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
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中文名秦国
外文名Qin dynasty
简称秦
所属洲亚洲
首都雍城、咸阳
主要城市咸阳、天水
国家领袖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等
人口数量五百多万人
主要民族华夏族(汉族古称)
别名嬴秦
所属国家中国
建立者秦非子
末帝秦王子婴
统治区域关中、陇西、巴蜀等
常用语言秦晋语
政体君主制
货 币秦半两
主要贡献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
国姓嬴姓赵氏
少数民族西戎
文化主源中原商周文明
建国时间公元前900年
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统一历程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起源造父封赵秦之先为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幸于周穆王,随穆王游历四方。后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穆王归镐京,得以平叛。穆王因功封造父于赵城,造父立赵氏。
别居犬丘造父举族受封,最大的得利者自然是造父一脉的直系子孙,恶来系子孙荫蒙赵城而为赵氏。
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周卿士申侯将其女配与大骆为妻,生子赵成,在申侯的干预下,使赵成为大骆继承人。周孝王另封赵非子。后赵成遭到犬戎攻杀,孝王又使非子继承大骆,续嬴姓之嗣,号曰秦嬴。
恶来、季胜的后代们自此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非子死后,其子秦仲与戎人血战有功,周封秦仲为大夫。由于两家的亲缘关系较近,至周宣王时,赵叔带在朝为卿,秦庄公在外征战,嬴姓崛起。
兴盛时期位列诸侯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前771年,西周王朝周幽王之子宜臼敌通犬戎,犬戎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襄义举,驱犬戎,保社稷。
前770年,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平王慑于犬戎之威,决意东迁洛邑以避其锋,秦襄公为周王室开路,护卫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得到了周王室的空头支票,谁也没有想到仅仅20年,秦襄公以及他的儿子秦文公就让这个支票兑现了。
秦晋之好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秦德公元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秦宣公时,秦军与刚刚统一不久、与自己同样处在高速扩张状态中的晋国发生边境冲突。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长命,幼弟赵任好立,是为秦穆公。
秦穆公很有雄心,为了使晋国亲于秦,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本想立晋文公已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最后晋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强大晋国、称霸中原,为秦国未来的不得志种下了恶果。
称霸西戎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却被晋文公、晋襄公父子所阻,崤之战中秦军主力全军阵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秦穆公将矛头指向西戎,史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称霸受阻东进受阻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加强,不久穆公归天,子赵罃立,是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欲与楚形成对晋国的夹攻之势。时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亦为造父之后)把持晋政,晋国霸权几欲崩溃,楚庄王北上争雄于晋,然秦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
前604年,秦共公崩,其子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民多怨也。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盟攻晋,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秦军于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石立,是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晋悼公立,诸卿和睦,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偏安一隅在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三晋伐秦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攻灭智伯,智氏覆亡。赵襄子执政,三家架空晋侯,号称“三晋”。前425年,赵无恤卒,魏斯继之为执政。前413年,魏斯率领三晋联军向诸侯发难,三晋势力急剧膨胀。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拜吴起为将,侵吞秦之西河,窥视关中。秦简公、秦惠公屡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
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兵50万与魏军一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此战输得倾家荡产,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
幸运的是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魏赵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秦国的压力大减,前385年,秦公子赵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献公立,仿魏制而用于秦,秦国局势得以稳定。
大国崛起商鞅变法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1]
秦公驷称王孝公既殁,子驷立,诸诬商鞅,驷惧而诛之,收秦之国柄。驷继父之威,积极对外扩张。
秦公驷继立,公族、客卿两用之,文武相继,国势日强。苏秦奔赵,山东诸侯惧西秦而欲合纵,张仪相秦,外连衡而斗诸侯。
前325年,秦公驷称王,史称秦惠文王。秦王驷联韩魏而攻齐楚,败义渠而并巴蜀,夺西河而吞宇内,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四雄并立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之端倪。
魏国经魏惠王时代的消耗,国力匮乏,在秦、赵、楚、齐等大国的夹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晋当中赵肃侯已经取代魏国成为了三晋的领。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一生征战,使赵国雄踞北方。
齐国与秦国不接壤,得以独立发展,在对抗强魏的过程中与秦国是牢靠的战略伙伴,田氏代齐后,经齐威王、齐宣王、以及齐愍王前期的80年开发,齐国富甲一方,与秦成东西并立之势。楚国的吴起变法曾经令楚国强盛一时,楚悼王死后,新法基本被废,由于楚国本就雄厚的国底,再经历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国于前333年,大败越王无疆,并吴越之地,天下震动。
昭王称霸前307年,秦武王气绝而亡,诸公子争力,穰侯魏冉欲立芈八子之子赵悝,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于燕立赵稷,秦人纳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摄政。
前293年,韩魏欲攻秦,秦将白起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犀武。
前283年,燕赵之相乐毅率三晋、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陷齐70余城,后田单虽复国,然田齐衰败大势已定。
前278年,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楚顷襄王迁都陈丘以避秦军之锋。
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前270年,秦王稷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
秦昭王知赵之强方锐,不可与之争,乃用范雎为相,迫宣太后归政,逐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前260年,秦昭王攻韩,韩割上党以赂秦,上党降赵。秦昭王怒,欲夺上党。赵起倾国之兵以拒秦,秦调关中之卒以攻赵,两军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持数年。
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赵括攻秦不克,赵军粮道被截,反被秦军所围46天,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秦国的险胜而告终,秦国的最后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灭亡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民工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刘邦与项羽大破秦军。公元前206年西汉梁国刘邦带兵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政治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中央集权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
秦-山东南部诸郡
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历代国都1、西垂(殷周时对西方
秦始皇
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2、秦邑(甘肃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陕西宝鸡陇县南)
4、汧渭之会(陕西宝鸡眉县东北)
5、平阳(陕西宝鸡眉县西)
6、雍城(陕西宝鸡凤翔县治)
7、泾阳(陕西泾阳北)
8、栎阳(陕西临潼县北)
9、咸阳(陕西咸阳市东)
官职及爵位准则一:爵位
1.公:各大主力军团团长及对国家有杰出贡献者
2.侯:侯的爵位为开封地的活动爵位。主力后勤可以担任,其他人员要开封地可以申请暂时提升为侯。
3.将:发展前200名可以获得此荣誉。
4.士:发展前400名可以获得。
5.国人:发展分1000及其没有007嫌疑者可以获得。
6.游人:发展分0及007一律游人伺候。
注:以上爵位可以临时变动。例如:在战争特殊时期。
二:官职
1.官职分封标准:
(1)军功占国家所有官职的30%
(2)修路占国家所有官职的15%
(3)筑城占国家所有官职的15%
(4)后勤占国家所有官职的10%
(5)贡献占国家所有官职的10%
(6)发展占国家所有官职的10%
(7)剿匪占国家所有官职的5%
(8)国家特殊贡献占国家所有官职的5%
注:以上官职分封的优先级为:军功>后勤>修路>修墙>贡献>发展>剿匪>特殊贡献,如发生重叠情况,例如军功榜第一和修路榜第一为同一玩家,则修路榜第二名默认成为修路榜第一名.
补注:国家特殊贡献者例如:孟姜女哭城,打猎,开垦玩的特别好的,后勤。
2.品级分封标准:
一品:主力军团团长,杰出贡献者。职位4个。
二品:军功,修路,修墙第一,及杰出贡献者。职位4个。
三品:军功前五,修路,修墙前三。职位8个。
四品:军功前十,修路,修墙前五,贡献前一,特殊贡献者。职位8个。
五品:军功前十五,修路,修墙前十,贡献前五。职位10个。
六品:军功前二十,修路,修墙前十五,贡献前十,特殊贡献者。职位18个。
七品:军功前二十五,修路,修墙前二十,贡献前十五。职位18个。
八品:军功前三十,修路,修墙前二十五,贡献前二十。特殊贡献者。职位18个。
九品:军功前三十五,修路,修墙前三十,贡献前三十。职位21个
初品:军功前四十,修路,修墙前三十五,发展前十,特殊贡献者。职位17个
社会经济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
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君主秦非子周孝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建立。
秦 侯前857年-前848年,在位10年(秦国第2位国君,其名字已经失传。)
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在位3年(史书上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很少)
秦仲 前844年-前822年,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长子名世父,自请击戎,让其弟,故襄公为太子)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庄公次子)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文公孙,其父本为文公太子,早逝,故继位为君)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秦宁公幼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出子长兄。开人殉先河)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武公之弟)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德公之子)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宣公之弟)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成公之弟。穆公以上诸公皆失其名,穆公名任好)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穆公之子,晋文公的外甥。)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康公之子。名貑。从此十代至灵公,又并失名。)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共公之子)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桓公之子)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景公之子)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夷公之子)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悼公之子)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悼公之子)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之子)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躁公弟,秦厉共公之子)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怀公之孙,昭子之子)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秦灵公的叔父,昭子之弟)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秦怀公之子)
秦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国历史上第二位出子。生于秦惠公十二年,秦惠公十三立)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出子二年,大臣杀出子及其母亲,迎立灵公之子献公)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献公之子。立时21岁,任内任用卫人公孙鞅实行变法,秦国走上富强。公孙鞅,常称卫鞅。变法20年后功成,被封商君,史称商鞅变法。)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即位后即杀掉商鞅。任内重用张仪,使秦国进一步强大)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惠文王之子)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 前246年-前210年,在位37年(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在位3年
秦王子婴 前206年,在位47天官
军事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 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经济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
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 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 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文化书同文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车同轨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10:4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29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秦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秦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