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或译《可兰经》,阿拉伯语:أَلْقُرآن,意思是“诵读”,英语:Quran;Koran),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共有30卷114章6236节,古兰经每一章以一个阿拉伯语词作为名称。穆斯林认为这是真主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陆续启示的真实语言。
穆罕默德在世时,经文由弟子们背诵,并书写纪录在树叶、石片和兽皮上,并由弟子们保存。后来,第一任哈里发阿布·拜克勒下令搜集;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统一为《古兰经》定本,消除了各地穆斯林的不同版本他并将这个定本发往各地,并且毁掉了其他版本的古兰经。
2015年7月22日,英国伯明翰大学表示,该校图书馆发现了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残页,手稿的年代不会晚于穆罕默德去世20年之后。这些残页至少已有1370年历史,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手稿。
书名《古兰经》
英文名Quran;Koran
又名《可兰经》
类别宗教经典
所属宗教伊斯兰教
原版语言古阿拉伯语
基本介绍焦点论争《古兰经》的内容中约有1/5记述伊斯兰教同当时阿拉伯半岛上多神教徒及“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论争。[1]论争的焦点是:关于安拉的独一性、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古兰经》是否为安拉的“启示”等问题。《古兰经》提出:“俩一俩嗨印兰拉胡"就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要求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尊独一的安拉。而麦加的多神
古兰经
教徒则说,他们崇拜众神或者是为了通过众神而接近安拉,或者是遵守祖辈的宗教,故将《古兰经》提出的“只拜唯一神安拉”视为“怪事”;他们认为放弃多神崇拜是背离自己祖先的异端行为。《古兰经》一再宣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而且强调是继承已往一神教传统的最后使者。但多神教徒和“有经人”拒不承认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前者说他是一个世俗凡人,神不可能选凡人作为使者;天主教认为古兰经破坏了教会的统一。
《古兰经》说,安拉曾为已往的一些先知降示过经典,如《讨拉特》、《引支勒》等,阿拉伯人是一个没有经典的“文盲民众”,故为“引导”和“劝化”他们而以阿拉伯语降示了古兰;并说古兰有证实已往诸经的作用,要求人们信仰它,并遵从其中的劝告。然而,多神教徒和“有经人”则说,古兰经文是诗人或智者的言辞,是“古人的神话”,既不相信它是安拉的启示,也不相信穆罕默德这个凡人能得到安拉的启示等。
围绕上述有关宗教信仰问题,穆罕默德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论争。他用所宣布的启示驳斥反对者的论点,同时还申述并确立了伊斯兰教关于信仰安拉、经典和使者的基本思想。
宗教义务《古兰经》在维护信仰独一安拉的基础上,为穆斯林规定了五项基本宗教义务:
1.属于个人对安拉的敬拜仪式,如净仪、礼拜、斋戒和朝觐。
2.为缓和社会贫富对立和维护穆斯林集体利益,对财产占有者规定有一定的疏捐制度,如天课。
3.为保卫伊斯兰社会的安稳及其发展而对穆斯林集体规定的疏捐献身的兵役制度。
但是,这些义务在《古兰经》中只提出一些原则,未作出具体规定,其细则是由后来的圣训和教法加以补充而系统化的。如礼拜仪式,早期的启示只提到向安拉鞠躬、叩头,早晚的赞颂、祈祷和夜晚站立等,后来在传教过程中一些阿訇按照自己的想法逐渐把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形成名为“索拉特”的正式仪式;而礼节上的清洁条件以及面向麦加禁寺等要求,也是在先知迁到麦地那以后才规定的。
至于斋戒和朝觐,是在古代阿拉伯多神宗教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宗教功修。《古兰经》肯定了这种传统,排除了其中与多神崇拜有关的内容,将其定为敬拜安拉和效法先圣的仪式。在早期启示中,天课只作为一种个人善行而受到鼓励,后来由于穆斯林社会和武装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财力解决作战费用和迁士(622年及其以后从麦加迁往麦地那的穆斯林)的生活补给等问题,天课遂被定为穆斯林的必尽义务。
《古兰经》要求信士“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兵役制度,开始时只是穆斯林为反对暴力迫害而采取的一种自卫手段。穆罕默德迁出麦加不久,即宣布对进犯的敌人允许进行战斗的启示,接着建立武装,又宣布了“为安拉之道而牺牲的人,虽死犹生”、“并将获得巨大的报酬”等启示,鼓励参加战斗。但同时又宣布“宗教无强迫”,只要对方“停止战争”,“倾向和平”,穆斯林也要停止战争,倾向和平,而且“不要侵犯任何人”。
后来随着斗争的发展,这种自卫手段逐渐转变为主动讨伐的军事行动,以实现“一切宗教全归安拉”的目的。另外,还就处理战利品和战俘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
教法律例《古兰经》肯定了一些古代阿拉伯社会的习惯法和仲裁惯例,提出了如下几种法规:
1.无息借贷法。《古兰经》在禁止高利贷后,为了确保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借债时要由债务人请人立据,如找不到代书人,可以用实物作抵押。
2.遗嘱继承法。规定死者的父母及亲属(包括子女、弟兄和姐妹)和具有结盟关系的人均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利,但女子原则上只能获得男子应得分额的一半。如遗孤多,按规定递次增减遗产的分配,必须在执行死者的遗嘱偿还债务之后进行。
3.婚姻法。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半岛虽已实行一夫一妻,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婚姻制度以及战争造成男子的相对减少和可买奴为妾等原因,一般生活较富裕的人以及部落和家族头人,大多过着多妻的生活,甚至多妻是无限的,妻子随时可遭到丈夫的虐待或遗弃。
《古兰经》虽提出“男子比妇女高一级”,在作证和继承财产时,两个妇女只等于一个男子,但它又认为“男女互为对方的衣服”,在安拉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因而在婚姻问题上鼓励一夫一妻并有条件、有限制地允许多妻或纳婢作妾。
另外,为了消除旧婚姻残余习俗的影响和确保以男系血统为准的夫权制,禁止同母辈、同辈、卑辈中有血统关系或有乳缘关系的妇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同时规定穆斯林不能同多神教徒婚配,以维护伊斯兰教的权益和促使多神教徒改信伊斯兰教。
4.刑律。为了维护、稳定已确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古兰经》规定杀人者要抵命;对叛教后又反抗安拉和使者以及进行破坏者,将如同对强盗一样,处以极刑或断其手足,或驱逐出境;对犯淫乱的男女和诬蔑贞节妇女者,处以鞭刑,对男女窃犯要断其手,以儆效尤;对犯罪后悔罪自新者,可以免刑(见伊斯兰教法)。
此外,在生活习惯等方面,还针对古代阿拉伯人对食物的过多禁戒,规定只有自死物、流出的血液、猪肉以及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不能食用;针对阿拉伯人嗜酒以及因酒醉影响宗教活动而对饮酒加以禁止,同时对迷信和引起不和的求签、占卜和赌博等亦予以禁止。从很多方面,号称是天启经文原版的古兰经,实际上加入了很多阿拉伯人的习俗。
人物故事关于对古代先知,即安拉使者或与之有关人物的叙述,其中包括阿丹及其妻子哈娃、易德立斯、努哈、呼德、萨立哈、易卜拉欣及其二子伊斯玛仪、伊斯哈格、达乌德及其子苏莱曼、叶尔古拜及其子优素福、舒阿卜、穆萨及其兄哈伦、鲁特、艾优卜、优努斯、易勒雅斯、宰凯里雅、叶哈雅、尔萨及其母麦尔彦、艾勒·叶赛、左勒基福勒、左农、鲁格曼、赫迪尔和“双角人”等。
这些人物除呼德、萨立哈和舒阿卜外,其余人的故事情节均可在《圣经》中看到类似的记述。《古兰经》中除了有一章对优素福的故事讲得比较完整并具有故事性外,其余人物的事迹有的断断续续散见于数章之中,有的只提及人物的某事或某言,有的甚至只提及其名而未讲述其任何事迹。
这些人物中除了阿丹妻子哈娃和尔萨之母麦尔彦和“双角人”外,均被《古兰经》称为先知或“使者”,连同穆罕默德共为25人。《古兰经》在将这些人物作为人类的典范加以推崇的同时,还提及一些凭借权势阻挠先知们传教或加害于他们的反面人物和氏族,如法老、戈伦、礼鲁特以及滥斯人、阿德人和赛莫德人的故事。
另外,还提到为逃避多神教迫害,躲进山洞沉睡三百年后重临人间的“山洞人”(亦称“七眠子”)的故事。《古兰经》将这些不同时期的传说中人物用一条反对多神、信仰一神的线索加以串连,构成一个一神教的道统。
礼拜程序《古兰经》首章《法提哈》,穆斯林做事之前都说"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所以每章都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头。
礼拜之前要喊邦克,外班可是提醒人要礼拜了,内班噶买可是喊完了开始礼拜,外班可词均为一句两遍。
外班可词
真主至大!真主至大!真主至大!真主至大!(以下均为慢读)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你们快来礼拜!你们快来礼拜!你们快来取得成功!你们快来取得成功!(晨拜加一句礼拜比睡觉更好,礼拜比睡觉更好)真主至大!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内班可词
真主至大真主至大,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你们快来礼拜!你们快来取得成功,礼拜成立了,礼拜成立了,真主至大,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念完之后,阿訇说马上要礼拜了!马上要礼拜了!礼拜开始。
经文诠释启示和记录《古兰经》是在二十三年(公元六一零——六三二年)的期间依照临时发生的事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陆陆续续地零星启示的。最初启示的是:“你当奉你的能创造的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以人所未知。”(96:l-5)最后启示的是:“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
全部《古兰经》共计一百一十四章,穆圣在麦加传道的期间启示了八十六章,他迁移到麦地那后启示了二十八章《黄牛章》是最初启示的),大部分是比较长的。当时为了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问题,而启示一节或数节,有时降示整整的一章,例如第一章和第一一二章,便是一次启示的。
穆圣每奉到启示,立刻就传授面前的门弟子;会写字的,立刻就把它记录起来;不会写字的,立刻就把它紧记在心上,当面就背诵给他听,看背记得正确不正确。他们再把它传授给不在场的教友。当日,他们以学习《古兰经》为最重要的功课,故圣门弟子多有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穆圣有几位书记,专负记录《古兰经》的责任,如宰德(ZaidibnThabit)、阿里(‘AliibnAbiTalib)、伊本·默斯欧德(AbdullahibnMas‘ud)、武百耶(‘UbayyibnKa‘b)、欧斯曼(‘Uthmanibn‘Affan)、艾奈斯(‘AnasibnMalik)等是比较著名的。
穆圣把新的启示口授他们,他们就把它记录在一块皮子上,或一片石板上,或海枣树枝上,或驼羊等的肩胛骨上。‘他们记录《古兰经》的时候,犹如背诵的时候一样,穆圣指示他们这几节应该记录在某章的某节之后。穆圣在拜内或拜外,常常当众朗诵《古兰经》一章或数章,门弟子也听熟了。
因此,《古兰经》每章中各节的次第,是穆圣在世时早已编定了的。至于各章的次第,那是圣门弟子编定的,大概是把比较长的放在前面,把比较短的放在后面,但也不一定是那样的。因此,阿里所编排的《古兰经》,各章的次第,是依年代的先后;又伊本·默斯欧德和武百耶所编的,各有其特殊的次第。
整理和保管穆圣在世的时候,《古兰经》并未编纂成册。因为当时一方面穆圣健在,另一方面有好多圣门弟子都是哈菲祖(能全部背颂《古兰经》的人)。所以当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按着《古兰经》的明文规定来处理和解决。这时编辑和整理(古兰经》的任务还不十分迫切。穆圣去世后,《古兰经》还没有定本。
艾卜.白克尔(AbuBakr)继位的第二年,叶麻默(al-Yamama)战役,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的圣门弟子,有好几位牺牲了。欧默尔(Umaribnal-Khattab)向艾卜伯.克尔建议整理《古兰经》,以免散佚。艾卜·伯克尔说:“使者没有做过的事,我们怎么能做呢?”但欧默尔终于说服了他。
他就使人去把宰德找来,对他说:“你是一个有才智的青年,我们对于你是毫不怀疑的;你还替使者记录过启示。请你把《古兰经》搜集起来吧。”嗣后,艾卜伯克尔又聘请了武百耶、阿里、欧斯.曼三人来协助宰德。他们四位都是替穆圣记录启示的,又都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他们组织了一个《古兰经》整理委员会(在那个时候,当然没有此类名称),经常开会整理他们以前所记录的启示,以背记的资料和记录的资料,互相校对。
他们校到第九章(《以讨白章》)第一二八节和一二九节的时候,只有背记的资料,却没有记录的资料,后来,费了很大的工夫,在艾卜·胡宰默(AbuKhzaimaibn‘Aus)的家里找到了记录的资料,他们才放着笔。第三三章(《艾哈萨卜章》)第二三节的记录资料,也是费了许多工夫,才由胡宰默(KhuzaimaibnThabit)的家里找出来的。他们把全部《古兰经》整理起来,交给艾卜·伯克尔保管。他去世后,归欧默尔保管
欧默尔去世后,归他的女儿圣妻哈福赛(Hafsabint‘Umar)保管。
流传和翻译手抄阶段
《古兰经》成书后,主要靠穆斯林的手抄和口传以及推广原文的朗读与背诵,借以流传。在伊斯兰教史上,教读、背记和缮写《古兰经》被认为是宗教善行。各类伊斯兰教育都以学习《古兰经》为教学的中心内容,鼓励信徒自幼背诵经文,能背全经者称为“哈斐孜”而受到嘉许。
在使用纸张之前,《古兰经》是写在羊皮、纸草和牛或骆驼的肩胛骨以及木板之上,供人习读。造纸术传入哈里发国家后,便利了《古兰经》的传抄和流传。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各民族中,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古兰经》缮写家,并以带有其民族特点的单色或彩色图案装饰自己写就的经文写本。
当权者和富人也以支持抄写《古兰经》为功德,故从9世纪起就已出现了用金泥书写的《古兰经》。千百年来,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都有许多书法优美、装饰精致的《古兰经》写本,有的流传至今,收藏在各主要伊斯兰教国家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内。西方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均藏有中世纪穆斯林的珍贵写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等处,藏有中国穆斯林缮写者于元、明、清时期的写本。
印刷流通
印剧术兴起后,《古兰经》仍靠手抄或由专人缮写,用石印或铜版印刷;因怕发生错误,不用活字排印。据说《古兰经》第一个印刷本是15世纪末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版的,但未广泛流传。17世纪末,东方学者亨克利曼曾在德国汉堡印行了《古兰经》。至于穆斯林印刷的《古兰经》,当以1787年由毛拉奥斯曼在俄国圣彼得堡出版的为最早。直到19世纪,土耳其、波斯、印度等国才先后开始印刷《古兰经》。
1862年,中国云南省的穆斯林也刊行了木刻版的《古兰经》。1923年,埃及官方又出版了由爱资哈尔大学长老委员会审定的《古兰经》。至此,各伊斯兰教国家都以不同的开本和装帧大量印行。
初期翻译
历来穆斯林只重视传抄经文的阿拉伯原文和对原文的讲解,而不主张将它译为非阿拉伯语文。他们认为:①《古兰经》是以阿拉伯文降示的,译成非阿拉伯语文就不成其为“古兰”了;②经义深奥,译文不能完全表达原意;③译文难以表现经文在韵脚、节奏、修辞和动听感人等方面的特点。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绝大多数宗教学者,尤其是出生于阿拉伯民族的学者都持此主张。但是也有人认为,既然伊斯兰教的使命是针对全世界的,就需要将《古兰经》译成各种文字,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主张的最早代表人是伊玛目艾卜·哈尼法·努尔曼。波斯人是继阿拉伯人之后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而穆斯林翻译《古兰经》可能也以波斯文为最早。
他们的译文是逐行抄写或印刷在原文下面的,这不单是为了与原文对照,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示译文不等于原文,只供学习参考。
非穆斯林译本
非穆斯林对《古兰经》没有穆斯林的那种神圣感,他们基本上是作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文献而进行翻译的。据记载,12世纪一个名叫伊本·萨利比的基督教主教曾将《古兰经》部分卷章译成古叙利亚文,这可能是保存下来的非穆斯林最早的《古兰经》译本。《古兰经》被译为西欧多种文字,首先是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势力为配合十字军东征,企图批驳《古兰经》、反对伊斯兰教而开始的。
12世纪中叶,在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院长的主持下,《古兰经》首次被译为拉丁文。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向欧洲的扩张,引起了欧洲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重视,从16世纪以来,西欧各国陆续翻译出版了拉丁、法、英、日耳曼、意大利、俄罗斯等文字的《古兰经》译本。
1689年在帕多瓦出版的拉丁文译本《驳斥古兰经》,译者天主教神父马拉齐根据原文译出并参考阿拉伯文的有关经注加了注释,成为后来欧洲各种文字译本的基础。最早的法文译本是杜立叶根据阿拉伯原文翻译的,题名为《穆罕默德的古兰》,1647年在巴黎出版。第一个英文译本是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罗斯根据杜立叶的法文译本转译的,沿用了法文译本的题名,1649年出版于伦敦。
1734年出版的乔治·赛尔的意译本,在西方殖民主义大举入侵东方时代被称为标准的英文译本,并编入《占多斯丛书》。最早的德文译本是施维格翻译的,出版于1616年,而以1773年出版的布义森的译本流行较广。最早的意大利文译本是安得烈·阿尔法宾译的,1547年出版。最早的俄文译本是波斯尼科夫从西欧译本转译的,1776年出版于彼得堡。晚近以来,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东方学家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研究的加深,又出现了不少比较好的译本。
穆斯林译本
由于西方非穆斯林译本中存在的某些缺点与错误,促使穆斯林学者从事各种文字的翻译。但由于这些译本中也存在某些缺点及教派偏见,从而又引起《古兰经》是否可译为非阿拉伯语文的争论。结果,主译派取得了胜利,各国穆斯林学者纷纷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古兰经》,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宗教机构和国际伊斯兰教组织,也积极从事或赞助这一工作。目前,世界上约有60余种文字的《古兰经》译本。
中国译本
《古兰经》在中国,历来也是靠传抄和口头讲解来流传的。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些精通汉语的伊斯兰教学者,但尚未发现有人从事《古兰经》的翻译,只在他们的着作中看到少量引证经文的译句。到了19世纪中、下叶才出现了马致本翻译的《孩提解译》(即《古兰经》选译本)和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5卷。
辛亥革命后,才开始尝试通译《古兰经》。最早出版的汉语通译本,有1927年在北平出版的铁铮译《可兰经》;1931年出版于上海的姬觉弥等人译的《汉译古兰经》。但译者均不懂原文,是根据日文或英文转译的。通晓原文并较早致力于通译《古兰经》的学者为王静斋阿訇。他用文言、白话体分别作了三次尝试,先后于1932、1943和1946年印出了三个译本,而以1946年出版于上海的《古兰经译解》(丙种)较为完善,铅印发行,流传较广。
20世纪40年代在北平还出版了刘锦标的《可兰经汉译附传》和杨仲明的《古兰经大义》。1950年,北京大学出版了马坚教授翻译的《古兰经》(上册),附有译者对《古兰经》的简介和简注。1958年,台湾省出版了时子周根据英译本并参考王静斋汉译本译出的《国语译解古兰经》。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马坚教授的全部《古兰经》正文译本。
经文抄本中国
中国的手抄本古兰经属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馆内,该寺距青海循化县城6公里处,距西宁147公里,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相传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1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古兰经》,离开故乡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
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
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
历史上这本经典归世袭的“尕最”(也称总掌教,其职责是执掌宗教法规和监督宗教仪式的执行,是宗教法庭的总法官)保存。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尕最”制度被取消后,甘肃临夏马安良仗势夺走《古兰经》,震撼撒拉八工。相传,马安良返回临夏途中,突遇狂风不止,雷雨交加,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只得返回循化将《古兰经》还给撒拉人。后来又被马步芳夺走,将其置于“回族教育促进会”。
建国后,人民政府将《古兰经》归还循化,依旧保存“尕最”后代家。1954年,这部《古兰经》被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展览会,在伊斯兰世界产生很大反响,盛赞这是今世少有的珍本。展览会后,国家主办单位仍送归原主,现用裹缠丝绸料和精致的木箱即为当时因参展所置。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曾出现焚烧经典等行为。为使这部经典免遭厄运,当时在循化工作的撒拉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建议省委统战部以参加国庆十周年民族展览名义将其送往北京民族文化宫加以保护,后下落不明。1979年在西宁召开的《撒拉族简史》初稿讨论会上,《光明日报》记者陈宗立先生得此消息,于1980年2月28日《光明日报》第1054期《情况反映》栏上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人民要求归还<古兰经>》为题,呼吁有关部门协助查找。
同年5月,陈宗立先生到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地下藏书室找到了这部《古兰经》。1982年,循化县人民政府派专人赴北京接收,并存放街子清真大寺至今。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整个伊斯兰教具有重大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人民日报》曾于1982年1月3日刊文介绍:“这部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相传明洪武三年传入我国,这种年代久远版本珍贵的《古兰经》世界上仅存三部。”
英国
2015年7月22日,英国伯明翰大学表示,该校图书馆发现了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残页,这些残页至少已有1370年历史。
这几页羊皮手稿和一些中东书籍、文件放在一起,在伯明翰大学的图书馆里已经沉睡了近100年未被发现。一位名叫费德利的博士生翻阅这些手稿后,决定拿去用放射性碳元素测定法判定年代,而鉴定结果令人吃惊。
历史真迹千年前《古兰经》手抄本现身甘肃东乡。2010年12月上旬,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哈穆则岭拱北发现了一部极其珍贵的约千年以前的《古兰经》手抄本。
近日,由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邀请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该手抄本进行初步鉴定,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这部手抄本《古兰经》所采用的封面风格、彩绘艺术、书法字体及纸张均起始于公元8-9世纪,综合该手抄本的书法字体、纸张、彩绘、传承信息、成书及修补的时间差等,专家判断其抄写年代上限为公元9世纪,下限为公元11世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9:2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2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书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书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