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注解佛经书籍)

更新时间:2024-11-19 15:11:10 阅读: 评论:0

楞伽经(注解佛经书籍)

楞伽经 (注解佛经书籍) 次浏览 | 2022.10.01 12:26:3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楞伽经注解佛经书籍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

书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别名

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

类别

佛教经典

出版社

毗卢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数

1220

中文名

楞伽经

全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简介

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楞伽经主要内容

此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①阐述“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②说明真妄的因缘;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唐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邪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④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⑤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⑥广说六度,指出自性之妙行;⑦广决众疑;⑧指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之理。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以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不同内容的解释,可见其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影响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却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注疏主要的有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1卷,智俨《楞伽经注》(仅存卷二卷五残本);宋善月《楞伽经通义》6卷,正受《楞伽经集注》4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10卷,杨彦国《楞伽经纂》4卷;明德清《观楞伽经记》8卷及《楞伽补遗》1卷,智旭《楞伽经玄义》1卷及《楞伽经义疏》9卷,通润《楞伽经合辙》8卷,宗泐与如玘《楞伽经注解》8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8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8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1卷等。日本有光谦的《楞伽经讲翼》和养存的《楞伽经论疏折衰》等。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8:5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2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楞伽经(注解佛经书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楞伽经(注解佛经书籍).pdf

标签:楞伽   佛经   注解   书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