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如梦令赏析

更新时间:2025-01-10 23:50:45 阅读: 评论:0

公司运营管理方案-柠檬品种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全天候服务)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

(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

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

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

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

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

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

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

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

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

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

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

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

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

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

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

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

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

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

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

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

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

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

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

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

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

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

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

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

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

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

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

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

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

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

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

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

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

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

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

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

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

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

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

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

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

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

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

船划到荷塘里。○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

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

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

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

,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

,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

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

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

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

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

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

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

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

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

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

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

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

的陶醉。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

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

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

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

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

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

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

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

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

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

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

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

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

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

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

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

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

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

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

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

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

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

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

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

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

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

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

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

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

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

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

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

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23:5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165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如梦令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如梦令赏析.pdf

上一篇:语文论文
下一篇:心目中的英雄
标签:如梦令赏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