?
——是因为司马懿震惊了!你不是围攻祁山堡吗?一个月了,竟然还
没失陷!我是来救应祁山堡的,可是你没有打,但是我又不能不来,
你围着呢!司马何等奸猾:原来诸葛亮这老小子,是要围城打援。
司马懿何等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诸葛亮的心思。上邽割麦,是为
了打击魏军的后勤;一退一百多里,是为了拉长魏军的补给线;对祁
山围而不打,是为了逼着魏军南下。这一整套策略实施下来,楞是让
魏军在自己境内变成了补给不易的客场作战,而蜀军却以逸待劳——
两军主客易势,完全颠倒过来了。
诸葛亮的算计不止如此,他选择的这个战场也有讲究。为什么不
在上邽接敌?因为那里地面平阔,适合曹魏骑兵突击,于蜀军不利。
《北堂书钞》里提到过诸葛亮对上邽地形的评价:“今上县之战,更
在贼门,战地平如案也。”
那么为什么选在卤城?原来我并不了解。但当我此时置身卤城大
道之中,环顾四周,诸葛亮的选择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白:卤城和祁
山堡之间,虽然也是平野。但两侧为祁山和秦岭余脉阻挡,限制了骑
兵最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加上这里的平野是丘陵缓坡,小沟小坎起
伏较多,对步兵无障碍,却很容易绊倒马匹。把战场选在这里,等于
把魏军骑兵机动力的优势给抵消了。所以《晋书》上说“亮屯卤城,
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摆明了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大显神威。
先是釜底抽薪,然后反客为主,最后画地为牢,诸葛亮这一连串
算计可称得上是环环相扣。
司马懿看穿了这一点,他绝对不愿意遂了诸葛亮的意,于是登山
掘营,修筑营寨,一直紧贴着诸葛亮的大营,就是不迎战。他的思路
很简单:你耗着,我也耗着呗,看谁先撑不住。
但是司马懿虽然老道,底下人却不同意:就是在街亭出尽风头上
的张郃。
张郃这一辈子,干的大部分都是副职。跟着张辽打柳城,跟着夏
侯渊打马超,跟着曹真打东羌,跟着夏侯尚打江陵,跟着司马懿打刘
阿。好不容易在街亭独当一面,上头还压着一个曹真。好不容易曹真
死了,觉得自己熬到头了,又空降一个司马懿。老先生心里肯定特别
不平衡。
于是张郃和其他将领开始闹事,连“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这种难听话都说出来了。
当然,他们的焦虑也不是没原因。天水的麦子被诸葛亮割光了,
魏军的补给只能从关中运过来,辗转一千多里地,不比蜀中补给线短。
真耗下去,谁先撑不住还很难说,不如来一场痛快的决战。打赢了,
补给都好说;打不赢……呃,那也就不用什么补给了。
我甚至怀疑,司马懿和张郃的不和,也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司
马懿想做缩头乌龟都不成,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跟蜀军决战。
战局就像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被双规了的司马懿终于还是没有
顶住部下压力。他在初夏五月一脸苦笑着打开营门,兵分两路,让张
郃去攻打侧翼南围的王平,他则亲率主力跟诸葛亮决战。
就在卤城附近的这一片平原上,司马懿看到了战意憋得都要溢出
来的蜀汉军团。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这一次出祁山,所有的战略都围绕着一个
目的,促成和魏军的正面决战。诸葛亮对这支军团有着无比的信心。
这支蜀汉军团,诸葛亮从托孤之时起接手,足足调教了九年,历经讨
伐南蛮和三次北伐大战的洗礼,已经磨砺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
于是,在祁山堡和卤城之间的平野之中,魏蜀两军剧烈地碰撞在
一起。
这一战具体怎么打的,史无明载,但只要看战果就够了:蜀汉军
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退回大营。
所谓“甲首”指的是披甲者的首级,魏国国力虽丰,也不可能给
普通士兵也配甲胄,起码得是伍长以上级别的低级军官吧。一次损失
三千个军官,就按这些军官全是最低级的伍长,至少也有一万五千的
魏军被打乱建制。
玄铠就是铁甲,更加贵重。只有精锐中军才有资格披挂。曹操的
《军策令》里说袁绍起兵时有一万领铠甲,我才有二十套大铠。五千
领是什么概念?一战就败光了袁绍半个家底。
角弩是用角装饰的强弩。当年界桥之战,袁绍用一千张强弩八百
步兵就击破了公孙瓒一万骑兵三万步兵。然后公孙瓒的两千乱兵无意
中撞到袁绍,袁绍护卫用数十张弩狂射,居然逼退了敌人——而在卤
城,蜀军一次收缴了三千一百张。
——魏军的损失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我相信,诸葛亮积郁已久的焦虑,在
这一刻得到了充分释放。这一刻,等的真是太久了。
北伐开始之后,蜀汉军团证明了自己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吃
苦耐劳的队伍。但他们始终没机会去证明自己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
伍。
一次北伐蜀军席卷陇西是靠敌人毫无防备,在街亭倒是跟曹魏打
了一仗,结果惨败;二次北伐顿兵坚城之下,无功而返。虽然斩了王
双,靠的却是伏击;三次北伐双方打了几下太极拳,就各自退去,没
有接战。曹魏来袭时,两军根本没接触,决战无疾而终。阳溪是一次
实打实的胜利,不过规模太小,具体情形并不清楚。当时的舆论普遍
认为,蜀军的战斗力要强于陇西地方军,但要弱于魏军主力精锐。
但这次胜利雄辩地证明,蜀汉军团已经进化成了一支战斗力无比
强悍的军队,它不畏惧与任何敌人正面对战。
诸葛亮在这一次北伐时的表现极佳,他从踏出祁山的那一刻,就
牢牢地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前趋后撤,进退自如,打出了风格,打
出了水平。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
将略”,这个评语至少在这里是不成立的。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表现
出了一位战术大师的水准,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同时代的将领。
诸葛亮不是那种天才的军事家,但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可怕。他在
一、二次出祁山时的指挥还显生涩,到了三次时就变得纯熟多了,到
了第四次,他的表现近乎无懈可击。这种学习速度,比他的表现还要
惊人。
可惜的是,卤城之战的古战场遗迹早就湮没无闻。我不知道他们
究竟在哪里交锋。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当年的田野,如今早已被纵
横交错的道路、农田和工厂所铺满。我只能闭上眼睛,尽量去想象当
年的金戈铁马,想象诸葛亮接到捷报之后,一直紧皱的眉头得以舒展,
肩上仿佛卸下千斤重担,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不过这终究只是想象,因为蜀军还没到彻底松懈的时候。司马懿
并没有死,他收拢败军,撤回了大营。
历史在这里留下一个小小的玩笑。无论是《三国志》还是《晋
书》,对这一场胜利都讳莫如深,只字未提,只说两军在祁山对峙,
蜀军宵遁,司马宣王大获全胜。但这却无法解释接下来的事情——魏
将张郃追击撤退的蜀军,然后被诸葛亮伏杀于木门道。
木门道在天水西南方向,祁山以北百余里。如果两军在祁山对峙,
蜀军后撤一定是朝南撤,怎么可能会跑到北边的木门道去伏击张郃?
地理位置完全不对。在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间,一定还发生了什么事
情。
所以按常理推断,司马懿在卤城大败之后,并没有继续坚守。军
心已乱,粮草不济,又无天险可以依仗,更何况蜀军新胜,士气信心
都已爆棚,种种因素都十分不利。司马懿果断后撤,一气撤回天水,
据城固守。而诸葛亮则再一次挥师北上,进逼天水城下……
诸葛亮在卤城一场大战,杀得司马懿逃回天水。然后他也挥军北
上,走木门道过耤河,再度兵临天水城下。
此时东吴正在围攻合肥新城,曹睿只得南下亲征,无暇顾及西部。
只要这次能在天水全歼司马懿主力,魏军在陇西将无兵可用。克复中
原的良机,已经再一次降临。
可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当时陇西战区的粮食已经见底,司马懿就算想死守,也守不住。
就在这时,郭淮突然出现,从羌、胡那里弄来了大量粮食,充实了魏
军的粮仓。在前一年,魏延刚刚深入羌中。不知郭淮是用了什么手段,
居然把这些桀骜不驯的蛮族笼络住了,还让他们送来了最宝贵的粮食。
这一下子,司马懿就有了死守的底气。
诸葛亮在上邽釜底抽薪的割麦之计,就这样被郭淮给破解了。
与此同时,蜀中汉中一带开始下起绵绵细雨,严重影响了蜀军的
后勤运补。
负责蜀军后勤工作的是李严,他写信给诸葛亮,问怎么办。诸葛
亮列了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让李严带兵从散关故道进军,一举拿下陈
仓(宝鸡),切断魏军从关中过的粮道。中计是继续对峙,赶在粮食
吃光前全歼魏军;下计是主力直接退兵回汉中。
上计最狠,而且和魏国想到一块儿去了。曹魏当时也有计划,派
遣卫臻从散关故道进兵祁山,切断蜀军的补给。如果这两个计划都实
行的话,很可能李严和卫臻会在秦岭撞到一起,开辟第二战场,变数
大增。
可惜李严选择了下计,派了成藩和狐忠去叫诸葛亮退兵。诸葛亮
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大好形势,满怀着遗憾率领蜀军退回。精心策划
的第四次北伐,又一次停在了距离胜利一步之遥的地方。这次退军,
比第一次北伐失败还让人扼腕,这是诸葛亮和蜀军在最好的状态下打
得最好的一次仗,可因为种种意外,还是失败了。
其实也不是意外。假如诸葛亮能够把羌人的群众工作做得更扎实
一点,说不定就会是另外一个局面。可谁能想到,决定了蜀魏一场大
战的胜负手,居然远远地落在了羌中。战争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诸葛亮这一次回军前,一定是满腹的委屈吧。回去以后,他却听
到一个晴天霹雳:李严问他:“咱们粮食够吃呀,您回来干啥?”诸
葛亮大怒,不是你写信说粮食运不上来的吗?李严却不承认,还骗刘
禅说诸葛亮退军是为了诱敌深入。直到诸葛亮把来往文件拿出来,他
才认罪,被废为平民。
如果我们了解了诸葛亮为这次北伐所付出的心血和功败垂成的心
情,就能理解,没杀李严那就是真爱……
蜀军撤退后,司马懿想起张郃之前在卤城闹事的事,就让他去追
击。张郃老于战事,说诸葛亮最喜欢设伏,这么追过去太危险了。司
马懿说你不去就是违反命令,张郃没辙,只能追击。
于是诸葛亮沿木门道往回撤,张郃沿着木门道往前缀。追到木门
谷——当时叫青封——遇见了埋伏。张郃一直没明白司马懿对自己是
什么看法,直到他的膝盖中了一箭………
可怜张郃一世英明,就这么阵亡了。
至于后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就再没交手。
所以,后面的就没什么可讲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2:0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20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诸葛亮北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诸葛亮北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