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节日风俗
篇一:2016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2016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
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风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
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确信会特别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
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
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那么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
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
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
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
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四处乱走。
火把节抢升斗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现在作为一种风俗保存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
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忠诚、庄严,禁止大声喧哗,
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假如有人生病,必须以牛、
猪等做牺牲,进展祭天活动。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展,全寨人参加。
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进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那么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
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进犯,
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
三月街赛龙舟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浩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
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
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
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展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
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拢,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
于此买卖,传为祭观音街”。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步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
物资交流会。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
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
和盛况。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
市场活泼。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
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火把节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
男女老少聚拢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
畜兴隆。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
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隆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
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
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那么在家里祭祀。太
阳落山前,各家提早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欣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
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
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
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英勇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
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
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腾空飞下的
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遭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招待
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
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
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
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
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
直到兴尽为止。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
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展朝拜仪式,并开
展各种文艺活动。相传,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
所居住的寺院称“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
恋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
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
主),过本主节,特别喧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
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
时机。白族小姐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时机,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
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爱参加石宝山歌会。每逢农历七月,数
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7-9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
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小姐和小伙子。小姐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
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
观。小姐和小伙子能够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能够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能够用歌唱询咨询
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此一来一往、一咨询一
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小姐和小伙子
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剑川石宝山歌会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老君山系。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笼,既是被称
为“南天珍宝”的南诏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万人歌会的活动场
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浩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举行,
以川流不息的数万人上山,随心所欲地唱曲对歌而著称于世,代代相袭,被誉为“白族歌城”。
歌会流行的剑川白族调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县市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聚拢到此,
一边巡游山林古刹,一边亮开嗓子,无拘无束地唱曲对歌。方园十多里的山间小道上,游人
如织,如怨如诉的三弦声,悠扬婉转的调子声此起彼伏,此呼彼应,夜以继日地漂浮在山间
林莽。
弹弦唱曲本来确实是白族青年以歌为媒,寻求知心伴侣的巧妙方式,歌会自然便成了他们
最为公开的社交场合。通过对歌互相理解,比试才能,倾诉心曲,因而每段歌词都是那么质
朴纯真,耐人寻味。每当出现一对精彩的对唱,围观者立即云集四周,人们都从中获得至善
至美的艺术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过唱曲对歌结成百年之好。
自然,上山对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要尽情舒展歌喉。老年
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族调能够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
安,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因而唱调子成了他们还愿之举。中年人那么多数借歌
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会流行的曲调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区流行的剑川调为
主,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
韵跑调。
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的根底上,面对当时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
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不分胜负。因而,石宝山歌会既是
白族人民抒发情怀,赞美生活的浩大聚会,也是进展民歌艺术交流,传承民间艺术的桥梁。
石宝山歌会以被称为“云南悬空寺”的宝相寺区为主会场,这里怪石嶙峋,山泉铮琮,迂回
曲折的石阶路通向一座座构建于危崖绝壁的宝刹。山脚那么有对歌台、小广场。歌会期间便
成为专为歌会效劳的集市,摊贩云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满目,尤以各种风味小吃和地点特产
最盛,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衬托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入夜,街场变成
了篝火晚会的会场,青年男女耍起石宝山特有的“香龙”,跳起霸王鞭舞,来自各地区的游客
也纷纷争相献艺,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奇妙漂亮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
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
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
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能够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
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
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篇二:白族的风俗适应
白族的风俗适应风俗适应白族根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
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
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能够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能够招
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
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遭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
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
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
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的俗话。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拟自
由。假如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
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来宾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
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
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
赘的男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白族在元代往常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妨碍白
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妨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拟
盛大。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那么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
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
或“生皮”,马上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
喝烤茶。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
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静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
县等地亦有分布。依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
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
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擅长运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
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陈旧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往常就分布在洱
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
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交融;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
民交融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交融。后来
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交融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构成了一个大
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拟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
中央政权,遭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妨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开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特别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漂亮富饶的土地上,
勤劳,英勇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兴隆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
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兴隆。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
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接着延袭明代这一政
策,但在遥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制造了光芒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奉献。苍
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觉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觉居民已从事豢养家
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开展到
“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
田,创立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
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
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
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重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
刻艺术史上占有特别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
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
花鸟,鬼斧神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特
别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选择;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不断被
人视为宝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
-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
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宝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
称为“南天珍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
个相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开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
才辈出。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表达了盘古开天辟地的
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
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
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
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消费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
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
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
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
本曲”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依照《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
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
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点史著
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依照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
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
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聚拢了记载云南的书
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点史的
重要参考资料。
重要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浩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
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步变为一个浩大的物资交流会。明
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开展成为一年一度
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拢一堂祭
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隆。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
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隆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
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
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那么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早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欣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
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
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
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英勇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
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
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腾空飞下的
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遭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招待
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
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
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
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
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
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
直到兴尽为止。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漂亮富饶的土地上,勤劳、英勇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
的历史、兴隆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
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
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纳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
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表达了白族劳动
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制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彩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彩也是偏白色,男子
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
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小姐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
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特别能显出小
姐的妩媚。
大理白族热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小姐的名字大
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节: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不能去大理的旅游爱好者,能够去离昆明市最近的昆明
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就能够一睹精彩。
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
茶确实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那么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
人,茶满欺人。遭到白族人热情的招待,应说声挪卫你(感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咨询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
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3:3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88&id=1025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族的传统节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族的传统节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