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寝,它与沈阳葬努尔哈赤的福陵(东陵)、葬皇太极的昭陵(北陵)合称盛京三陵。因永陵建筑年代远在清朝定都北京之前,且墓主人辈份又高,因此永陵称“三陵之首”,是清王朝的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寓意大清王朝“江山永固”之意。陵中葬有努尔哈赤六世祖猛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四人各设一座神功圣德碑楼,此外,努尔哈赤的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两人,也葬于陵中。
清永陵建筑吸收中原帝陵前设享殿,后为宝顶,周以方垣,均衡对称的陵寝体制,同时保持了清朝先世木栅为门的本色面貌,是满族文化最为浓郁的陵寝建筑群。清永陵处在启运山的庇护之中,其选址是中国风水理论运用的杰出代表之一。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曾先后九次亲临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祀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清永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清永陵
开放时间09:00~17:00
地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始建1598年
票价20元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主要景点旅游信息简介永陵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始建于1598年。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夫人)。1634年称兴京陵,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1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满族艺术风格。永陵居于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号称清朝“关东第一陵”。永陵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在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四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概况清永陵兴京永陵是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一,是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祖陵。是努尔哈赤六世远祖猛特木(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厄默气(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陵园。
陵寝前端原为一条笔直的黄沙大道,称为“神道”。通过神道是清永陵总门户“正红门”,木栅栏的建筑形制保留了满族人的建筑特色。前院并列着四祖碑楼,它们的建筑、规模、大小都是相同的,在同一院子里并列着四
位皇帝的碑楼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每座碑楼前后门左右各有一条坐龙,这16条坐龙意在清王朝稳坐江山。清永陵第二道门为启运门两侧各有前后对称的五彩云龙袖壁两座,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此种陶质砖雕经三百年不风化,专家称之为艺术珍品。通过启运门即为方城,以启运殿为主体,左右两厢分置东西配殿,供奉着各位神灵。启运殿、西配殿之间为焚烧祭文的“焚帛亭”。绕过启运殿就跨入了宝城,宝城是陵寝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
清永陵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堪舆家称之为神奇的风水宝地。
清永陵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四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满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丽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历史学家及满族人寻根问祖,清永陵全体员工也将以满腔热情欢迎各界人士旅游观光。
修建沿革约在明嘉靖年间(1556)福满逝,始葬福满陵墓。明隆庆三年(1569),喜塔腊氏厄墨乞(塔克世妻,努尔哈赤生母)病故,葬尼雅满山岗(启运山)南麓(清永陵)。
明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觉昌安、塔克世父子在古勒城大战中被明辽阳总兵李成梁误杀后归葬尼雅满山岗。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努尔哈赤皇后,皇太极生母)病故,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归葬尼雅满山岗。
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四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宗弟多壁、旺善、贝和齐等将觉昌安、塔克世、舒尔哈齐、杨尔哈齐、穆尔哈齐、礼敦、塔察篇古、褚英、厄墨乞、孟古姐姐诸墓由尼雅满山岗迁到辽阳羊鲁山,建东京陵,称原陵(永陵)为“老陵”。
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尊赫图阿拉为“天眷兴京”,老陵尊称为“兴京陵”。
清顺治八年(1651)十月二十一日,封陵山曰“启运山”遣多罗贝勒吞齐、固山贝子吴达海等祭告。
清顺治十年(1653)三月初五日,重建享殿、配殿、门、墙。
清顺治十二年(1655)立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
清顺治十三年(1656)十一月丁末,建陵工成(启运殿、东西配殿、启运门、方城、宝城等),遣礼部侍郎祁撤白告祭。陵山周围立界址,界内禁止樵采。
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壬寅,迁东京陵景、显二祖并礼敦、塔察篇古及各自的福晋于兴京陵安葬。
清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辛已,以兴京祖陵乃发祥重地,宜隆显号,以展孝思,尊称为“永陵”。十一月二十五日派官至兴京陵上尊号“永陵”,并呈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建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及四碑亭、前院墙、门、大修享殿,尊称享殿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
清康熙三年(1664):议准每年清明于陵内宝鼎上土一十三担。
清康熙十六年(1676),大修启运殿、配殿、启运门、碑亭、正红门,并将殿、门、亭顶青灰瓦更换为黄色琉璃瓦。
清雍正八年(1730)四月,平郡王福彭等奉命增建前院西厢房,陵西石堤362丈,建陵西小河石堤、桥、拦水坝。次年十二月竣工。
清乾隆元年(1736)改清明宝鼎上土一十三担为一担。并修理殿宇。
清乾隆十八年(1753),修启运门与红栅。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将堆拨房由木板房改为瓦房。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红门外添栅木344架,增红桩36根,白桩64根,青桩36根。将乾隆十九年东巡祭永陵作《神树赋》亲笔御书勒石恭存西配殿内。
清乾隆四十八(1783),陵区下马木牌改建为下马石碑,用满、蒙、汉、回、藏五体文字携刻。
前院东祝版齐班房因毁坏严重,1972年进行翻建。1998年揭盖大修。
前院西茶膳涤器房、东西果膳房、东西红门、省牲所所有建筑(省牲厅、凉果楼、垂花门等)约在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先后倒塌。
1979年复建西茶膳涤器房。
1989年复建省牲所围墙。
1993年复建省牲所省牲厅、凉果楼(一层)。
1997年复建前院东西果膳房。
方城内的焚帛亭在十年动乱期间(1966年)被红卫兵拆毁上盖,只剩亭身与须弥基座。1983年秋动工复建,1984年秋竣工。
清永陵的彩画,除东配殿、四碑楼室内彩画保留未动外,其余的彩画都是1988年7月16日至1991年9月4日重新彩画油饰的。彩画油饰方案由国家文物局杨烈工程师指定,大连古建园林公司彩画队施工。启运殿室内彩画改动原貌较大。
1982年拓宽陵前参拜道(由6米拓宽为8米),1999年改黄砂路面为黑油路面(包括陵前广场)。
保护范围内的土地1949年土地改革时没有分给农民,归国有,由清永陵管理。
1952年在保护范围内建永陵苗卜(现在永陵林场的前身),使用土地向县文教局交纳租金,至1958年停交(包括农民使用土地)。据调查,1963年实行土地三包,陵地均不在三包面积之内。1958年在保护范围内建新宾农大,后改拖拉机站、大修厂等(齿轮前身),1964年建新宾第二医院。
1963年开始,清永陵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文件规定逐年回收保护范围内土地,动迁居民和相关单位。1964年动迁陵寝前永陵苗卜办公用房及职工住房,回收陵前广场东侧土地。1980年动迁苗卜在陵前最后一户职工住房,回收陵前广场西侧土地。1982年回收陵前参拜道东西两侧10米以内与前下马碑四周10米以内的土地。1993年动迁第二医院。2003年动迁陵寝东侧永陵林场职工住宅,回收参拜道东西两侧土地,再拓10米,回收东南公路北侧西堡东头至永陵镇西头土地(由公路向北20米)及公路向南至苏子河岸边的土地。
陵园简介永陵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约70米。周围缭墙高2米,顶起脊布瓦。从南向北可分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
前院南墙正中为正红门,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3间。院内自东起横列景祖、肇祖、兴祖、显祖4座方形碑楼,间距4米。碑楼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开券门。楼内各置龟座功德碑 1座,通高6.08米。碑文用蒙、满、汉文书写。院东西两侧原有茶膳房、齐班房、涤器房和祝版房。现仅存遗址。
方城南北长76.8米,东西宽约70米,墙高3.6米。南面正中为启运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 3间。门两侧各有青瓦悬山顶照壁1座,壁中心砖雕升龙,四角饰祥云。方城北面正中为长方形月台,上为启运殿。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 3间,前面及两侧有廊。殿东西两侧各有3间配殿,西配殿前有砖砌焚帛亭1座。
宝城围以半圆形砖缭墙,其北为 2层土台,陵墓东西环列,其中肇祖孟特穆为衣冠冢。
永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原名兴京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康干 时期曾多次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陵区占地11880平方米,陵墓面南背北而建,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远山,与烟囱山隔河而望,静卧于一片深山碧岭之中,颇得山川天然之形胜,有“郁葱王气钟烟霭”之势。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塔克世(显祖宣皇帝)和伯父礼敦(右穆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恪恭贝勒)等人及妻后等清皇室祖先。整个建筑群既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民族风格,又受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整个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以红墙围绕。在永陵宫门正前方约1000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碑,分别置立于陵寝大道的东西两侧。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这便是通称的“下马碑”。它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当年诸王以下官员到此地,均须下马落轿,以示尊崇之意。“下马碑”的使用也是由明陵而来。
过下马碑再往前行,便是陵寝的神道。这是一条宽约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正红门。正红
永陵[清]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黄琉璃瓦顶建筑,正脊有吻,垂脊有兽,彩画梁枋,内装六扇朱漆木栅栏对开门,具有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正红门两边是红墙碧瓦的缭墙,东面缭墙之上分列东西红门。
进正红门,院内横排着四座功德碑亭。碑亭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通体油饰彩绘,图案严整,色调庄严肃穆。亭内分别置立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及四皇后的神功圣德碑,上刻“承家开国”之类的颂词。在碑亭和正红门之间,东西两侧各有硬山式瓦房五间,东侧为齐班房、祝版房,西侧为茶膳房、涤器房。碑亭后面东西两侧是果房,均为外廊式二层阁楼三间建筑,是供祭祀使用的房屋。西红门之西是省牲所,祭祀时在这里屠宰牛羊。
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堂制度,前边是祭祀祖先的方城,后边是祖先安寝的宝城。方城正南中央为启运门,歇山式琉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周以外廊相绕,装有六扇巨大的朱漆木板门。中门的神路,仅供皇帝出入,东门供其他官员出入,西门供职掌司事人员出入。启运门左右两翼缭墙正中各筑有一青瓦悬山式袖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张牙舞爪,摆尾振须,腾于云水之间,意态生动,呼之欲出。
方城北部正中即陵寝的正殿——启运殿,内设暖阁、宝床供奉四祖神位神牌,是皇帝拜谒行祭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启运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饰金绘彩。下额枋上挂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启运殿”立额,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均为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三面环廊,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焚烧祭祀用过的祝帛。
永陵启运殿后即是宝城,平面呈八角马蹄形,陵墓环列,因地势建成二层平台,前砌石墙,台前面正中有三段路跺,左右各20级,当中有御路,第一层台面上,左葬礼敦,右葬塔察篇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葬福满,两侧葬觉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满墓东北侧,都是拣骨迁葬,相传孟特穆为衣冠冢,谓之“招魂葬”。这里有老榆树一株,俗称“神树”,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缮书,竖碑其侧,现在移至西配殿内。碑侧还有围绕神树的琉璃壁,雕刻生动精美。方城上还有城堡式的箭楼、角楼、马道,陵寝皆平地起冢,封土下为地宫。
永陵规模虽不大,但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万山纵翠,秀水缭绕,风景宜人,加之景深开阔,远远望去,掩映在绿树中的琉璃屋顶和红色宫墙,恰似万绿丛中透出的一点嫣红。
建筑特点地理方位永陵选择在启运山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气的龙脉正穴之前营造宝鼎正殿。并由正穴向南修筑一条长约1公里的笔直通道,称“神路”,是陵寝的中轴线。
也是陵寝的坐向线。享殿启运殿就建在中轴线北端,有“居中当阳”之意。启运门、正红门都在轴线上坐北朝南依次排开,即有层层拱护正殿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强化皇权的寓意。
建筑布局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
陵寝的东配殿与西配殿、果房与膳房、肇祖碑亭与兴祖碑亭、齐班房祝版房与茶膳房涤器房,东下马碑与西下马碑皆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应。给人以平衡、稳定、庄重、圆满之感。
经纬组合,高低错落,逐级升高,对比衬托
永陵的陵寝建筑由前至后纵横排列,如下马碑纵向,前宫门横向,东西厢房纵向,四祖碑亭横向,果膳房纵向,启运门横向,东西配殿纵向,启运殿横向。正视则一纵一横,交替进行,经纬组合,灵活多变。这种经纬交错排列给人以生动、新鲜、灵活、深邃之感。侧视陵寝建筑,由前至后则呈低—高—低—高,波浪起伏形式。前宫门最低→厢房较高→四碑楼高→果膳房较低→启运门高→配殿较低→正殿最高。这种低—高—低—高排列的建筑物轮廓线状像起伏的波浪,并随着地势的逐步升高加之后面建筑依次比前面建筑高大,这起伏的波浪又呈阶梯式上升曲线,势若波涛汹涌,给人以生动、奋进、娱悦的感觉。
永陵最基本的陵寝形制是“前朝后寝”,及由前至后纵向排列二方一园的三进院落。所谓二方一园的三进院落是指第一进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进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进院落宝城是圆形。启运殿后的宝城宝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宫寝殿称“后寝”。或云清朝统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认为皇帝死后到阴间仍然当皇帝,因此陵寝的方城,就是他们阴间的皇城,享殿就是他们在阴间上朝临御的宫殿。而宝城内的宝鼎地宫则是他们阴间的寝宫。只所以将方城建成方形,将宝城宝鼎建成圆形是分别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圆地方”之说。
永陵特叙述清帝陵寝是清朝皇帝及后妃的葬地,称为“万年吉地”。极为皇帝重视,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华贵宏大壮观的陵寝建筑群,供死者享用、活人祭奠。有清一代共建帝陵12座。综观清帝诸陵寝建设,可分后金及清二个时代:创建、完善、衰变三个阶段,原始、过渡、标准、异变四种类型及五大特色(详见拙文《清帝陵寝规制及建筑特色》)而永陵则属后金清初时代,初创陵寝的原始形态。它除具备其它陵寝共有的规制外,更有其独特的形制特色与特点。归纳言之主要有“八最”、“九特”、“十不全”。
八最一最风水最好 二最建造最早
三最辈份最大 四最宝鼎最小
五最碑楼最多 六最真帝最少
七最形制最简 八最价值最高
九特栅栏门:清帝陵寝的前宫门传统上是单檐仿木架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砖砌三拱形洞门。门洞内二扇对开木板门。而永陵的门户以六扇木栅栏门启闭,既可谓一特。无防范之保证又无障目之作用。其突出的意义在于保存满族祖先树栅为寨的古老习俗。或许在暗喻后人不要忘记祖辈的艰苦创业防止蜕变奢华。
四祖碑亭:清帝陵寝皆有神功圣德碑以为墓主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但一般皆是一座(康熙陵除外),唯永陵前院中一字排开,并列四座,可谓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且每座碑亭前后辟门,这与传统的四面辟门也不相同。传统的功德碑亭檐下没有斗拱。而永陵四碑楼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可谓二特。
石雕坐龙:龙作为封建社会“天子”的象征,在皇宫、在帝寝无处不有。在清帝陵寝中游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也随处可见。但有坐龙雕饰的唯永陵所仅见,可谓三特。
彩陶龙壁:清帝诸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龙壁。唯永陵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色,是为四特。足见其原始无华。
砖砌燎炉:永陵方城内的燎炉即焚帛炉为青砖瓦砌筑,与福、昭陵的汉白玉燎炉及清东陵、清西陵的琉璃燎炉不同,即朴实美观又经济耐用,是为五特。
单墙方城:清帝诸陵中方城皆为城堡式。墙体宽厚,上置雉堞女墙,官兵可在墙上往来行走,永陵方城墙仅是窄的单墙上复脊瓦,此为永陵六特。
单檐城门:永陵方城之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这与传统方城重檐式隆恩门不同,是为七特。
“日”、“月”龙吻:清帝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均为鸱吻,唯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尤为独特的是,在龙吻侧剑把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日字在左,月字在右,日字与月字合则为“明”字。将“明”字分开置于大脊两端则有破明(朝)之意。此为八特。
君臣共陵: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宝城内是祖孙共城,君臣一陵。自猛特木至塔克世为六世四辈人,是为祖孙同一宝城。四祖追封为皇帝为君主,礼敦,塔察篇古虽是族人嫡系子孙追封郡王、贝勒是为臣,君臣共为一陵是为永陵九特。
十不全不全即谓“缺”,谓没有。按清朝陵寝传统规制,永陵尚有十大缺欠。一缺石象生,二缺华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楼,六缺陵寝门,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楼,九缺哑叭院,十缺大地宫。
基本简介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动在黑龙江境内的阿什河流域,随着金政治、军事势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以后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金陵陵园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琉璃瓦殿堂楼阁连次栉比,汉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错落在苍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兵毁,清代虽经修缮,但已不复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盗掘,现已成为一片废墟。金的典型陵墓是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十二世纪初,他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在对辽的战争中建立了金政权。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处。初葬上京会宁府北城外,称睿陵;皇统年间改葬胡凯山,称和陵;贞元年间又改葬中都大房山,仍称睿陵。
金太祖初葬之睿陵,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县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西。陵冢上原建有宁神殿。宁神殿又称太祖庙,金末完颜太平焚毁上京会宁府,陵庙亦遭火焚。今在陵上尚见有残毁的柱础,绿琉璃瓦,灰色雕砖和布纹瓦等。胡凯山之和陵,确切地址史书记载不详。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残存龟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中都大房山睿陵,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园建筑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焚毁。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对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缮,并勒石立碑对大房山金陵被焚毁的原因作了说明。从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是因为明末统治者为了抵制清军入关,采取阴阳家的说法,将房山金陵捣毁,意以所谓“厌胜之术”,使其统治得以苟延残喘。清初虽稍加修复,已非原有规模。
墓主简介肇祖猛特木。元初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设立斡朵怜、胡里改、桃温、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猛特木的先世世居斡朵怜地,为斡朵怜万户府的万户。元末猛特木父童浑厚万户死后由猛特木袭万户职,统领所属女真军为元镇抚北边。
明初猛特木仍为斡朵怜万户府的万户。由于故元势力侵扰,部族纷争,东北地区动荡混乱,洪武年间猛特木率众溯牡丹江避乱流徙,移居图们江下游斡木河谷(今北朝鲜会宁)一带。1405年(永乐三年)猛特木被明钦差千户王教化等持谕招抚入京臣服。明成祖表彰其“能恭敬朕命、归心朝廷,朕甚嘉之。”授职建州卫指挥使并“赐印信、簪花、金带、赐其妻幞卓、衣服、金银、绮帛”。1411年(永乐九年)4月,率部移住凤州。1412年(永乐十年)入京朝贡。明增置建州左卫,封其为建州左卫指挥使。1422年(永乐二十年)猛特木率部众随明成祖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纵兵劫掠的漠北亲征。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率正军1000名,妇儿6250名返回斡木河“旧居耕农”。1426年(宣德八年)正月入京朝贡被授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武职正二品)。1433年(宣德八年)二月再次入京朝贡,明廷再提封为建州左卫右都督(正职正一品)。晋封后受命随协辽东都指挥佥事裴俊返回斡木河,招抚挈家逃窜至斡木河的辽东女真豪族开原千户杨木达兀,遭到拒抚袭击。猛特木率弟、儿、部众英勇作战。是役猛特木及长子童权豆战死,次子董山被俘,同父异母弟凡察负伤,后接任兄职继掌左卫率众300余户逃离会宁,几经流徙于1440年(正统五年)6月迁驻呼兰哈达山下赫图阿拉地,与1438年迁驻硕里阿拉的建州卫李满柱合住一处。
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将猛特木所遗衣冠随葬兴祖福满墓东北隅。因无尸骨是为衣冠冢。1636年(清顺治五年)福临追封猛特木为肇祖原皇帝,其福晋为肇祖原皇后。
兴祖福满。福满为肇祖猛特木曾孙,努尔哈赤之曾祖,是董山(童仓)第三子锡宝齐篇古的独生子。福满嫡福晋兴祖直皇后是永陵喜塔拉氏三世祖都力绩之女(根据永陵喜塔拉氏谱单)。福满事迹清代史料不见着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仅提都督二字。故难以稽考。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封福满为庆王。1648年清世祖追封为兴祖直皇帝,追封其嫡福晋喜塔拉氏为兴祖直皇后。
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兴祖福满生六子,长名德世库居觉尔察地,次名刘阐居阿哈河洛地,三名索长阿居河洛噶善地,四名觉昌安即景祖居赫图阿拉地,五名包郎阿居尼麻兰地,六名宝实居章佳地。六子各立城池,环卫而居并称六王(或“宁古塔贝勒”)。觉昌安生五子,长名礼敦,次名额尔衮,三名界堪,四名塔克世即显祖,五名塔察篇古。
觉昌安为六王之一,“有才智,其子礼敦又英勇”率本族六王子孙,将彼时持强悍而每各处扰害的灼沙纳及加虎“二姓尽灭之,自五岭迤西二百里地诸部尽皆宾服”。“六王自此强盛”。明封觉昌安为都督佥事,塔克世为指挥使。塔克世嫡福晋乃永陵喜塔拉氏五世祖阿古都督女。
1583年(万历十一年)正月王杲子阿台、阿亥为报父仇屡犯明边,从静远堡、榆林堡入浑河两岸搔掠。李成梁为绝祸本,于二月亲率大军由抚顺王刚谷出塞百余里直捣阿台的古埒城和阿亥的沙济城。因阿台妻为觉昌安孙女,阿台女为塔克世侧妃,景、显二祖遂往援古埒城,是役被明军误杀于古埒。太祖索还父、祖遗体,葬于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岗。
1624年(天命九年)太祖谴宗弟多毕、背胡吉往祖居地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岗奉移景祖、显祖及孝慈高皇后、皇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皇弟舒尔哈奇、雅尔哈奇,穆尔哈奇、青巴图鲁诸陵于辽阳新城东北4里之羊鲁山上,立灵堂安奉,后称东京陵。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封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其嫡福晋为景祖翼皇后;追封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追封塔克世嫡福晋喜塔拉氏为显祖宣皇后。
1651年(顺治八年)封肇、兴二祖之陵山为启运山。1658年(顺治十五年)将景祖、显祖及礼敦、塔察篇古诸灵自辽阳东京陵改附兴京陵。按左昭右穆葬兴祖宝鼎前。次年改兴京陵名为永陵。
清永陵是建于明朝末年清代皇帝的祖陵,开创了清帝陵寝建置的先河和陵寝规制的样板。为后世陵寝建置的规范、完善奠定了基础。
清永陵吸取了明帝陵的规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具有清帝、后陵的资格,却无“正式帝、后”陵的华贵。是清代帝、后陵寝的特殊类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民俗特点。
帝陵规制特色总述有清一代,自1644年—1911年,其间268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朝。除末代皇帝溥仪未建陵寝外,其余九帝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建造了两处规模宏大的帝、后陵寝,是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入关前,在辽宁省沈阳东郊和北郊分别建筑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沈阳东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沈阳北陵),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启运山下建造了清朝祖陵——永陵。合称“盛京三陵”,或称“清初关外三陵”。
陵寝是封建社会皇帝和后妃的葬地,称为“万年吉地”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注重自己陵寝的建设。清代皇帝更是有过之而不及。清朝集历代帝王陵寝建设之大成,不惜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举世空前、规模宏大、华丽壮观的陵寝建筑群,以供死后享用。这些雄伟壮丽、古朴华贵的陵寝建筑一方面体现了清代统治阶级的封建宗法思想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揭露清王朝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罪恶的历史见证;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今天又成为学者专家们研究清朝历史科技、文化的实物资料。
自后金初年至清朝末季历时近300载,清朝先后建有永、福、昭、孝、景、泰、裕、昌、慕、定、惠、崇陵等12座帝、后陵寝(不含后、妃园寝)这些陵寝建筑都营造的十分宏伟壮观。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各有千秋,不尽一致。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朝皇陵,二个时代,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五大特色”。
发展历程一朝皇陵12座分布5处建于2个时代,即“盛京陵寝”的永、福、昭三陵建于后金,清东、西二陵的9座帝王陵建于清代。伴随着大清王朝的兴起、昌盛和衰亡,清帝陵寝建设也历经了草创、完善和衰变三个历史阶段。后金初年满族勃兴,清太祖于呼兰哈达下、苏克素浒河北岸的乔山之阳择地为其六世远祖猛特木,(后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后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安葬建陵初称“兴京陵”,可视为创建清帝陵寝之始顺治15年将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等人遗骨迁葬兴京陵与肇、兴二祖共一陵后改称“永陵”。至此永陵成为皇清祖陵,位在清初关外三陵之首。后金及清初,国立不久,财物不丰,经济实力不强,大业未成,连年征战,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营建陵寝,因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与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虽比永陵宏伟的多,但与清入关后的孝、景陵寝相比显得是那么简陋、草率、无定制,不完善。盛京三陵是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的特殊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切典制均属草创,极不完善。这是清帝陵寝建设的第一(既草创)阶段。
清入主中原,天下一统,军事战争很快被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所取代。自顺治至乾隆走向清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的强大;科技文化的大发展为完善典制,健全陵寝规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陵是清朝在关内第一座皇帝陵。它是吸收汉文化,袭用明朝皇帝陵寝制度、典仪并结合本民族民俗文化加以改进、发展而创建的体系最完备,规制最完善的清帝陵。景陵在孝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规范为清朝传统标准的帝陵规制模式。泰、裕二陵均依景陵模式承建,不敢违制。以上四陵是清帝陵寝建设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完善陵寝规制阶段。
昌、慕、定、惠、崇五陵是清帝陵寝建设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即衰变阶段。嘉庆以后,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内忧外患频仍,每况愈下,内外交困。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迫使清朝无力大兴土木,按祖制营造陵寝。因此自嘉庆帝的昌陵开始改变传统的陵寝规制。裁撤五孔桥、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石象生、大碑楼、二柱门等建筑。而道光帝的慕陵就更惨,连陵寝建筑的方城、大明楼、陵寝门也一并裁去。同治的惠陵裁去了圣德神功碑亭、二柱门、石象生和神路。光绪帝的崇陵缺少石象生、圣德神功碑亭等建筑。昌、慕、定、惠、崇陵与孝、景、泰、裕陵相比是那么衰微、变异、残缺以致不成体统。至于末帝宣统连简陋的陵寝也没有就更令人悲哀之至了。
形制由于清帝诸陵寝分建于二个时代,经历草创,完善、衰变三个历史阶段及满、汉文化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清代帝陵规制不相统一,形式多样各有千秋,根据各陵寝建筑的突出特点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型。
1、单檐、单碑、栅栏、“品”字式(原始型)
永陵为单檐、单碑、栅栏、“品”字式,其主要特征是:陵寝三进院落的右侧接筑方形的省牲所独院。方城、前院与省牲所平面构成“品”字形。陵寝内的建筑一律单檐。享殿无斗拱、栏板,垂带无雕饰、陵前无华表、石象生、大碑楼,方城无明楼、二柱门、石祭台,宝城内君、臣共陵,祖、孙同(宝)城,宝鼎微小,无地宫。陵内葬四祖,各有一碑。一切显得简陋、质朴。小木作硬山式前宫门,六扇木栅栏门更别具满族特色。
2、三檐、双碑、城郭、“回”字式(过渡型)
福、昭二陵为三檐、双碑、城郭、“回”字式。其独特之处是:方城前后共有两座碑楼,享殿、碑楼皆重檐歇山式,隆恩门为三滴水式(三檐)建筑。方城与宝城墙上有宽5.4米的马道,城上筑雉堞、女墙,方城四角建重檐歇山顶角楼,大红门两侧的围墙在方城和宝城外四面环护,构成平面呈“回”字型的城郭。这种内城外郭“回”字式陵寝形制似有军事防御和武力夺天下的寓意。陵前比永陵增加华表、石象生、石牌坊,享殿后增加二柱门、石祭台、大明楼。比孝、景陵,陵前少龙风门、神道、碑楼。享殿后无陵寝门等传统建筑。
3、重檐、三碑、三进、“目”字式(规范标准型)
重檐、三碑、三进、“目”字式是清朝正统规范标准型的陵寝形制。以孝、景、泰、裕为典型代表。昌、慕、定、惠、崇陵虽有残缺,但仍可归入此式之中。这种形制的主要特征是在神道上由前至后坐落圣德功碑、神道碑及圣号碑的碑楼,隆恩门、隆恩殿五建筑皆重檐歇山式建筑。陵寝三进院落,方城与宝城的二方一园院落为南北纵向排列,平面形似“目”字。陵寝建筑齐全,体系完备。陵寝内由圣德碑楼起自南而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五孔桥、望柱、石象生、下马碑、神厨库、龙凤门(或牌楼门)、神道碑楼、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祭台、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鼎、地宫。
4、重檐、单碑、二进、“凸”字式(异变型)
只有道光帝的慕陵为重檐、单碑、二进、“凸”字式陵寝。该式主要特点是主体建筑神道碑楼为重檐式、享殿隆恩殿为单檐歇山回廊式,大殿外不施栏板。裁去圣德碑楼、华表、石象生、方城、明楼等陵寝重要组成部分。以石牌坊取代传统的陵寝门。宝城内,在五尺高的月台上启建宝鼎,宝城与享殿的方院为二进院落,平面呈“凸”字型。
建筑特色清帝陵寝不仅以雄伟壮 丽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组合、工艺上都有许多自己的建筑特色,可归纳五大特色分述如下:
1、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
任何一座清帝陵寝无一不选在陵山之阳的背风朝阳、窝风藏气的所谓“龙脉正穴”之处营建宝城、宝鼎,由此向南修筑一条长几百至数千米不等的笔直通道称“神道”。是为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如大明楼、隆恩殿坐北朝南在中轴线神道的北端,有“居中当阳”之意。隆恩门、神道碑楼、牌楼门、圣德碑楼、大红门等均依次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向前排列开,既有层层拱卫主体建筑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强化皇权的寓意。
2、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
陵寝的次要建筑如东、西配殿,朝房、班房、华表、石象生、下马碑等都成双成对、外形一致,它们都以神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均衡布局,东西遥相呼应,前、后主次分明。给人以平衡、稳重、庄严、圆满之感。
3、经纬组合、高低错落,逐级增高、对比衬托。
清帝陵寝的各建筑由前向后是按着一纵一横、纵横交错、一低一高、高低错落,大小对比,互相衬托的形式和规律安排的。一座纵向的建筑物的后面必定是一座横向的建筑,由于凡是横向的建筑一般都是主体建筑,都比相邻纵向的陪衬建筑高大,纵、横交错排列的建筑群实际上也是小大交替排列。形成互相对比衬托。侧视则为低-高-低-高的波浪起伏形式。由于陵寝地势的南低北高以及越是主体建筑越高大,因此由南而北波浪式轮廓线有时呈阶梯式曲线、逐级提高。正视前后排列的横向建筑的屋脊如阶梯上下层次分明。
4、前朝后寝,二方一园,南北排列,三进院落
清代皇帝陵最基本的形制是“前朝后寝”,及由前至后纵向排列二方一园的三进院落。陵寝门以南为“前朝”是活人祭祀活动的场所,陵寝门以北为“后寝”,为已故帝、后安放尸骨的宝鼎、地宫。或云清朝统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皇帝死后到阴间仍然当皇帝,因此陵寝的方城,就是他的阴间皇城,享殿就是他在阴间的宫殿。享殿后面的宝鼎、地宫是帝、后阴间的寝宫。之所以将方城建成方形,宝城建成圆形是分别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圆”“地方”之说。
5、因山建陵,借水添彩,人文、自然,动、静结合。利用山形地势营造陵寝,借用水流架桥添彩,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流动的河水与静止的景物结合,巧妙的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陪衬和烘托古建筑群的雄伟、壮丽,构成阴阳交会,天人合一,风光迤俪的美好图画。是清朝陵寝建筑的又一特色。如福陵利用方城与大红门之间的地形高度差,巧妙的修造了108蹬石阶就是因山筑陵的良好杰作。不仅使山上的楼与山下的石象生紧密相接,过度自然,又给陵寝建筑增加几分雄姿,并给人带来几分疑窦和神奇的遐想。
永陵祭祀清帝东巡时所带的扈从和随员,少则万人多则几万人,所需要的一些物品,不是取自于沿途各地,而是全部都要从京城当中带出来,所以当时清帝东巡就是国家的一项盛典。在1999年满族风情节时就模拟了一次乾隆四十三年(1778)来东巡祭祖时的场面。
清朝皇帝历来主张以仁孝治天下而首重山陵,并将皇陵祭典列为国家最重要的典礼之一。按照清朝典制,清永陵每年要举行四次大祭,小祭二十四次。大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岁暮举行。每月初一、十五均举行小祭。此外,逢国家重大庆典,清帝东巡谒陵也要举行祭祖大典。每次大祭的主祭管要由皇帝钦派,一般由宗室王公大臣或盛京将军担任。每月的小祭活动主要由永陵总管、永陵掌关防官主持。大祭日五更之时,抬桌官员将祭台抬入启运殿由执事人将祭品摆放在供案上准备祭典。
祭祀开始时启运殿前丹墀正中设反坫案。案上设爵三件、祝帛四份。参祭官员身着朝服集于启运殿前犹如上朝一样排班肃立。礼部官员行一跪三叩首礼读祝文,读祝后送焚帛亭焚化。如皇帝亲谒则举行望燎礼。
永陵祭祀始于建陵之初。只是当时典制不完备,祭祀礼仪、祭品、祭器,祭祀时间等均无定制。皇太极继位后追封四祖为四王,始定岁暮、清明祭陵用牛一头,遣守陵官行礼;而到了顺治五年追封四祖为四皇帝四皇后。定礼仪:四时大祭用牛一头、羊一只、猪一口,康熙三年定陵寝祭享祭祀猪改为祭祀羊,并酌定祭品。议定四时大祭。
永陵祭祀除正常按制祭祀外尚有清帝东巡谒陵祭祖之举动。自1644年顺治入关以后,在大清王朝长达268年的过程当中,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共九次亲临永陵祭祖,其中康熙两次、乾隆四次、嘉庆两次、道光一次,除此尚有雍亲王等代祭两次,乾隆皇帝在第二次东巡祭祖往返时间就用了191天,可见当时朝政是相当稳定的,在那时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东巡的次数就相对多一些,其时皇帝东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祭祖,沿途还要对当地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生产进行视察。
堪舆及传说按堪舆学说兴京永陵“左砂龙头山,似青龙环护,右砂烟囱山若白虎拱卫。陵前明堂平整开阔,苏子河,如玉带围腰,陵后山峦起伏,浑河溁环。四神俱备,山川瑞秀,形胜汇集其间,实为风水宝地”。清顺治朝钦天监刻漏科杜如予、五品挈壶正扬宏量掌天文地理大师详勘了永陵风水后向皇帝汇报说永陵风水为“天下第一福地”。
陵墓内向干山巽向;陵寝外向为亥山巳向。翼火蛇、巳火珠,座327°、向147°。丁亥土龙穴,望天星。地支亥龙即北方来生龙。入水口在巳,左水倒右水,阳局110°。来水是旺水。出水口坤向已225°。旺在乙辰、长生、寅子、武曲。去水破军。烟囱山、文笔为六秀之一。
堪舆学说与阴阳王行学说自然属于封建迷信,然而清朝统治者却深信不疑,并做为皇权统治的精神支柱。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第二次东巡祭祀永陵封宝城内一珠古榆为“神树”。关于这棵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走下来,走到永陵的时候见天色已经很晚,准备住店了,可在当时的人都很迷信,看到背着一个骨灰匣进店就特别的犯忌讳,说什么也不让他住店,无奈他只能站在路边举目北望,突然发现在乔山的脚下生长了一棵粗大的榆树,而且在离地三尺处有一个树叉,他非常高兴,便把祖先的尸骨取下来夹到了树叉上,夜间天气骤然变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第二天雨过天晴,早上准备赶路的时候,来到树前却发现尸骨竟然长在树上取不下来了,他非常着急就使劲的掰,结果顺着树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从当地找来能人(风水先生),他来到树前一看,就告诉他“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对面一座照山叫烟囱山,还有一条苏子河环绕,你无意间将尸骨一放即压在了龙脉正中,你后人将有天下可做”。经过一番勘察,发现这条龙是西东走向,龙头在西,龙尾在东,蜿蜒起伏,大小不等十二个龙脊(山头),风水先生预言他的后世有十二代的天下。后人又传说从努尔哈赤登基称汉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是十二皇帝,因山头大小不等,也就注定了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
这棵神树是在同治年间倒掉的,史料记载,同治二年七月十三,一场暴风骤雨将神树刮倒,西南方向,树干将启运殿砸塌了,树梢搭到了启运殿的前房檐。伪满州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派恭亲王溥伟专程来永陵祭典,保留了照片即这株伏的“神树”及巨大的托架。
交通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坐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子河)北岸。尼雅满山岗(今称启运山)南麓。东距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2公里。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西距夏元行宫约3公里。南新公路于陵前通过,交通方便。
清永陵地处沈阳、抚顺、本溪、丹东等大城市与吉林通化市交通干线之上,两条省级公路为清永陵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即将竣工的沈通高速公路,将为清永陵的交通增添了翅膀。
东南公路在清永陵前840米处通过,沈通高速公路距清永陵南2公里,沈通公路距清永陵东南5公里。西距沈吉铁路线南杂木站55公里。西距抚顺市103公里,距沈阳市149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54公里;南距大连港512公里,距本溪市129公里;东距新宾满族自治县城23公里,距吉林通化市126公里;东南距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城95公里,距丹东市312公里。
游览指南交通路线:从沈阳事情出发进入沈吉高速,沿沈吉高速/G1212行驶76.8公里(经沈阳东收费站),从南杂木/白旗寨出口离开(经南杂木收费站),左转进入铁长线,沿铁长线一直向前行驶50.6公里,左转行驶0.8公里,到达终点。
门市票价:50元/人;
开放时间:8:00~17:00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7:1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永陵(清朝远祖陵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永陵(清朝远祖陵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