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汉帝国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中文名长安城
外文名Chang'an
别名镐京(西周)、咸阳(秦)、常安(新、后秦)、大兴(隋)
地理位置今陕西省西安市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
下辖地区西安市
建立时间隋开皇二年(582)
著名景点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华山、碑林
概述长安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中国隋唐时代按规划建造的都城,位置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因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曾封为大兴公,故命名为大兴。隋亡唐兴,仍定都于此,改名长安。唐初曾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因始建于隋,建成并兴盛于唐,故一般称为隋唐长安城。
城址规模城址汉长安城遗址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曾在长安城一带建都。隋统一全国后,因原汉长安城宫殿破坏严重,官署民居混杂,城内用水不足,决定在原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城。隋开皇二年,隋文帝命左仆射高颖任总裁,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制定规划。当年六月动工,先修筑城墙,开辟道路,建造宫殿,然后修建坊市,到第二年三月已初具规模。
规模据文献记载,隋初大兴建城时的规模为外郭东西18里115步,周围67里。从1957年起,经多次勘察查明,城墙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周围长36公里,同文献记载接近。城内面积约84平方公里,为现存明清长安城的7倍。唐初在城北龙首原建大明宫后,城市面积为87平方公里,城北尚有广阔的禁苑。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人口变迁《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料民于太原”。可知西周末年就举办过人口调查工作。秦末刘邦进入关中,萧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户籍地图,“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说明秦帝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簿籍了。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资料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大多继承了这个传统,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关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唐宋元时期唐初贞观年间开始人口直线上升,至天宝年间到达了顶峰。
隋唐两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国力强盛,而隋、唐又都定都关中,使陕西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遂将陈后主及其王公百司全部迁于长安。此年三月,“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今江苏南京),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帝命权分长安士民宅以俟之,内外修整,遣使迎劳,陈人至者如归”,从南方迁入长安人数之多可以想见。除陈后主及太子、诸王28人以外,还有陈朝尚书司马消难以下至尚书郎200余人皆被迁于长安。唐代对人口迁徙有许多明确规定。遵循秦汉以来,“强干弱枝”的传统政策,严格限制京畿人口迁出。
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政府明确规定:“自畿内徙畿外,自京县徙余县,皆有禁。”“畿内诸州不得乐住畿外,京兆、河南府不得住余州。其京城县不得住余县,有军府州不得住无军府州。”按照这些规定,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地区的人口不得随意迁往外地。据记载,唐太宗曾下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但移往何处,移出多少人口却不明确,这次迁移人口仅限于“尤少田者”。武则天改唐为周后,曾从关中等地向洛阳迁移人口。
据《唐会要》卷84《移户》载:“天授二年(691)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内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次迁移来自7个州,而史籍仅提到雍、同、秦三州,其余4州缺载。隋、唐两代没有像秦、汉那样大规模向关中移民,但隋唐时迁入陕西的人口并不少。迁入的人口主要有各地士族、一般官僚士大夫,沿边各少数民族乃至西域诸国人,全国各地的僧侣、商人等,日本、高丽等外国学者、僧人等。
在唐代,关中地区是旧士族迁入的主要地区。唐长安汇集了许多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商人乃至外国商人。安史之乱后,“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昭武九姓分布于今新疆、中亚一带,史称其“善商贾”,这些昭武九姓商人沿丝绸之路东进,在长安者众多。据《资治通鉴》载,安史之乱后,西域“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贞元三年(787)经检括“凡得四千人”。
这些人大多原为西域使者,由于安史之乱后西域道路不通,遂久居长安,成为标准的移民。长安的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也不少。如长安西市就有波斯商人开设的“波斯邸”(《太平广记》卷16)。西市还有不少胡商(少数民族商人)开设的饭馆、酒馆等,并以胡姬陪酒。李白《少年行》之二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主要分布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建筑规模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隋唐长安城
总体布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受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影响,将宫城、皇城和居住里坊严格分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宫城位置居中偏北,设置官衙、官办作坊和仓库、禁卫军营房等。宫城南面为皇城。皇城内左有太庙,右有太社。皇城外东、南、西三面为居住里坊,北面为禁苑。
道路系统长安城为严格的方格网状,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其中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宽阔,如在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居住里坊内的道路为十字形或一字形,宽约15~20米,与全市性道路分为两个系统。同东城墙平行筑有夹城,夹城内为皇帝专用道路,可通兴庆宫和城东南的芙蓉池(后改名曲江池)。
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9个坊,以朱雀大街为界,东归长安县管辖,西归万年县管辖。坊有4种规模,最大的约80公顷。有些坊内有大府第和大寺庙。坊四周筑有坊墙,大都开4个坊门,朱雀大街两侧的小坊只开东西两个坊门。三品以上的贵族官吏才许在坊墙上开门。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闭坊门。长安城在朱雀大街两侧,东西主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面积各约100公顷。市内有井字形街道,宽14~16米。市中设肆和行,按行业集中。两市都有外国商人(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开的店铺。
全城河道分东西两区,通宫城和御苑,又与东西两市沟通,便于商品运输。城外渠道经渭河入黄河,便于漕运。街道两旁植行道树。隋唐长安城是按规划在平地上建造起来的大城市。城墙和道路的方向为正南北、正东西,直角相交,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测量技术。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规划对当代和后世国内外的都城建设规划有较大影响,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西)、平安京(今京都)等均模仿长安城的布局。
考古发现
陕西省考古人员近日在配合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在一处建筑项目区新发现了11口水井,因该地处于唐长安城漕渠与清明渠交会处的通义坊,对于研究唐代的里坊制度、城市供排水等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2009年10月份,西安市在实施边家村、黄雁村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过程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新发现的唐代遗迹展开了抢救性发掘。遗址位于唐长安城内通义坊的核心区,东邻边东街,西邻边西街,发掘面积共500余平方米。
考古人员介绍,历史上“八水绕长安”中有龙首、清明、永安、漕渠等水渠,通义坊则是漕渠与清明渠的交会处,水源十分丰富。此次考古共发现了11口水井,水井均为直筒土壁,部分砖砌,直径在70-90厘米之间,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见地下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说,这些水井有的相距一米左右,是否是饮用水水井,与漕渠、清明渠有何关系等问题,目前还不得而知。水井内除了出土了大量唐三彩瓷片、残破瓷器、铜钱等文物外,引起专家注意的还有一条宽7.65米的道路,路南侧有宽约2.1米、深约1.1米的排水沟遗迹,路面上可以清晰看到12条车辙。
史料选编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史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史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史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陂,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史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史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6:3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3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安城(中国古代都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安城(中国古代都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