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简史
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英文名:chopstick(单
根筷子),chopsticks(一双筷子)。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
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
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
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
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
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
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
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
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曾先后在我市收集到3则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筷子起源於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
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
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清朝赵翼曾引
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
子」)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
工具。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
筷子起源
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
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
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
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
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
「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
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
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我市的孟州等地,《怀庆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
《史记》载:“吕望(注:姜子牙也称姜太公,本名叫姜尚,从其封姓也叫吕
尚,号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称其为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昔
之孟津,今之孟县。”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县至孟县
这一带隐居。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
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
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
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
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
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
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
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
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
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
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
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
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
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
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
代民间以竹为筷。
妲己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我市的温县、博爱及其山阳区的恩村一带。妲己是冀州侯
苏护之女,苏护是温县人,其内都在今博爱县境内。苏护送妲己到朝歌去,途
经恩村(注:古为恩州驿)住宿。直到现在,在恩村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
故事。今恩村一街东南的瓮涧河西侧,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
冢”,小儿心衰 当地人叫“冢古堆”。
传说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
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
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
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
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
来,吹了安全施工协议 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
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
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
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
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
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
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
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
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
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
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
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
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
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
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
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
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
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
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
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
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
《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
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
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
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
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
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共青团入团考试 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
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
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
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形式有关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
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
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
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
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
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
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
“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
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
“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
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
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
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
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
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
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
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
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
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
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
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
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
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
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名称解析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
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
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
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
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
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
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
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
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
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
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
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
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
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
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
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不唯一: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
食物滴漏。
使用的礼节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够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
指因为像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再者一般拜祭不会这样做,望他人指
正;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
打碗盆。
*不能够将筷子含在嘴里。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
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
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
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
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
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
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
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使用筷子怎么添加微信群 的礼仪人生经典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
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
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
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旅行作文600字 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
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
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
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
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
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
人类手傅难由欤种改茏龅氖拢寄茏觯也慌赂呷龋慌潞常媸歉呙
骷恕?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
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
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
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
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
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
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
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
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
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
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世界上最长的筷子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最长的筷子是以百年
以上的老红松木为原料,历时一年制作完成,其长度为6.295米,方头宽11厘
米,圆头直径7.5厘米,重达53.7千克,现保存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
馆。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7:3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1472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脚尾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脚尾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