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小灵通之父

更新时间:2025-02-26 03:51:36 阅读: 评论:0

擞怎么读-职业生涯访谈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小树苗)

弱势者的营销战略--市场扰乱者战略

在任何一个均衡的市场上,有的企业处于优势,有的企业处于劣

势。处于劣势的企业要想打破均衡,有一个重要的战术——扰乱市场,

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抢占新的市场高地,

化劣势为优势。

作为一个扰乱者必须考虑三个相关因素:

1.制定扰乱的愿景:主要针对利益相关者(客户)的满意度,

藉以保有现在客户并开发新的客户。

2.扰乱的能力:力求以快速及令人(同业客户和其他人)惊异

的方式及灵活的能力建立优势。

3.扰乱的战术:以改变规则的手法使竞争对手惊谔或糊涂,以

达成破坏或阻止他们的优势的努力。

在中国的企业中,时时会出现黑马一般的扰乱者,它以敏捷的速

度、有悖常理的出牌规则,打乱市场均衡,从而获得新的资源和优势。

小灵通就是典型一例。

案例6:小灵通的扰乱哲学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市场领先者)VS小灵通(市场扰乱者)

扰乱策略:以低价格建立扰乱的愿景,以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建

立竞争优势,以“不按常理出牌”的哲学改变竞争规则。

扰乱结果:7年来,小灵通大多时间生活在灰色地带,但生命力

极其顽强,在2003年不仅攻克了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最后的堡

垒,用户也已达到了1500万人,成为电讯业不容忽视的竞争敌手。

小灵通是中国电信业的搅局者。

近来在广州,不少人见面都问:“买小灵通了吗?”这些人大多有

了手机,由于被小灵通低廉的话费所吸引,忍不住又买一部小灵通来

用。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条鲶鱼像小灵通一样,掀起了这么大波澜:

在一个具有“天然垄断”特性的市场,它悄悄地进入了。7年来一直生

活在灰色地带,曾经3次被明令禁止,头上一直带着“移动通信价格

大战始作俑者”的罪名。但2003年4、5月间,小灵通昂首进入广东、

北京、上海三大“禁区”,全国用户总数达到1500万。

一位电信专家说:“小灵通的出现正在打破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

格局,不但由原先的移动、联通双雄竞争变为三大家竞争,使中国移

动通信居高不下的价格下降了,而且开始改变手机资费方式。”

一个市场“扰乱者”,何以得逞?它又是怎样从一股暗流而到今天

这般得势的呢?

小灵通攻城拔寨搅起波澜

1997年12月,浙江余杭电信局开通了第一个“小灵通”试点。3

个月吸引的用户就超过当地数年的移动用户总数。

1998年12月,广东肇庆正式推出“流动市话”小灵通,标志着小

灵通产品进入中小城市的市话服务领域。

1999年,小灵通进入西安,标志着小灵通在大中城市的进入,

开通运营的当天,营业厅被围的水泄不通。

2002年底,短短5年时间,全国只有京津沪穗4个特大型城市

在主管部门的保护下得以“幸免”。

2003年2月,北京郊区回龙观小区,小灵通悄悄进入,它向最

后的防线进军了。

200水浒传柴进 3年3月10日,北京通信公司在郊区怀柔区放号小灵通,引

起极大关注,此后十来天,北京的10个郊区县全部放号。不到一个

月的时间,北京郊区的小灵通用户已逼近万人。

2003年3月27日开始,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在东莞、佛山、顺

得、广州等地陆续开放了“小灵通”业务,一个多月的时间,广东省内

5市已有11万小灵通用户。

2003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北京城区开始小灵通放号。

同一天,在上海,两个郊县开始放号。

现在,小灵通业务已在全国400多个大中城市推开,用户总数突

破了1500万,2004年增长率将达到60%,总用户发展到2过年礼品 500万左

右。

在小灵通攻城拔寨的同时,中国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移动资费

大幅下调,并且全面开禁“准单向收费”:在广州,联通的用户12元

包听全部来电,移动的用户20元包听网内来电;在上海,移动的用

户25元接听625分钟来电,联通是26元接听800分钟来电。全国最

后的手机高价话费区全面开禁。北京移动,推出变相单向收费业务“来

电畅听”,这意味着全国手机双向收费政策的“最后一块净土”也已作

古。

实际上,在小灵通的快速扩张的冲击下,信息产业部对移动业务

规定的基本政策--"月租费50元、通话费每分钟0.4元、双向收费"--

已是风雨飘摇。

扰乱者首先要发现“可搅之局”

提起小灵通,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UT-斯达康公司的CEO

吴鹰——小灵通的设备供应商,一个是被称为“小灵通”之父的浙江余

杭电信局当时的局长徐福新——小灵通的第一个运营商。

而在这两个名字的背后,则揭示了小灵通发展的背景:中国电信

的拆分成就了小灵通在中国的发展,UT-斯达康找出了市场所在,做

“他人不做之事”,终成为小灵通市场最大的受益者。从某种程度上讲,

小灵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电信改革的一个缩影,而UT-斯达康公司

的成长故事是中国高科技民企在电信政策缝隙中成长的一个“样板工

程”。

小灵通为什么会参与到中国电信改革的大局之中呢?为什么浙

江一个地区级的电信局局长会被称为“小灵通”之父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灵通到底是什么?”

“小灵通”不是一个技术术语,而是一个广泛流行的市场用语,泛

指各类无线市话业务,它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络的交换、传输资源,

以无线接入网方式提供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使用的无线通信系统。在

台湾和日本,这项技术都有应用,但一般仅限于住宅小区之内和同一

座写字楼内。

但在中国,电信监管部门给它的定性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

中国电信对它的卖点宣传是“有线的价格,无线的享受”;老百姓对它

的解释是“把自家的电话揣在兜里,成了移动的固定电话,在市内随

便走,还交固定电话的钱。”

一句话,小灵通就是中国电信以固定电话的名义和模式为用户提

供的类似移动电话的服务。

中国电信为什么要在固定电话的业务基础上经营小灵通呢?换

句话说,是存在着怎样的一个市场被小灵通利用了呢?

1997年,被企业化了的中国电信被剥离出了无线移动电话市场。

但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清楚,今后电信市场发展的空间主要在移动业

务,没有移动牌照的电信只能看这这个大市场束手无策,而中国电信

显然不愿意丢掉这块肥肉。

中国的电信改革是从浙江开始的,浙江、江苏先把移动业务从电

信里分出来,这时,UT-斯达康准确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市场机遇。

因为从业务增长点的角度来说,杭州当时的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30%

多,意味着市区已经是每家都有电话了。只能经营固话业务的中国电

信业务增长点能在哪里呢?如果这时推出无线市话,就圈出一个潜在

市场,从过去以户为单位变成以人为单位计算,至房产泡沫 少可以达到3倍到

4倍的增量。

1997年12月,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在余杭开始了第一个

“小灵通”无线市话的试点。是历史成就了他“小灵通之父”的美誉。

UT-斯达康公司将从日本移植来的PHS技术嫁接到电信的固定

网上,使小灵通从原本的无线通讯技术变成了一个固定网的无线变

种,而电信部门只在利用原有的固定电话网络资源和交换容量即可开

展小灵通业务,不要再支付固网使用费,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低,也

就有了低自贡美食 价入市、抢夺客户的基础。

小灵通创造了电信分家后的一个新业务点,成了电信争夺移动市

场的唯一法宝,小灵通的问世,使中国已有的固定电话网“老树发新

芽”。

在小灵通开通之前,余杭地区平均每部固定电话的月通话业务量

只有30-40元,开通之后,上升到60-70元,显现了小灵通在争夺话

务量方面的优势。

各地电信部门争相开通小灵通业务,引发了一股蜂拥而至的发展

潮,当时,电信监管部门的案头摆了超过200多个城市的中国电信要

求上小灵通除法令纹 的报告。

扰乱者不仅要“搅局”还要会“做局”

2000年6月20日,小灵通最大的生产厂商UT——斯达康公司

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其全球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在钱塘江畔

破土动工。这一天离小灵通第一次被禁只有一个月时间。

2001年12月,UT斯达康公司与杭州市政府联手在美国加州硅谷

举办“中国高新技术招商引资洽谈及人才招聘会”,以UT斯达康的成

功经验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会议取得空前成功。

杭州市2002年上半年全市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销售利税61.08

亿元,作为纳税第一大户的UT斯达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来自

UT斯达康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UT斯达康2001年的交税超过20

个亿,这里一多半给了杭州市政府。

重庆,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

2002年11月底,首期投资1250万美元,年设计生产能力100

万部小灵通手机的UT斯达康(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了。这是UT斯达

康除杭州总部之外,在国内的第二个生产基地。

对于UT斯达康在重庆盖厂,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推测。

不过,一种坊间流传最广,同时也是各方均不否认的版本是:重庆上

马小灵通很大程度是因为UT斯达康接手了因为历史原因而被遗弃了

4年的诺基亚厂房。此举最终让UT斯达康在重庆的合作一路绿灯。

2003年元旦,重庆电信运营的小灵通开始对外正式放号。

对于中国众多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如何在足以给企业带来致命

打击的政策风险和巨大市场面前取得一个平衡,是每个试图在这个巨

变时代的中国继续淘金者的不二选择。

当有人问吴鹰上马小灵通有否赌博的成分时,吴鹰说“你不能称

为赌,而应该称为博弈。”这是他对中国电信乃至中国市场的精彩理

解。

而在公司的运营和市场扩张上,UT-斯达康借助各地电信运营商

这条大船,建立与之捆绑发展的战略结盟关系,为最初实力较为薄弱

的公司获得了足够的市场保障。

1997年12月,小灵通在浙江破茧而出。1999年开始全国性推广。

当时,UT-斯达康公司的市场销售人员只有几十人,却在全国采用了

一个极其大胆、多少有些擦边球的商务战略——与各地电信局共同投

资经营、用共担风险的合作方式在各地开通了小灵通网络。

即使对于没有共同投资经营的电信运营商,UT-斯达康也没有把

两者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供应与采购的销售关系:UT斯达康公司专门

设置了一个60多人的市场推广部,这个部门的最重要任务包括:

其一,一旦国内某地区开通了无线市话—小灵通,他们就进入本

地区市场,开展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当地老百姓在接

受电信服务方面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甚至具体到哪些机型、手机

的颜色最受欢迎,然后把这份调查研究报告提供给当地的电信运营

商,以供当地运营商制定市场推广决策作参考。

其二,一旦小灵通在一个地区经过爆炸性的增长阶段后,市场趋

于初步的饱和时,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滞销现象。此时,当地的电信

运营商一旦找不出原因往往会对小灵通采取降价手段进行促销,而这

种降价以求往往并非良策,UT斯达康就会将自身在其他地区运营商

的推广经验向他们推荐,配合当地电信运营商制定切实有效的推广策

略,当手机销售达到一定数量时,UT斯达康甚至自己掏钱帮助当地

运营商进行市场促销工作……

市场推广部的这些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与各地电信运营商的

合作关系,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固的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

正如吴鹰所言:“建立市场推广部穿怎么组词 目的让各地运营商感觉UT斯

达康是和他们在一条路上的。这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概念,而是共赢概

念。

扰乱者最根本的法宝是市场需求

的确,是中国电信的分拆成就了小灵通,中国电信选择了小灵通。

但UT-斯达康公司成功的根本,是它找到了市场的缝隙,号准了市场

需求的脉搏。

自小灵通被引进中国起,对它最大的非议,就是认为它的技术有

落后之嫌:小灵通基站的穿透力差,覆盖范围有限,有效距离只有

200米,经过技术改进后,也不过达到500米。可以想象,要在一个

城市布满小灵通的移动网络,需要多少个基站。首先开通小灵通的西

安市,虽然用户数只有十万,但基站就架了六万个。有些用户还反应,

如果移动用户的运动速度达到30千米/小时,因为基站的频繁切换,

根本无法进行通信。

但消费者是最务实的。小灵通作为一种个人无线接入系统,最让

消费者看中的是其“以固话的资费标准,享受着移动电话的使用方

式”。因此,小灵通才会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中如此深得人心,在

政策环境并不明朗的条件下攻城略地。小灵通所恃之勇,就是巨大的

消费需求。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数落小灵通的最大“罪状”就是信号较差、不

能漫游两点。而一位小灵通的用户这样看待小灵通的漫游问题。“其

实小灵通能否漫游对我来说影响并不大,我也不是经常到外地。”而

他的看法似乎是绝大多数小灵通用户的看法,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中国电信小灵通的用户90%的时间都在本地,另一个例证是,中国

GSM话务量中统计下来漫游费用只占10%。

小灵通抓住的空子,就是移动和联通在长期高利润下,没有做消

费市场的细分,低端市场用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小灵通的出现,不但成为支付资费较高的中国移动的背后芒刺,

甚至对联通支付资费不高的业务也构成威胁。在陕西等小灵通业务发

展较快的地方,小灵通已显示出巨大的杀伤力。前不久西安市移动和

联通资费下降到每分钟0.2元,月租费猛砍一半,仍不能阻挡小灵通

的快速扩张,左手拿手机,右手拿小灵通已成为当地一景。

偌大的中国,既有小轿车也有自行车,小灵通能够以燎原之势发

展起来,主要还在于市场的推动。在电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

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才最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市场才拥有真正的发言

权。

无论对小灵通存在怎样的争论,但一项业务的成功有赖于适宜的

技术、正确的定位和恰当的运营策略。而最为重要的是,市场是检验

一切的最终力量。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而合理的必将会获得成功和

认可。

UT—斯达康,这家以中国留学生为主、在美国加州成立的高新

技术公司自从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保持高达106%的年平均

增长率,2002年营业额高达9.82亿美元(合计人民币80多亿),从

而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电信业中最受瞩目、也是最耀眼的业界之星!

吴鹰说:“在一个墨守成规的地方,一个人不按理出牌,他最容

易成功!”

专家点评:

小灵通的出现在中国是一个争议,正因为这种争议,彰显其成功

的非凡意义,为服务供应商上了生动的一课:重视顾客的需求。

能扰乱市场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一、技术革命;二、需求的

变化;三、相关政策或国际局势的改变。小灵通案例中固然有部分是

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入手:中国移动

和联通忽视了广大低端用户的需求,正是这一点支持着小灵通以迅捷

的速度冲乱了现有的通信市场,动摇了联通和移动的顾客群,从搅局

到顺利做局,进而确立了自己在低端市场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

UT斯达康公司的借力策略与电信的强强联合也是一招妙棋。

小灵通能否保持住现在的势头呢?会不会被猛醒的联通和移动

进行双重打压而失去市场?扰乱市场是一种进入战略,但显然不能作

为一种长久运作的市场战略。进来之后,就要按照常理出牌了。这个

“常理”并非市场上已有的竞争规则,而是时刻关注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及变化。今天大多数顾客偏好的是低端消费,低质低价,明天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3:0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1285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灵通之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灵通之父.pdf

上一篇:新媒体宣传
下一篇:悯农拼音
标签:小灵通之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