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亚(Eritrea)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海岸线长1200公里。
厄立特里亚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东部平原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马雷布河为最大河流。高原地区气候宜人。
厄特包括了非洲拥有的多种地貌和气候,有地球上最热和最低的地点(科波谷地)和东非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费尔非尔)。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落后,丰年粮食自给率仅60%~70%。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中文名厄立特里亚国
外文名The State of Eritrea
简称厄立特里亚
所属洲非洲
首都阿斯马拉
主要城市加什巴卡省、阿斯马拉
国歌《Ertra, Ertra, Ertra》
国家代码ERI
官方语言英语
货币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时区UTC 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人口数量670
人口密度35.12020
主要民族提格里尼亚族和提格雷族
主要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执政党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
现任领导人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
面积124320平方公里(包括达赫拉克群岛),海岸线长1200公里
人口450万(2004年估计)
国庆日4月27日
主要城市门德费拉、巴伦图
历史沿革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迁徙此地。公元3世纪起沿海地带兴起若干部落联盟,先后被阿克苏姆王国、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占领。公元2世纪以后,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现今埃塞俄比亚境内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亚形成国家后,其历代君王始终未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厄立特里亚沿海岛屿,于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后将这一地区交其下属埃及总督统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来此拓殖,在阿萨布港建特权区,并不断向厄内陆推进。1889年,意殖民者同绍阿国王签订《乌西阿利条约》,确认意占有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地。1890年,意将占领区合并为统一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拉丁语“红海”)。 1941年,意军战败 ,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
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
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
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
自然环境区域位置厄立特里亚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北濒临红海,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00公里,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连接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厄立特里亚位置图地形地貌厄立特里亚全境依据地形地貌可划分4个地理自然区:东部坡地、东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央高原占国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东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势从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东部坡地及沿海平原主次下降。境内最高峰为中部高原安姆巴-索依拉峰,海拔3013米,最低点为东部平原的科巴尔低地,低于海平面75米。塞迪特河为其境内唯一常流河,全长180公里,最大的季节河马雷布河满水期长达440公里。
气候特征厄立特里亚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
水系分布赛迪特河为厄立特里亚境内唯一常流河,全长180公里,最大的季节河马河马雷布河丰水期长达440公里,流域面积23455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厄立特里亚属阿拉伯-努比亚地盾,该地盾元古代绿岩带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厄特国土面积的60%被元古代绿岩带所覆盖,地址成矿条件优良。主要矿产有铜、铁、金、镍、锰,重晶石、长石、高岭土、钾碱、岩盐、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热资源丰富,红海沿岸和西部地区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截止2014年尚未探明储量。截止2014年有16家外资企业与厄政府进行矿业开发合作,首座金矿于2010年底投产,截止2014年已探明储量为2000万吨,其中含31.1吨金,311吨银,29.84万吨铜、37.3万吨锌。厄水资源缺乏,境内河川不多,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土地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5.8%。
行政区划厄全国分为省、县、乡、村四级。全国共有6个省,分别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尔卡省,南部省和中部省。[1]
首都
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50万,海拔2300~2400米;年平均气温16.9℃,降雨量525.5毫米。
主要城市
门德费拉、阿斯马拉、巴伦图、克伦市、马萨瓦市。
国家象征国名厄立特里亚国
国旗厄立特里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国徽厄立特里亚国徽厄立特里亚国徽正中是一头厄立特里亚独有的单峰骆驼,它昂首站立于广袤而丰饶的大地上,单峰骆驼宛如厄立特里亚的象征。两侧饰以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下端饰带上用提格雷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书写着国名“厄立特里亚国”。
国歌《厄立特里亚》
歌词大意: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她的敌人被打跨,她的解放证明牺牲有代价。坚定地朝她目标进发,不折不挠形象高大。厄立特里亚,为她骄傲的人民曾受践踏,证明真理总会把胜利夺下。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把握她应有的地位于天下。
人口民族人口厄立特里亚全国总人口609万(2012年估计值),人口增长率约2.0%。
民族厄立特里亚有9个民族:提格雷尼亚(约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尔(5%)、萨霍(5%)、希达赖伯(2.5%)、比伦(2.1%)、库纳马(2%)、纳拉(1.5%)和拉沙伊达(0.5%)。
政治政体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共和制。独立后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进行两次内阁改组。1997年厄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1998年2月19日,厄人阵党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讨论了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厄政治、经济形势报告和工作报告。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两国严重军事对峙。此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冲突问题。6月,国民议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厄埃冲突及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会议认为厄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埃塞侵犯厄主权、破坏国际公认的边界及其对厄领土的公然入侵。重申危机只能通过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要求勘定边界、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边界地区非军事化、无条件停止敌对行为、开始直接对话。谴责埃塞政府侵犯厄人人权。
1998年~2000年,厄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战争。2000年两国签署和平协议。2001年上半年,厄公布“选举法”和“政党组织法”草案,拟于当年底举行大选,逐步实行多党制。但随后党内发生严重政治分歧,选举无限期推迟。2002年,厄颁布《选举法》,明确提出“多党制不符合厄现状”。伊萨亚斯总统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地方党政军力量,严控境内外反对派,同时采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
宪法1993年5月19日,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发布政令,规定厄将在未来的4年内起草一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和政治多元化的宪法,并在4年过渡期后进行立宪政府选举。1994年4月,全国制宪委员会成立。1996年7月,新宪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制宪议会成立,1997年5月23日,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设总理,总统直接领导内阁;政教分开,宗教平等;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不明确国家官方语言。原拟于1998年底进行全国大选,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元首。但大选未按期举行。
议会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设150个议席,包括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成员75名、制宪议会成员60名及厄特旅外侨胞代表15名,其中22%为女议员。议长由全体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现由伊萨亚斯总统兼任。国民议会负责国家立法,批准预算和选举国家元首。1993年~2000年国民议会共召开13次大会,此后一直休会。1997年1月~3月,厄特进行第一次省级议会选举。2004年5月19日,举行第三次省级议会选举。全国登记选民93万人,投票率达92.1%,共选出346名地方议员,30%为女性。
政府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伊萨亚斯兼任政府首脑。 厄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此后,伊萨亚斯总统不定期对内阁进行改组,内阁成员共有19人:外交部长奥斯曼·萨利赫、国防部长塞巴特·埃弗雷姆、旅游部长阿丝卡露·门克里奥斯(女)、司法部长法齐娅·哈希姆(女)、地方政府事务部长沃尔德迈克尔·格布雷马里亚姆、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萨勒玛·哈桑(女)、财政部长贝尔哈内·阿布雷赫、能源与矿产部长艾哈迈德·哈吉·阿里、卫生部长阿明娜·努尔·侯赛因(女)、教育部长塞梅雷·鲁索姆、贸易与工业部长斯蒂法诺斯·哈布特、农业部长阿雷费恩·贝尔赫、海洋资源部长泰沃尔德·克莱蒂、水土环境部长特斯法伊·格布雷塞拉西、交通与通信部长沃尔德迈克尔·阿布拉哈、公共工程部长阿布拉哈·阿斯法哈、国家发展部长乔治斯·特克莱马里亚姆、新闻代部长阿里·阿卜杜、投资部长沃尔达伊·富图尔。
司法厄独立后沿用原埃塞俄比亚民法、刑法,略有修改。厄法院分乡、县、省、高等法院四级。高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设法官18名,均由总统任命,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门克里奥斯·贝拉基。省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经司法部长批准。厄特检察机构设于司法部,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现任总检察长阿莱姆塞吉德·海尔·塞拉西。
政党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简称人阵党)现为厄特唯一合法政党。有党员60万人,占全国人口约12%,主席伊萨亚斯。该党成立于1970年,原名“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1994年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为现名,并选举75人中央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关,截至2014年有54名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休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共16名委员,现为12人。
政要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兼任国民议会议长、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人阵党主席。1946年出生于厄特中部原哈马西恩省一小商贩家庭,信仰东正教。196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西(今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工程学系。三年后辍学参加厄解阵。因政见分歧于1969年脱离厄解阵,参与创建厄人阵。1977年当选厄人阵副总书记,1987年任总书记。1991年5月起任厄特临时政府总书记,1993年5月22日当选首任总统。精通提格雷尼亚语、阿姆哈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懂法语和意大利语。曾于1994年4月访华,1997年4月非正式访华。
经济概况厄立特里亚是一个农业国,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石油、铜、金、铁、食盐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炼油、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玻璃器皿制造、制鞋等。厄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海运业较为发达,红海边唯一的深水良港马萨瓦港,以及人工港阿萨布,吞吐量都很大。厄的沿海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长期受西方的殖民统治,加上内战、连续不断的干旱和蝗灾影响,厄独立时的国家经济濒临破产。
农业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可耕地面积55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农业受边界战争和干旱影响,耕种面积大幅缩减,粮食年产量约8.5万吨。2006年政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40%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2007年,雨水充足,农业增产,粮食自给率破记录逾70%。得益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厄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粮食年产量维持在35万吨至45万吨之间。2011年在非洲之角国家出现大范围旱情与饥荒之际,厄农业收成良好,市场上各类食品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供应充足。当年实耕地面积22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8%,谷物平均产量1000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约为42万吨。
厄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工作,开垦81万公顷耕地,在2000公顷土地上种植1100万棵树苗,建26个小水坝,发展甘薯、棉花等农作物种植。2012年2月,厄农业部举行评估会议,表示将在80公顷油料作物示范田的基础上,继续采用滴灌技术种植各类油料作物。
厄拥有7个渔业捕捞加工站,3300名渔民,鱼类供应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厄海洋资源部将在引进新捕鱼设备的同时,加大对渔民培训力度。据悉,红海有1000种鱼,其中200种鱼已进入市场。
工业英国、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的大量拆迁及长期战争破坏导致原有百余家工厂只剩下十几家,纺织与服装加工(9%)、制革、制鞋、食品加工(50%)、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加工、化工及塑料制品加工(8%)、建材等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厂。全国仅马萨瓦一家柴油发电厂,人均年用电量不及70度。除首都和马萨瓦外,其他城市每日仅供电6~7小时,农村普遍无电力供应。2007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2%。2008年,世界银行批准向厄提供1750万美元电力项目追加款,用于修复、扩增首都及农村地区供电系统等。
全国共有大中型企业255家,其中食品、饮料类企业89家,纺织、皮革、服装类企业34家,造纸、印刷出版类企业13家,化工、油漆、制药类企业24家,塑料、橡胶类企业12家,非金属类建材企业34家,金属加工类企业18家,家具类企业31家。
旅游业厄立特里亚的旅游业历史悠久,也是目前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行业。早在14世纪时就有欧洲旅行家在这一地区游览。阿克苏姆王国的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目前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但连年战乱,旅游业受到破坏,现在仍处于恢复阶段。1996年来厄立特里亚旅游的人数为41.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游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立特里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高达61.2%,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起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
公路
境内公路总长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马萨瓦至特瑟内、阿斯马拉至默克莱(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马拉至阿克苏姆三条柏油公路。从独立到1997年的6年时间内,厄立特里亚已投入4.4亿埃元用于公路建设,路况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车1391辆,出租车1197辆,卡车及油罐车6386辆,小轿车14054辆。货运业是私营企业。1994年的货运物资量由上年的283982吨增至489321吨;汽油等燃料的运输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长79%。
铁路
原来只有306公里的窄轨铁路,由阿斯马拉起,东通马萨瓦,西至阿戈达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而被废弃停用。1994年在马萨瓦修复5公里铁路,开始运行。
航空
阿斯马拉机场是厄惟一的国际机场,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于1991年8月恢复使用。亚的斯亚贝巴至阿斯马拉每天有两个航班往返。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亚的斯亚贝巴至伦敦、法兰克福、罗马和吉达往返班机均在阿斯马拉停靠。此外,也门、苏丹、德国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飞阿斯马拉。
港口
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个重要港口。马萨瓦港为红海天然良港,拥有6个泊位,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1996年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集装箱3.3万个,比1995年增加22%。阿萨布港为人工港,战争时期一度关闭,1991年7月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加以启用。1994年进港船只411艘,比上年增加29.2%。来港货运量达723?563吨,比上年增长12%,运送旅客1167人次,比上年增长163.8%。自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以后,厄立特里亚港口货物吞吐量及收入减少。
财政金融厄立特里亚日常开支严重依赖外援和外汇。据厄立特里亚财政部数字,1997年财政收入为20.44亿纳克法,财政支出25.32亿纳克法,赤字4.88亿纳克法。金融机构有厄立特里亚银行(正式成立于1993年)、商业银行(成立于1991年)、住宅和商业银行、开发和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于1996年)四家银行。国家保险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7年保险费收入为6?800万纳克法,净利2?100万纳克法。
对外贸易主要出口饮料、畜皮、纺织品、皮革制品、鞋、石油等产品。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运输设备、汽车、机械、零配件及各种工业制成品,如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产品等。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厄立特里亚1997年的出口总额仅为2.01亿美元,而进口达5.83亿美元,赤字高达3.82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埃塞俄比亚、意大利、苏丹、沙特、吉布提、阿联酋、中国、丹麦、德国等。
外国援助主要援助国是德国、美国、意大利及一些北欧国家。另外国际组织、中东地区国家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向厄提供援助。1996年,获官方发展援助1.57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1.246亿美元,多边援助0.295亿美元,阿拉伯国家提供290万美元。1992年度欧共体向厄提供7?000万美元的发展援助。另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85~1997年厄立特里亚共接受各种外援1.789亿美元。
人民生活
厄立特里亚人均收入低下,大多数人月工资在50~2000纳克法之间。至1997年政府已投入12亿埃元用于住房建设,但住房仍十分紧张。水、电、卫生、通讯等设施落后。至1997年10月止,全国共有10家医院,医疗中心61个,医务站164个。医生353人,护士948人。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97年的出生率为38.7‰,死亡率为14.2‰,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1‰。预期寿命为51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2胎。
军事国防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厄立特里亚人阵领导下的武装部队,1976年正式建立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开始设立军衔,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部队建制为军、师、团、营、连、排、班。截止2014年共有4个军。分驻全国4个军区。
军力1993年实有兵力9.5万人,独立后分阶段裁减50%~60%。1994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务计划,18~40岁的公民均须参加18个月以上军训或后备役服务。1997年整编保留4万正规军。1998年~2000年厄埃边界战争期间,政府大量扩军,曾达30万人。停火后,政府宣布复员20万。
陆军装甲部队有约150辆T-55坦克、10余辆BTR-60装甲车和数目不清的BMP-1战车,陆军炮兵部队有大约八十辆各式火箭炮、自行火炮,防空部队装备了二十余辆自行防空炮和大约五十余套“9K38 Igla”防空系统。厄陆军士兵主要装备的是以AKM为主的苏式步枪。空军有16架苏27战机、18架米格29战机、6架米格21战机、10余架运输机、12架MB339攻击教练机和30余架直升机,海军有5艘护卫舰及近20艘巡逻艇。
厄立特里亚年度国防开支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0%。厄军士兵占全国劳动力11%强,广泛参与农业生产、修路筑桥等经济建设活动。
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厄立特里亚人阵领导下的武装部队,1976年正式建立。1993年实有兵力9.5万人,独立后分阶段裁减50%~60%,至1996年建成一支兵力为4万人的正规军,正式名称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开始设立军衔,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部队建制为军、师、团、营、连、排、班。现有4个军。分驻全国4个军区。在阿斯马拉近郊驻有7000人的保安部队,其中有炮兵、装甲兵和伞兵。空军现有一个学员大队,有学员50人,教官2人,地勤人员60人。拥有MU-21飞机8架、MU-23飞机2架,另有3架中国Y-12II型客机,1架总统座机。海军约有兵力300人,2艘巡逻艇,主要布防在阿萨布、马萨瓦两港。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冲突爆发后,军队人数和装备发生较大变化。
文化语言厄立特里亚没有法定的官方语言,各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全国主要用提格雷尼亚语,通用英语、阿拉伯语。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提格雷尼亚语和提格雷语。
宗教厄立特里亚国民信仰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约各占一半,少数人信奉天主教或传统拜物教。
习俗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地区贸易中心,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流频繁。厄特社会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彼此相处融洽。由于受西方势力影响较早,厄特城市生活较西方化。尽管厄特经济落后,但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厄特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开朗大方,对人恭敬而不失自尊,外籍人士尽可入乡随俗。
问候: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其它还有拥抱、吻颊等。
会见:会见开始时,厄特人一般会请客人喝红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拒绝,要求自己加糖或不加糖,会谈完毕前宜喝完。
就餐:厄特饭店、餐馆主要供应意大利餐和当地餐。当地餐以牛羊肉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种以小牛肉块、西红柿浆、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浆汤)伴以“INJERA”(一种当地谷物的酸饼)。
着装:正式场合厄特人着西装,打领带或领结。非正式场合比较随便,得体即可。总的说来,厄特人衣着比较保守,外国人在厄特应避免过于袒露的服饰。
时间观念:厄特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厄特商人,较随意,但厄各政府机构人员比较守时。
禁忌:厄特民风纯朴,社会风气很好,外籍人士不可过于随便,不拘小节,应以礼待人,讲求文明、高雅。
节日独立日:5月24日
烈士节:6月20日
武装斗争纪念日:1961年9月1日
厄特圣诞节:1月19日
交通公路截止2014年境内公路总长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马萨瓦至特瑟内、阿斯马拉至默克莱(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马拉至阿克苏姆三条柏油公路。从独立到1997年的6年时间内,厄立特里亚已投入4.4亿埃元用于公路建设,路况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车1391辆,出租车1197辆,卡车及油罐车6386辆,小轿车14054辆。货运业是私营企业。1994年的货运物资量由上年的283982吨增至489321吨;汽油等燃料的运输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长79%。1991年~2008年,厄政府共投资8亿美元新建各类公路逾1.5万公里。
铁路厄立特里亚全国铁路原来只有306公里的窄轨铁路,由阿斯马拉起,东通马萨瓦,西至阿戈达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而被废弃停用。1994年在马萨瓦修复5公里铁路,开始运行。1995年开始修复,2003年马萨瓦至阿斯马拉段通车,仅限旅游观光。在马萨瓦地区铁路共有2400米长,另610米长的在阿基恩和梅-阿塔间的铁路被更换了铁轨,修复了1000米长的排水设施和250米长的挡土墙。
空运1994年厄特称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2003年4月厄特成立了自己国家的航空公司,并开始运营。
阿斯马拉机场是厄唯一的国际机场,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于1991年8月恢复使用。亚的斯亚贝巴至阿斯马拉每天有两个航班往返。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亚的斯亚贝巴至伦敦、法兰克福、罗马和吉达往返班机均在阿斯马拉停靠。此外,也门、苏丹、德国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飞阿斯马拉。1994年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当时完全依赖外航公司。阿萨布机场只能起降螺旋桨飞机。另有达赫拉克、马萨瓦和纳克法三个小型机场。德国汉莎和沙特、埃及、也门等国航空公司以及私营纳赛尔航空公司(Nasair)有定期航班抵离阿斯马拉。2001年,厄政府成立厄立特里亚航空公司,2003年首航,开通飞往西欧、东非和中东航班。2008年,厄与沙特阿拉伯两国民航部门就加强航空服务合作签署议定书。
水运厄立特里亚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个重要港口。马萨瓦港为红海天然良港,拥有6个泊位,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并有修船厂;1996年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集装箱3.3万个,比1995年增加22%。阿萨布港为人工港,战争时期一度关闭,1991年7月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加以启用,阿萨布港有9个泊位,可停靠3.6万吨级货轮。1994年进港船只411艘,比上年增加29.2%。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以后,厄立特里亚港口货物吞吐量及收入减少。厄埃边界战争后,阿萨布沦为“死港”,每年损失4000万美元收入。马萨瓦货运量见增。厄政府投资6.6亿纳克法扩建马萨瓦港口,2002年竣工。厄航运公司拥有4条货轮,航行苏丹、埃及、吉达、也门、卡塔尔、坦桑尼亚等港口。2007年运输2.2万吨固态和1.3万吨液态商品,1.1万台设备和265台车辆,年收入6000万纳克法(400万美元)。马萨瓦港日吞吐能力达850~1500吨,可同时存储1000个集装箱。
社会教育学制为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其中前8年是免费义务教育。阿斯马拉大学曾是唯一的高等学府,2006年厄政府进行高教改革,将阿斯马拉大学拆分为7所学院,阿斯马拉大学仅保留研究生院,并与南非、美国一些大学合作办班。7所学院分别为厄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奥罗特医学院及哈默马罗农学院,分布于厄6个省。全国中小学校千余所。2007年,厄小学在校生33.2万,初中生13.1万,高中生7.6万,大专以上学生1.1万。2000年~2006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男生51%,女生43%;中学净入学率男生30%,女生20%。
医疗厄立特里亚卫生机构分为三级,卫生中心和卫生站为初级水平,省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二级水平,位于首都的国家级医院为三级水平。截止2014年,全国有28家医院,56个卫生中心和252各卫生站。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厄立特里亚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2.7%,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5美元。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7张。
通讯截止2011年底,厄特有固定电话用户5.7万户,拥有了为1.3%;截止2010年,厄特手机用户数量增长迅速,达到24万户,拥有率为5.5%。
互联网
厄特是非洲最后一个有互联网接入的国家(2000年),带宽严重不足(国家带宽36兆,从英国和以色列公司购买),首都网吧较多。国家禁止民间使用互联网卫星接收器(国家特许除外),私营互联网公司必须从过硬的厄特电信公司接入网络,为客户提供有线和无线上网服务。
媒体1996年6月厄特颁布新闻法,规定言论自由,但须合法且合乎国家发展目标与实现;出版自由,但投资须来自国内;媒体由政府控制。
通讯社
厄特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隶属新闻部,成立于1991年9月,设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出稿三个编辑部,在全国各省级设记者站。
报刊
2001年,厄特有9家私营报纸和5种私营杂志。
电台和电视台
新闻部主办的”群众之声“电台是全国性广播电台,1979年1月开始播音。厄特的广告不多,一般登载在报纸上,2014年起,厄特新闻部已批准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开始播放商业广告。
民生厄立特里亚人均收入低下,大多数人月工资在50~2000纳克法之间。至1997年政府已投入12亿埃元用于住房建设,但住房仍十分紧张。水、电、卫生、通讯等设施落后。
外交外交政策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组织或区域性国家联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联合国,6月加入非统组织,9月成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1995年厄加入世界银行,1996年6月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优惠贸易区银行。
对外关系同中国的关系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1993年5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出席厄独立庆典,与厄签署两国建交公报、《中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伊萨亚斯总统于1994年和2005年正式访华,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与胡锦涛主席会谈。2008年1月,厄财政部长伯哈尼等访华。2009年5月,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访厄。
2009年双边贸易额0.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0.39亿美元,进口0.01亿美元。中国主要向厄出口机械和电子设备、日用品及食品等,进口皮革、海产品等。
同美国的关系
厄独立后同美关系一度密切,伊萨亚斯总统先后六次正式访美。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八次派总统特使赴厄埃穿梭调解。1999年8月,美与卢旺达、阿尔及利亚、联合国等共同推动落实非统解决厄埃冲突框架协议。2002年1月,美接纳厄为《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AGOA)受益国。“9·11”事件后,厄美加强情报交流等军事合作,双方军事团组往来频繁。
2002年初,双方因美欲在厄设军事基地产生严重分歧。
2003年底,美以厄民主和人权状况未达标为由,中止厄AGOA受益国地位。2005年8月,厄政府驱逐美国际开发署(USAID)代表,并于10月要求联合国埃厄特派团内美欧籍人员离厄。
2006年,美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弗雷泽指示美常驻联合国代表要求安理会“重新审议”2002年埃厄边界委员会裁决,随后提出解决厄埃边界问题“新倡议”,并希携美方制作“新地图”访厄,遭厄方拒绝。2007年8月,美要求厄关闭其驻美奥克兰领馆,并停止美驻厄使馆签证业务。此后,美以厄支持索马里恐怖分子为由,几次威胁将厄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并启动有关制裁法律程序。美前驻厄大使公开号召厄民众推翻现政权,弗雷泽助卿两度公开要厄“更换政权”。
2008年1月,美民主党众议员、众院外交委员会非洲分委会主席唐纳德·佩尼访厄,表示支持厄方希“落实边委会裁决”的要求。
2008年10月,美将厄列入禁止军售国家名单。11月,厄总统伊萨亚斯电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希美对非洲之角政策在奥巴马上台后能有所改变,以实现本地区的和平与公正。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厄独立后,一度与埃保持着特殊友好关系。1993年两国签订《友好合作协定》。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停止使用埃货币,两国贸易改用美元结算,双方产生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2]
1998年5月,厄、埃在有争议的巴德梅地区爆发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引发两年边界战争,埃塞俄比亚遣返7.5万厄特侨民,厄特也遣返数千埃塞俄比亚侨民,双方关系急剧恶化。2000年签署和平协议(停止敌对协议)。后因埃对边委会裁定先接受后拒绝,和平进程陷入僵局。2003年初,埃塞俄比亚关闭驻厄特使馆。年底,厄特召回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两国断交。
2008年7月底,特派团任期终止。11月30日,边委会根据航拍和坐标完成“虚拟标界”,并宣布中止工作。埃塞俄比亚不断向其实际控制的800平方公里厄立特里亚领土移民,厄特则认为边界已定,“埃塞俄比亚须从其非法占领的厄特领土上撤军”。2008年10月,边委会解散。2009年12月,在埃强力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厄制裁决议。2011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等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强化对厄立特里亚制裁的决议。
2018年9月16日,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在沙特红海沿岸城市吉达签署和平协议。
同苏丹的关系
独立前与苏关系密切。独立后,因双方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两国关系持续紧张。2005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改善,领导人互访频繁。厄曾主持苏东部问题和谈,促成苏政府和苏东部阵线签署和平协议,并积极参与调解苏达尔富尔问题。
同吉布提的关系
厄在独立之初与吉布提关系较好。1996年两国发生领土纠纷。1998年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厄指责吉偏袒埃塞俄比亚,吉随即宣布与厄断交。2000年3月,两国复交,两国政治和经贸合作不断改善。2006年11月,伊萨亚斯总统赴吉出席东南非共同市场第11届峰会,并会晤吉布提总统盖莱。2007年7月,厄国防部长访吉。2008年6月,与吉发生边界纠纷。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862号、1907号决议,要求厄从有争议领土撤军。
同也门的关系
1995年起,两国曾因红海大、小哈尼什岛主权争端发生武装冲突。1998年10月,国际法庭裁决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归属也门,厄接受裁决并交还诸岛。11月,两国关系恢复正常。2001年4月,两国签署了贸易、农业、能源、交通、海事及技术合作协议,并就捕鱼权等海上仲裁达成谅解,但双方渔业纠纷依旧。2005年1月,厄外长阿里访也。3月,两国部长级会议在厄首都阿斯马拉召开。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也门总统两度访厄。双方建有混委会。2009年9月,厄外长访也。
旅游2008年,厄立特里亚以其“独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国旅游网站评为世界七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阿克苏姆王国的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
阿斯马拉皇宫
阿斯马拉皇宫,为一金黄间以白色的传统建筑,原为意大利总督建造。其入口处上方是厄立特里亚的盾形纹章,宫门前布至今还摆着两尊古老的意大利火炮和一些其它武器,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证。右边是一个有着小八角铃的小城楼的小教堂,与呈八边形状的厄立特里亚教堂很相似。皇宫附近有过去皇帝对外接见和举行宴会的建筑。皇宫附近有过去皇帝对外接见和举行宴会的建筑。
阿斯马拉大教堂
厄立特里亚这座伦巴第-罗马-呢可(Lombard-Roma-nesque)建筑风的格阿斯马拉大教堂建于1922年,其最为夺目的是那高高耸起的哥特式钟塔,可以从城市的任一地方看到,因此,它被公认为有用的地标-——在迷路时,座位向导并指引方向。另外,这座大教堂还是小学、修道院、女修道院。所以参观时可以一次领略阿斯瓦拉的三种不同的人文景观。来此观光时还可以爬到大教堂52米高的塔楼上欣赏阿斯瓦拉城的全景,特别是在整点钟声响起的时候爬上塔楼,那种场景更是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8:2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2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