鲣鸟科(Sulidae)是鹈形目的一个科。鲣鸟是群居性海鸟,有2属9种。鲣鸟遍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它是少数日益增多的鸟类之一,从20世纪以来,很可能已经增加一倍以上。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人类减少捕杀这种海鸟;直到十九世纪末,鲣鸟曾经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中文名鲣鸟科
拉丁学名Sulidae
界动物界
目鹈形目
形态特征大鲣鸟属是温带海鸟,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鸟,南非的开普鲣鸟和澳新地区的澳洲鲣鸟。
鲣鸟属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种,其中圣诞岛的粉嘴鲣鸟有时被单划为一属。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
由于鲣鸟居住的地方非常拥挤,要在这么纷乱的鲣鸟群栖区维持秩序,避免成双成对的鲣鸟发生纠纷,防止失散,于是导致极其复杂的炫耀行为。典型的求偶方式是:雄鸟与雌鸟面对面双翼展开,然后不停地摇头,用喙互相对擦,而且和许多其它种类的鸟一样,喜欢遵循仪式,彼此用喙理毛。最后,在“双宿双飞”之前,两只鸟一起昂首,喙指向天空,发出打鼾的声音。
蓝足鲣鸟的分布区由热带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岛。从外表看来,褐色羽毛使它酷似其它种类未成长的鲣鸟,不过由它两只鲜明的蓝足很容易加以辨认。蓝足鲣鸟虽然与其它鲣鸟一样都在地上栖居,但也有一部分在树上营巢。寒冷地带的雌鸟必须为幼鸟保暖;同样地,热带地区的雌鸟就得为幼鸟遮荫,避免日晒。
分布范围共9种,我国3种,我国所有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二级。
鲣鸟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洋岛屿及沿岸地区。中国西沙群岛的东岛一带是红脚鲣鸟的故乡。
它们和鸭子大小差不多,在空中飞翔时能一下子收缩翅膀,笔直地冲到水里捕鱼。它们是在树上筑巢的唯一鲣鸟,这在海鸟中是非常罕见的。
红脚鲣鸟一般产蛋一枚,即使产下两枚,除非第一枚蛋孵出的雏鸟夭折,否则很少孵出第二枚蛋。蓝脚鲣鸟生活在南美和北美等部分沿海地区,它们通常养育二、三只幼鸟。斑驳鲣鸟和蓝脚鲣鸟一样,喜欢结成大群出动,数以千计地从空中向水面俯冲,景象十分壮观。褐鲣鸟习性与红脚鲣鸟相似。平时在海面上低飞觅鱼为食,或飘在水面上追取饵物。估计可能在东沙群岛结群繁殖。[1]
春末夏初,是鲣鸟哺育雏鸟的时候,这时雄鲣鸟在海上成群地飞翔,捉到鱼舍不得吃,而是马上飞回自己的窝,把食物放进小鸟的嘴里,并为小鸟啄去嘴边的鱼鳞。雌鲣鸟则站在一旁,用嘴为雄鲣鸟梳理羽毛。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6:4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鲣鸟科(鹈形目的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鲣鸟科(鹈形目的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