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是夏产帝少康给最小儿子曲烈封的诸侯国,商,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姒姓诸侯国。在传世的文献虽不见以“曾”为名的,但见以“缯”和“鄫”为名的诸侯国;两个都是在商朝就有青铜器的姒姓诸侯国。商代山东出土多件曾姬壶曾侯鼎。曾国湖北省随州一带,西与姜姓申国为邻,西周末年,追随申国、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后被越国所灭。鄫国在今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为姒姓诸侯国,后为莒国所灭。
曾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缯国与鄫国则在《春秋》等文献中多次出现。但自宋朝以来,屡有曾国地下遗存出世。由最新的随州叶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发现,西周早期的曾国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国被周的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商代有山东鄫国,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可以认定的确有一个曾国一脉相承。
中文名曾国
国君姓氏娰
国姓姒
始祖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
爵位子爵
基本内容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
《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廊。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
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
曾随二国论较早依附于楚曾国较早的附庸于楚,到了曾侯乙时代更是唯楚王马首是瞻,杨宽认为曾侯乙下葬时享有“九鼎八簋”之礼便断定曾那时还是独立诸侯国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从西周后期开始,已经有诸侯僭越天子之礼,而附庸于楚并与楚关系亲密的曾在战国早期僭用“九鼎八簋”之礼不是不可能的。试想,如果当时曾还是独立诸侯国的话,史籍应该或多或少的予以记载,然而各家史籍无一例外的竞不予记载,足可证明曾较早的附庸于楚,其地位确实应与楚之县公无异。而随一直是相对独立的诸侯国,甚至曾以“汉东诸侯”叛楚,只是到了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才灭于楚。
曾随辩论李学勤认为随至战国初年还存在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春秋末期随就不再见于史料记载。李学勤在《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一文中自己也认为“曾早在商代已存在于汉东”,而随为东周封国之一,两者绝不可混同。从曾器出土的地理范围来看,曾人活动于北起金河南新野,湖北谷城,枣阳,南到今湖北安陆,京山一带,大致为汉水以东,温水以西这一地带;而在文献中随投有活动于浈水以西,甚至到枣阳,新野等地的记载,怎么能说两者的疆域相台呢?
当然,曾与随毗邻而居,不可能没有相互交流,出土于随县季氏梁墓的季怡戈便是明证。如果确证季怡真是随国贤臣季良之后的话.那么季怡戈可能是在随被楚灭之前后,季怡在曾国作大工尹时所铸之戈。此戈铭文中还特意强调季怡为之后,表明与王室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或许此戈与墓主人毫无关系,只是几经辗转而成为此墓主人的随葬品而已。不管怎样,李学勤仅凭此孤例便断定曾随是一国的说法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简介曾国的故城遗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曾”名称起源的历史较为久远。关于“曾”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掇续》六二的“左比曾”的铭文,另有“安州六器”中一的铭文载:“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贯)行,在(曾)”。
曾都区域内,夏商封建厉国,西周时期有厉、随、唐三国,均建都于此。春秋桓公6年(公元前706年)所载“汉东之国随为大”,说明曾(随)国成为统汉东诸国抗楚之盟主。后楚于公元前569年灭厉(赖),公元前505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并厉、唐入随,以“随”建县,秦汉因之。晋太康9年(公元288年)置随国,南北朝宋泰始5年(公元469年)升县为郡,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升郡为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进爵为王,封地于随,领二十郡。嗣后各朝为州,民国废州为县,是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
近百年来,随州市的曾都区、汉水西岸的宜城、钟祥、武胜关的豫南,先后多次出土有“曾”铭文的青铜器,如“曾侯仲子父鼎”、“曾子仲鼎”、“曾侯白戈”、“曾姬无血”“曾都尹法之行”、“曾孙法之鼎”等。1978年春夏,曾都区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系列编钟,震动了全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专家们通过对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史料进行研究和考证,得出了“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即“曾”国,随州城为曾都。
曾都区历史悠久,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此,而被称为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因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古墓大型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而被誉为东方古乐之乡。1961年至今,境内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砍伐石器工具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三里岗镇冷皮垭遗址是江汉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城东西花园遗址被定为“独立的文化类型”。
考古证实,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随州
随州叶家山墓群的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随州。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的消灭,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
从2011年2月份开始,湖北省文物局组织考古人员对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的叶家山墓地进行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除2座大墓未掘外,其余墓葬都已发掘完毕,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文物739件套,青铜器多达325件。黄凤春说,叶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说明此处墓地应是与早期曾国、曾侯相关的一处家族墓地。在发掘的这批墓葬中,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都发现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根据墓葬规格和出土铭文初步判定,这五座墓葬可能为曾侯谏墓、曾侯谏夫人愧氏墓、曾侯谏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考古人员在叶家山墓地周围又新发现了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以已知的庙台子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最大,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遗迹,应当是西周早期的一个重要古城。叶家山墓地与庙台子遗址相距不足1公里,初步判定,叶家山墓地的主人当与庙台子遗址有关,庙台子遗址可能是西周早期曾国都城之所在。这一发现也证实,“缯”与曾无关,曾国的政治中心应在今天的湖北随州。
自曾侯乙墓发现后,长期以来,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不绝于学界。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而立国。叶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见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并已称侯,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
曾随之谜谜团“曾随之谜”即“曾国随国之谜”。史料记载,随国是春秋早期汉东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辖境内出土的多是曾国铭文铜器,而非随国铭文铜器。由此引发学术界争论——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这个谜团持续30多年,一直未解。
据介绍,“曾随之谜”由来已久,但在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曾侯乙墓后,这种争论更为激烈。黄凤春说,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也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青铜器。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曾国即随国,理由是它们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以“随枣走廊”东南端即今随州、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所在地,因此“曾”即是“随”。此外,古籍中一国两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
但不少人认为“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
谜团的解开1979年,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
两件铭文中,出现了同一个名字——季怡。黄凤春解释说,二者无疑指同一个人。“周王孙季怡”,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载明他是曾国穆侯之子,这说明曾侯也是姬姓。
“史料记载,随国是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也姓姬。”黄凤春说,由于“曾”和“随”的族姓、地域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随国。但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文峰塔古墓带来惊喜。“曾孙邵”的墓葬中,除出土了一批带“曾”字铭文的铜器外,还发现了一件随国铜器,铭文上写“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黄凤春说,同一墓葬中既有“曾”又有“随”,可以基本断定曾国就是随国了。[1]
国君列表曾伯文,见曾伯文簋。名文,西周晚期人。
曾伯宫父穆,见曾伯宫父穆鬲。名穆,字宫父,西周晚期人。
曾伯陭,见曾伯陭壶。名陭,春秋早期人。
曾伯从宠,见曾伯从宠鼎。名从宠,春秋早期人。
曾伯黍,见曾伯黍簠。名黍(雨上黍下),春秋早期人。
曾侯马白,见曾侯戈。名马白(马是左尹右马),春秋早期人。
曾穆侯,谥号穆,见周王孙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曾侯,见曾侯簠,约与楚成王同时。
曾侯与,见曾侯与三戈戟。名与(辵部的与),春秋晚期人。
曾侯钺,见曾侯钺簋。名钺(邑部的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人。
曾侯乙,见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战国早期人。
曾侯夨,见曾侯夨簋。名夨(上日下夨),战国早期人。
曾侯谏,名谏,见曾侯谏鼎
曾国古城曾国古城位于文峰山东南角,具体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曾城前村(歌唱家“韦唯”老家),因古城的原因,有城前、城后两个村庄,不过古城的地方是属于城前的,据老人传说,古城以前是王子在那,城上以前90年代时有和尚庙,现如今由于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不过旧址还能看见,曾国故城,现在只剩下一道城墙。
前为曾城前,后为曾城后。地图上面的地址临沂往西,找到苍山再往西,然后找到向城,在向城的西北。与文峰山旅游区挨得很近。当地人称城为“城里”石碑上写着:“曾国故城”,城上都是土,现如今已被确立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当地人还在城下种植一些蔬菜,如:辣椒,生菜,豆角等天然无公害食品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6:0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曾国(周代的姬姓诸侯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曾国(周代的姬姓诸侯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