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鬼针草别名: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为菊科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L.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生于海拔50-310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
中文名三叶鬼针草
别名鬼针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菊科
族向日葵族
属鬼针草属
种鬼针草
分布区域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基本资料三叶鬼针草拼音名:SānYèGuǐZhēnCǎo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化学成份:含蒽醌甙。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泻。用于肠炎腹泻、阑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虫咬伤。[1]
备注:同属植物鬼针草B.bipinnataL的全草亦药用。
摘录:《*辞典》
植物形态三叶鬼针草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中下部叶对生,叶片3~7深化裂至羽状复叶,很少下部为单叶,小叶片质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或分裂,下部叶有长叶柄,向上逐渐变短;上部叶互生,3裂或不裂,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开花时直径约为8mm,有长梗;总苞片7~8,匙形,边缘有细软毛;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朵或有时无,部分不育;管状花黄褐色,长约4.5mm,5裂。瘦果线形,成熟后黑褐色,长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状,3~4枚,长1.5~2.5mm。花果期9~11月。[2]
化学成份全草含金丝桃甙(hyperoside),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lucopyranoside),奥卡宁(okanin),海生菊甙(maritimetin),水杨酸(salicyl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没食子酸(gallicacid)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又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ⅩⅠⅤ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另报道全草含总黄酮4.035%,其中叶含6.26%,种子0.84%,茎0.74%,根0.67%;全草还含天冬氨酸(aspat-ticacid)1.86%,苏氨酸(threonine)0.82%,丝氨酸(tine)0.72%,谷氨酸(glucamicacid)2.20%,甘氨酸(glucine)0.96%,丙氨酸(alanine)1.02%,缬按酸(valine)1.10%,蛋氨酸(methio-nine)0.28%,酪氨酸(lysine)0.64%,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0.97%,赖氨酸(lysine)0.95%,粗氨酸(arginine)0.99%,脯氨酸(proline)1.43%等多种氨基酸以及香豆粗,生物碱,蒽醌甙,糖,胡萝卜素,多元酚类和维生素等。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polyacetylene)Ⅰ、Ⅱ、Ⅲ、Ⅳ,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27.3%。
药理作用将等量三叶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g(生药)/kg/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量口服,同样有效,说明三叶鬼针草可代替豨莶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三叶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三叶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9:4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2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叶鬼针草(菊科鬼针草属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叶鬼针草(菊科鬼针草属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