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俄语:МавзолейЛенина,英语:Lenin's Mausoleum)始建于1929年,1930年竣工,位于莫斯科红场中央克里姆林宫墙附近,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遗体即安放于建筑内部的水晶棺中,身上覆盖着苏联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着,清晰而安详。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中文名列宁墓
地理位置红场西侧
性 质莫斯科著名标志性建筑
建成材料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
用 途存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遗体
历史意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简介列宁墓外观列宁墓位于红场西侧中央的红墙下,由石头建成,外面镶嵌贵重的大理石、黑色、灰色的拉长石、深红色的花岗岩和云斑石,显得色调肃穆录、凝重。列宁墓曾先后建过三次,前两次均为木制结构,1930年改用石砌。陵墓四四方方,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吨。[2]
1924年1月21日前苏联领导人列宁逝世,尽管列宁的家人反对,但最后还是决定将列宁的遗体永久保留。1924年8月列宁的遗体被安置到墓中,1931年,现在我们看到的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的列宁墓建造完成。
列宁墓上层,修建有主席台。每当重要仪式时,领导人就站在列宁墓上观礼指挥。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
列宁墓前日夜有士兵站岗,每过一小时,当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一响,士兵就要换岗。1993年底,这个有名的1号岗撤掉了。1号岗在无名烈士墓旁边,也可以看看士兵换岗。
列宁墓的建筑师是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1873-1949,前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建筑科学院院士)。
列宁墓的后面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立着12块墓碑,分别是:斯大林、契尔年科(1911-1985)、布琼尼(1883-1973)、伏罗希落夫(1881-1969)、日丹诺夫(1896-1948)、伏龙芝(1885-1925)、勃烈日涅夫(1906-1982)、捷尔任斯基(1877-1926)、安德罗波夫(1914-1984)、加里宁(1875-1946)、苏斯落夫(1902-1982)。
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外观列宁墓陵墓体积为5800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立方米。墓前的碑石刻有“列宁”字样,净重60吨。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由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其外形底部是稳重的石基座,然后是台阶,向上逐级收小,其上是通往检阅台石级的平座,再往上是五级不同高度的台阶和由36根柱子组成的柱廊,顶部是两级阶梯状的平顶,这里是检阅平台,全民节日时在此检阅游行队伍和武装部队。检阅平台两侧是灰色大理石砌成的观礼台。从整体上看是陵墓外观阶梯状的3个立方体。
陵墓外观简洁、朴素而庄重,又位于斯巴斯克钟塔横向轴线与克里姆林宫墙纵轴线相交处这一显著位置,从而成为红场建筑群突出的中心。
内部列宁墓内部安放着列宁的遗体供人观瞻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大厅四周环镶红砖,墙壁上有用花岗石雕刻的列宁雕塑,列宁的遗体被安放于悼念厅的水晶棺中,身上覆盖着苏联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着,清晰而安详。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
历史列宁遗容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苏联政府迅速建造了第一座木结构陵墓(建筑师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负责项目设计),并于1月27日葬礼当天落成。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三级台阶,使用到1924年春季。
1924年春,休谢夫又设计了扩建方案,在两侧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图纸被认为太复杂,技术上难以实现,于是苏联建筑师康斯坦丁·斯潘杰诺维奇·梅利尼科夫花一个月时间重新搞了八个方案,其中之一被选中批准,紧接着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设计者本人督造完成,一直在陵墓内使用到二战结束。
1934年3月29日,米特罗凡·米哈伊洛维奇·尼基丁企图开枪射击列宁的防腐遗体,被反应迅速的警卫和游客及时制止,尼基丁当场自杀,在他身上找到了打算寄给党和政府的抗议信。
1941年7月,卫国战争期间,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遗体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国立农业科学院主楼(共和国街七号)二层十五号教室内。在那里,尽管人们在列宁遗体四周安置了冰块,但是毕竟无法阻挡细菌的侵入。人们不得不截去列宁的一条腿与左脚,用假肢代替。
1945年四月,领袖遗体重返莫斯科。列宁墓建成了中央看台。同年,休谢夫和雕刻家鲍里斯·伊万诺维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设计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旧石棺。
1953年至1961年间,因为陵墓内停放了斯大林遗体,所以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墓”。陵墓入口安装的花岗岩石板上“列宁”一词被改写为“列宁和斯大林”,直到人们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州找到了一整块罕见的六十吨重巨型拉长石。有传言称:被抹掉的“列宁”旧字样会在极寒天气从白霜下隐约显现出来。
1953年底,苏联卫生部委员会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
1958年,石板上的铭文又被改为“列宁”居上“斯大林”居下。
1957年11月5日,莫斯科无业居民А.Н.罗曼诺夫往列宁墓上扔了一瓶墨水,停放列宁和斯大林遗体的棺材没有受损。
1959年3月20日,一名游客向棺材掷锤子砸破了玻璃罩,列宁和斯大林的遗体都未受伤。
1960年7月14日,伏龙芝市(今比什凯克)居民К.Н.米尼巴耶夫越过围栏踢破了棺材玻璃,碎片损伤了列宁防腐遗体的皮肤。为进行修复工作,陵墓被迫关闭,直到8月15日才重新开放。经审讯查明,米尼巴耶夫从1949年就产生了破坏列宁棺材和遗体的想法,1960年7月13日专程来到莫斯科付诸行动。
1961年9月9日,Л.А.斯米尔诺娃从棺材旁走过时吐唾沫并投掷裹在手帕里的石块,同时破口大骂,导致水晶棺被打破,但遗体完好无损。
屡遭破坏的列宁墓1961年,写有列宁名字的旧石板被放回其本来位置,同时决定为斯大林举行葬礼,准备将两位领袖的石棺移入筹建中的先贤祠,但后者终未建成。同年,长期研究保护列宁遗体的兹巴尔斯基教授去世。同时发现列宁遗体又开始腐烂。经过请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决定不再保留列宁遗体的躯干,将躯干火化,另外制作一个足以乱真的人造躯干,与列宁的头颅相接。这样,列宁墓中所保存的列宁遗体,实际只有头颅才是真的。
1962年4月24日,巴甫洛夫镇退休居民А.А.柳季科夫也往棺材上扔了一块石头,列宁遗体没有受伤。事后查明柳季科夫两年前曾向国内各大报社和西方国家驻苏使馆投递反苏信件。
1962年10月31日,斯大林遗体移出列宁墓,葬在列宁墓的后面。
1967年9月,立陶宛考纳斯市一位姓克雷萨诺夫的居民在列宁墓入口附近引爆炸弹,这一恐怖主义行为致使数人死亡,陵墓没有受损。
1973年9月1日,一颗未被发现的自制炸弹在列宁墓内部爆炸,罪犯和一对夫妇当场死亡,另外几人(包括儿童)受伤。列宁遗体未受影响,因为当时棺材已有防弹玻璃保护了。
1974年在改建红场的同时又对陵墓进行了修整。
1976年又作了预防性检修。
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撤销列宁墓前的“全国第一岗”,把“全国第一岗”移到了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
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010年3月15日,莫斯科郊区居民谢尔盖·克拉别措夫翻过围墙爬上墓顶看台,高声呼吁拆除列宁墓并尽快下葬列宁遗体。警察逮捕他时遭到武装反抗,但很快将其制服并拘留。后来查明克拉别措夫是一名被通缉的暴力抢劫犯。
2010年11月27日,警方逮捕了一个向列宁墓投掷卫生纸卷和小册子的男人,此人后被送往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
2012年12月24日,据俄罗斯“RIDUS”新闻网消息,俄罗斯联邦保卫局宣布,截至2013年4月30日红场上的列宁墓将处于关闭状态。期间,将对列宁墓进行一次大修复。而之前已经有80年没有大修过。
遗体研究与保护列宁墓1953年底,苏联卫生部委员会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专门研究解决保存列宁遗体的各种相关问题。
1992年后,列宁墓科研实验室并入全苏药用和芳香植物科学研究所(ВИЛАР),改称全俄药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医学技术科研与培训中心(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биомедицински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ИИ лекарственных и ароматических растений)。
1993年后,“保存列宁墓慈善公益团体”为科学家们提供资金援助。
1999年由“列宁墓独立公益基金会”提供经费。基金会章程指出他们的宗旨是保存作为历史古迹和世界建筑杰作的列宁墓以及列宁尸身。
参观指南开放时间列宁墓前游人如织列宁墓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10:00-11:00,周六13:00-14:00,周日10点至13点开放,节假日、周一和周五闭馆,不售门票。
游人须知注意事项: 1.参观的队伍通常自陵墓入口排至亚历山大花园处;2.严禁拍照录像,禁止携带相机、手机等;3.禁止携带任何大小的手包、袋子,大金属物品,以及装有液体的瓶子;4.提供付费储物柜(亚历山大花园附近);5.游客进入陵墓应肃静、脱帽,有秩序参观。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7:5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8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列宁墓(世界历史文化遗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列宁墓(世界历史文化遗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