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8:12 阅读: 评论:0

猪流行性腹泻(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 (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次浏览 | 2022.09.15 17:19:5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猪流行性腹泻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英文缩写为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住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1971年首发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发生本病。

别名

冬季拉稀病

传染性

传染

中文名

猪流行性腹泻

特征

呕吐、腹泻、脱水

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

病原信息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形态略呈球形,在粪便中的病毒粒子常呈现多形态,平均直径为130nm(95~19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长12~24nm,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其间距较大且排列规则,呈皇冠状。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8g/mL。

病毒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具有侵染性。基因组长为27000~33000个核苷酸(nt),分子量为6×106~8×106。

免疫荧光(IFA)和免疫电镜(IEM)试验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NCDCV),犬冠状病毒(CCV)、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FIPV)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但更敏感的试验检查表明,其中PEDV的N蛋白和FIPV的N蛋白有一定相关性。中和试验和ELISA等都证明PEDV和TGEV在抗原性上不同,无共同抗原。目前,尚无迹象表明箱在不同的PED血清型,所有分离的PEDV毒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

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兔、猪、鼠、犬、马、羊、牛的红细胞。对外界抵抗力弱,对乙醚、氯仿敏感,一般消毒药物都可将其杀灭。病毒在60℃30min,可失去感染力,但在50℃条件下相对稳定。病毒在4℃,pH5.0~9.0或在37℃,pH6.5~7.5时稳定。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

中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在猪体内可产生短时间(几个月)的免疫记忆。它常常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2~3周后症状可缓解。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通过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的复制是在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中进行。其他脏器内未发现病毒增殖。由于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细胞,器的损伤,继而出现细细胞功能障碍。肠绒毛萎缩,造成了吸收表面积的减少,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显着减少进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这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属于渗透性腹泻。严重腹泻引起脱水,是导致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临床症状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1]

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

断奶猪、肥育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猪流行性腹泻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25%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粘液复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剖检变化表现为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胞浆嗜酸性变化。腹泻严重时,绒毛长度与隐窝比值由正常1:1可降为3:1。剖检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内容物,外观呈特征性地弛缓。小肠壁变薄、半透明。显微病变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未端,呈斑点状分布,受损区绒毛长度从中等到。严重变短,变短的绒毛呈融合状,带有发育不良的刷状缘

诊断信息

本病在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异,只是猪流行性腹泻死亡率较猪传染性胃肠炎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进行确诊是十分困难的,须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诊断方法有免疫电镜、免疫荧光、间接血凝试验、ELISA、RT-PCR、中和试验等,其中免疫荧光和ELISA是较常用的。

免疫荧光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最大的优点是可从粪便中直接检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目前应用也较为广泛。

防治

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参考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办法。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周,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以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主场中的流行。

我国已研制出PEDV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保护率达85%,可用于预防本病。还研制出PEDV和TGE二联灭活苗,这两种疫苗免疫妊娠母猪,乳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在发病主场断奶时免疫接种仔猪可降低这两种病的发生。

1.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菌。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疫苗,可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2.白细胞干扰素2000~3000国际单位,每天1~2次,皮下注射。

3.口服补液盐溶液100-200毫升,一次口服。

4.盐酸山莨菪碱,仔猪5毫升,大猪20毫升,每天一次,后海穴注射。

5.应用抗生素(四环索、庆大霉素)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6.中药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50克,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克。取汁加入白糖200克拌少量饲料喂服。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13:0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37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猪流行性腹泻(接触性肠道传染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猪流行性腹泻(接触性肠道传染病).pdf

标签:肠道   传染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