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是位于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岛国,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马达加斯加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作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旅游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政府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向旅游业投资。居民中98%是马达加斯加人。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中文名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
所属洲非洲
首都塔那那利佛
主要城市图阿马西纳等
国歌《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国家代码MDG
官方语言马达加斯加语、法语
货币阿里亚里
时区UTC 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安德里·拉乔利纳
主要民族梅里纳人、贝奇米萨拉人、萨卡拉瓦
主要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国际电话区号261
国际域名缩写mg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
人口数量2770 万(2020年)
人口密度47.6 人/平方公里(2020年)
国土面积590750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
水域率0.009%
GDP总计124.47 亿美元
人均GDP454.3 美元(2020年)
国庆日6月26日
历史沿革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陆续迁入移居马达加斯加岛,并同当地人通婚,形成马尔加什人。
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了国家组织。
16世纪,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
1794年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统一全岛,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
1862年拉达马二世同法国签订所谓友好通商条约,批准设立“马达加斯加地产、工业和商业公司”,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交给了以朗贝尔为首的法国资本家。[1]
1863年5月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发动起义,包围王宫,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5月12日国王被勒死,王后腊佐赫里纳继承王位,宣布废除同法国缔结的条约。
1864年赖尼来亚里沃尼担任马达加斯加首相,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他利用英法争夺马达加斯加的矛盾,于1865年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企图以此抵消法国的势力。
1868年又同法国达成了一个新协定,法国声称“永久地”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利用这一喘息时机,加紧进行内政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在中央设立外交、国防、财政、内政、教育各部,取缔债务奴隶制,禁止从事“奴隶贸易”。
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者再次准备吞并马达加斯加。法国借口侨民遗产继承问题,要求对该岛西北部萨卡拉瓦人实行保护,这种无理要求被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坚决拒绝。
1883年法军炮轰马任加港,并在塔马塔夫港登陆。马达加斯加人民奋起抗战,多次打败了侵略者,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1885年法马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再一次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和主权,但外交事务由法国统监领导,法国人有权在马达加斯加长期租借土地。事实上,马达加斯加变成了法国的保护国。
1896年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7年3月2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反对法国对马达加斯加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许多人在起义中牺牲。
1958年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
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1991年政局剧烈动荡。
1992年8月,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第三共和国新宪法,恢复原国名。[1]
x行政区划自然资源马达加斯加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墨储量占非洲首位,除此之外还有云母、铀、铅、宝石、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
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积1470万公顷。粮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行政区划区划马达加斯加原分为6个自治省(塔那那利佛省、安齐拉纳纳省、菲亚纳兰楚阿省、马哈赞加省、图阿马西纳省、图利亚拉省),111县,1000多个区,1万多社区。[1]
根据2007年宪法公投,从2009年起马达加斯加废除原有的六个省,重新划分为22个区,119个县、1579个公社和17485个社区。
22个区分别为:
阿那拉芒加区,首府塔那那利佛;
达亚纳区,首府安齐拉纳纳; 上马齐亚特拉区,首府菲亚纳兰楚阿;
博爱尼区,首府马哈赞加;
阿齐那那那区,首府图阿马西纳;
阿齐莫-安德列发那区,首府图利亚拉;
萨瓦区,首府桑巴瓦;
伊达西区,首府米亚里纳里武;
法基南卡拉塔区,首府安齐拉贝;
邦古拉法区,首府齐鲁阿努曼迪迪;
索非亚区,首府安楚希希;
贝齐博卡区,首府马埃瓦塔纳纳;
梅拉基区,首府迈因蒂拉努;
阿拉奥特拉-曼古罗区,首府安巴通德拉扎卡;
阿那拉兰基罗富区,首府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
阿莫罗尼马尼亚区,首府安布西特拉;
法土法韦-非图韦那尼区,首府马纳卡拉;
阿齐莫-阿齐那那那区,首府法拉凡加纳;
伊霍罗贝区,首府伊胡西;
美那贝区,首府穆龙达瓦;
安德罗伊区,首府安布文贝;
阿诺西区,首府陶拉纳鲁。
马达加斯加主要城市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马达加斯加首都)、图阿马西纳(Toamasina)、迭戈苏瓦雷斯(Diégo Sualez, Antsilanana)、安塔拉哈(Antalaha)、马南扎里(Mananzaly)、马纳卡拉(Manakara)、多凡堡(Fort Dauphin)、圣玛丽角(Kape Ste Malie)、图莱亚尔(Tuléar)、菲亚纳兰楚阿(Fianalantsoa)、穆龙达瓦(Molondava)、安齐拉贝(Antsirabe)、马鲁武艾(Malovoay)、马任加(Majunga)[1]
自然环境区域位置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东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为世界第四大岛,习惯称为“大岛”。南回归线穿过该岛南部,全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以北的热带地区,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在莫桑比克海峡最窄处,该国与非洲相距只有400公里。在马达加斯加周围,分布有科摩罗群岛和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留尼汪岛以及属于本国领土的大小岛屿,其中有西北部的诺西贝岛(Nosy-be)和东部的圣马里岛(Saint-Marie)。[1]
马达加斯加地形地貌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共分五种:
1、中部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地区,错落分布着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
2、东部为宽度25-100公里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
3、西部为平原和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缓;
4、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
5、北部以盆地为主,地形复杂,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腊塔纳山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峰。[1]
气候特征马达加斯加地形独特,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4℃;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首都塔那那利佛海拔约1200米,年平均气温18°C。[1]
自然资源马达加斯加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墨储量占非洲首位,除此之外还有云母、铀、铅、宝石、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1]
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积1470万公顷。粮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国家象征国名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法语:La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
简称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国名释义为“马尔加什人的国家”;别称有“牛的王国”、“华尼拉故乡”。[1]
国旗马达加斯加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白色竖长方形,旗面右侧为上红下绿两个横长方形,三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主权,绿色象征希望。[1]
国旗国徽马达加斯加国徽呈圆形,圆面中间是马达加斯加国土轮廓,上部为旅人蕉(国树)枝叶,下部为稻田图案和水牛头。圆周上方的文字为当地语——马尔加什语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下方为棕榈枝叶。底部写着民族格言“祖国、自由、正义”。[1]
国徽国歌《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国树旅人蕉。 [1]
国石孔雀石
人口民族截至2017年,约2520万 [1] 。马达加斯加人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民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14.1%)、贝希略(12%)、希米赫特(7.2%)、萨卡拉瓦(5.8%)、安坦德罗(5.3%)和安泰萨卡(5%)等。 [1]
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在马定居的尚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国人,另有华侨和华裔约5万人。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中信奉传统宗教的占52%,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41%,信奉伊斯兰教的占7%。
政治综述2009年1月下旬,马朝野矛盾激化,首都等地发生严重骚乱和流血冲突。3月17日,拉瓦卢马纳纳总统在部分哗变军队压力下被迫交权并流亡国外,反对派领导人、原首都市长拉乔利纳宣布自任总统。非盟、南共体中止马成员国资格,美国、法国、欧盟等谴责拉乔利纳违宪夺权。4月30日,非盟成立国际接触小组主导解决马政治危机。在非盟、南共体等斡旋下,8月以来,马各政治派别经过多轮和谈签署马普托协议及其补充文件,就过渡期主要安排达成一致。但此后拉乔利纳单方面宣布提前举行立法选举,马政治和解进程陷入僵局。
2010年3月,非盟宣布对拉乔利纳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实施制裁。4月,拉乔利纳与前总统拉瓦卢马纳纳等派别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新一轮谈判,但无果而终。11月,拉乔利纳政权单方面举行修宪公投并宣布成立第四共和国,遭到其他各派的抵制。 [1] 2011年3月,拉乔利纳派等100余个政党和政治团体签署南共体提出的解决危机路线图。马三位前总统派对路线图内容持异议。6月,南共体在南非桑顿召开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南共体路线图,决定在其中增加允许拉瓦卢马纳纳等海外流亡人士回国内容。7月,非盟和安会开会审议南共体路线图,决定支持南共体桑顿会议有关决议。9月以来,在南共体斡旋下,除前总统拉齐拉卡派外,马主要政治派别先后签署南共体解决马危机路线图及其实施框架。11月,马新过渡政府宣告成立;12月,过渡期国会和最高理事会宣告成立。
2012年3月,过渡期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告成立。8月,马宣布将于2013年5月和7月分别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2月,南共体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特别峰会,会议重申拉瓦卢马纳纳应无条件回国,建议拉乔利纳与拉瓦卢马纳纳均不参加总统选举。此后,拉瓦卢马纳纳、拉乔利纳先后宣布放弃参选总统。
2013年2月,马宣布总统和议会选举将分别推迟至当年7月、9月举行。 [1]
2018年9月7日,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拉乔纳里曼皮亚尼纳宣布辞职,以参加将于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 [2]
2018年12月19日,马达加斯加举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拉乔利纳获得55.66%的选票,赢得总统选举。2019年1月19日在该国首都塔那那利佛宣誓就职。 [3]
宪法1992年8月19日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经1995年9月、1998年3月和2007年4月三次修订。宪法赋予总统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任期5年,可连任两届,由直接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需三分之二的多数方可中止总统权力;地方政权实行自治。2007年修宪取消了自治省,设立拥有行政和财政自治权的地区和乡镇。2010年11月马过渡政权推动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宣布正式成立第四共和国。新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将总统任职年龄由40岁降为35岁,并将总统最高连续任职期限由三届改为两届。[1]
议会根据“第三共和国宪法”,马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L’Asmblée Nationale)和参议院(Le Sénat)组成。国民议会现有151个席位,议员任期5年,通过普选产生。2019年7月,执政联盟“与拉乔利纳总统一道”候选人、前司法部长克里斯蒂娜·拉扎纳马哈苏瓦( Christine Razanamahasoa)当选马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员任期5年。三分之二的参议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产生。2015年12月,马举行参议院选举。2016年2月,前高等宪法法院院长奥诺雷·拉库图马纳纳(Honoré Rakotomanana)当选参议长,2017年10月辞职。11月,原总统府农业和畜牧业部长里武·拉库图沃(Rivo RAKOTOVAO)当选参议长。[1]
政府本届政府于2019年7月组成,除总理恩蔡外,还有22名内阁成员:
国防部长莱昂·让·里夏尔·拉库图尼里纳(Léon Jean Richard RAKOTONIRINA)少将、
外交部长奈纳·安德里安齐图海纳(Naina ANDRIANTSITOHAINA)、
掌玺、司法部长雅克·兰德里亚那苏卢(Jaques RANDRIANASOLO)、
经济和财政部长里夏尔·兰德里亚曼德拉图(Richard RANDRIAMANDRATO)、
内政和地方分权部长蒂亚纳里韦鲁·拉扎菲马海法(Tianarivelo RAZAFIMAHEFA)、
公共安全部长罗歇·拉法诺梅赞楚阿(Roger RAFANOMEZANTSOA)、
领土整治、住房和公共工程部长哈乔·安德里亚奈纳里韦卢(Hajo ANDRIANAINARIVELO)、
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部长玛丽·泰蕾兹·武拉海因古(Marie Thérè VOLAHAINGO)、
公共卫生部长朱利奥·拉库图尼里纳(Julio RAKOTONIRINA)、
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法诺梅赞楚阿·吕西安·拉纳里韦卢(Fanomezantsoa Lucien RANARIVELO)、
能源、水务和碳氢燃料部长翁吉·安德里亚曼加(Vonjy ANDRIAMANGA)、
矿业和战略资源部长菲迪纳里武·拉瓦卡特拉(Fidinarivo RAVOKATRA)、
交通、旅游和气象部长若埃尔·兰德里亚曼德兰图(Joel RANDRAMANDRANTO)、
劳动、就业、公职和社会法部长吉塞勒·拉南皮(Gisèle RANAMPY)、
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长布朗什·尼里纳·里夏尔(Blanche Nirina RICHARD)、
工业、商业和手工业部长兰图苏阿·拉库图马拉拉(Lantosoa RAKOTOMALALA)、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长亚历山大·若尔热(Alexandre GEORGET)、
邮政、通讯和数字化发展部长克里斯蒂安·拉马鲁拉希(Christian RAMAROLAHY)、
人口、社会保障和妇女发展部长吕西安·伊尔玛·纳哈里马米(Irmah Lucien NAHARIMAMY)、
青年和体育部长蒂诺卡·罗贝托·米夏埃尔·拉哈鲁阿里拉拉(Tinoka Roberto Michael RAHAROARILALA)、
新闻和文化部长拉拉蒂亚娜·安德里亚通加里武·拉库通德拉扎菲(Lalatiana ANDRIATONGARIVO RAKOTONDRAZAFY)、
国防部宪兵国务秘书里夏尔·拉瓦卢马纳纳(Richard RAVALOMANANA)少将。 [1]
马达加斯加司法设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法院、高等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包括终审法院、国务委员会和审计法院。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首长。
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首长。现任首席院长夏尔·拉贝图库塔尼(Charles Rabétokotany),总检察长埃德松·贝尔特利埃·拉维隆萨拉玛(Edson Berthelier Ravelontsalama)。最高司法法院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长、2名终审法庭庭长、2名上诉法院院长、2名国民议会议员、2名参议员组成,目前尚未组建。高等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任期7年,不得连任。其中3名成员由总统任命,2名由国民议会任命,2名由参议院任命,2名由最高司法委员会选举产生。院长由总统任命。 [1]
政党截止至2013年,马有286个政党,主要政党情况如下。 [1]
(1)“我爱马达加斯加党”(Tiako I Madagasikara),前执政党。前身为拉瓦卢马纳纳创建的“我爱马达加斯加协会”,在拉竞选总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就任总统后于2002年7月将其转变为政党。
2004年12月,该党在塔那那利佛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党纲,选举产生了党主席和10名政治局成员。
2008年5月21日,该党召开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15名政治局成员。主席为伊万·兰德里亚桑德拉特里尼乌尼(Yvan RANDRIASANDRATRINIONY),总书记为伊武阿西纳·拉扎菲马海法(Ivohasina RAZAFIMAHEFA)。
(2)众评社(Asa Vita Noifampitsarana),1997年1月28日成立,是1996年底总统大选时,在各地自发成立的支持总统候选人诺贝尔·拉齐拉胡纳纳(Norbert Ratsirahonana)竞选委员会基础上创建。
主张建立法制国家,致力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建立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2001年底总统选举中支持拉瓦卢马纳纳。
在2002年12月立法选举中赢得国民议会8个席位;在2003年11月市镇选举中,成为继“我爱马达加斯加党”和独立人士之后获席位最多的政党。主席拉齐拉胡纳纳。 [[1]
(3)社会民主联盟(Rasmblement pour Le SocialDémocrate),前身为前总统齐腊纳纳1956年12月创建的社会民主党。
1992年社民党分裂,以马尔松·埃瓦里斯特(Marson Evarsite)为首的一派成立新党“社会民主联盟”。
该党1998年曾参加前总统拉齐拉卡的执政联盟,2000年底因其总书记让·欧仁·武依纳希奇(JeanEugèneVONINAHITSY)被当局监禁而退出。在2001年底的总统选举中支持拉瓦卢马纳纳。
2002年底立法选举时,埃瓦里斯特与武依纳希奇在支持现政权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埃率领一派与“我爱马达加斯加党”和众评社组成民族团结联盟联合竞选,以武为首的另一派则以社会民主联盟名义参选。2003年9月,武另立新党新社会民主联盟。社会民主联盟现任主席为埃瓦里斯特。 [1]
(4)争取马达加斯加发展党(Parti Militant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e Madagascar),原卑贱者争取政权党,1972年成立,曾主张社会主义。1990年全面调整党纲,放弃社会主义,主张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实行真正的自由经济,并改为现名。主席马南达菲·拉科托尼里纳(Manandafy Rakotonirina),拉瓦卢马纳纳交权后,曾任命其为总理负责组建新政府,后被拉乔利纳驱逐。
(5)新社会民主联盟(RPSDVAOVAO),2003年9月,从社会民主联盟脱离出来的新党。该党认为拉瓦卢马纳纳政府在使国家走出困境方面毫无建树,主张成立过渡政府,通过新宪法和新选举法,要求拉瓦卢马纳纳接受其关于尊重地区平衡、承诺民族和解和就是否允许外国人在马购买土地举行全民公决等三项主张。现任主席武依纳希奇,总书记法哈罗·拉桑巴松(FAHARORATSIMBALSON)。 [1]
(6)马达加斯加复兴行动党(Action pour la Renaissance de Madagascar),前身为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党。拉齐拉卡第一次执政时创建,1976年3月19日成立,1994年3月改为现名。主张在马建立社会主义。拉齐拉卡任该党总书记至1997年2月,就任总统后辞去总书记职务。1997年11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总书记,并决定该党以促进民主,发展自由经济为宗旨,不再提倡社会主义。拉齐拉卡在2001年12月总统选举中败北后,该党内部出现严重分裂。总书记皮埃罗·拉左纳里韦卢(Pierrot Rajaonarivelo)。 [1]
影响力较大的政党为:支持拉乔利纳总统联盟(MAPAR)、“我爱马达加斯加党”(TIM)和马达加斯加新生力量党(HVM)。
政要埃里·拉乔纳里马曼皮亚尼纳:1958年11月出生。获马达加斯加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会计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财会经济类教学工作,曾开办会计师事务所。
2009年起担任拉乔利纳过渡政府财政和预算部长,并兼任马达加斯加航空公司董事会主席、马会计师最高理事会副主席。
2013年10月参加总统选举,以53.49%得票率在12月第二轮选举中胜出,当选第四共和国首任总统。
2014年1月25日宣誓就职。 [1]库卢·罗歇·洛朗·克里斯托夫:1943年9月出生。
1977年毕业于塔那那利佛大学医学系,1982年获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文凭。
后长期在欧洲行医,在瑞士创办有两家私人放射影像中心,是法国放射学会和瑞士放射学会成员。
2013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报名参选总统,后与他人共同提名现任总统埃里为替代候选人,并在总统选举中支持埃里。
2014年4月就任总理。
经济综述马达加斯加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工业基础薄弱。1997至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4.5%。2001年底大选危机使马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拉瓦卢马纳纳执政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推出“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1]
2003至200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6.2%。马在良治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肯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法、德、美、日、意等国大幅减免马债务。
2009年马政治危机发生后,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拉乔利纳上台后未出台新政以恢复经济发展,马经济每况愈下,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加工、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遭受重创,交通运输、电力等产业商品价格攀升,粮食大幅减产。政治危机久拖不决导致外国对马投资锐减,国际社会对马援助亦受到影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马失业人数已超过22万。2014年埃里上台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恢复对马援助,制定2年期国家发展紧急计划和2015-2019国家发展规划,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创造就业。
2019年1月拉乔利纳当选总统后,致力于实施“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推动能源、农业、住房、卫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
2020年主要经济数字
国内生产总值 | 124.47亿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454.3美元 |
经济增长率 | -3.8% |
货币名称 | 阿里亚里 |
汇率 | 1美元=3798阿里亚里 |
通货膨胀率 | 4.1% |
2013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2011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3%。全国可耕地880万公顷,已耕地280万公顷。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种植水稻,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甘薯、玉米等,粮食不能自给。[1]
2013年,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草、丁香、胡椒、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棕榈等。其中香草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二。全国牧场面积34048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沿海以及河流、湖泊盛产各类鱼虾、海参、螃蟹等。 [1]
工业马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05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8%。有大小企业约25.8万家,一半以上设在塔那那利佛。主要有炼油、发电、纺织和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饮料、烟草、造纸、制革、建材等。1989年,设立免税区。2003年,免税区企业共有378家,以纺织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免税区出口占整个工业出口的70%,占马出口总额的40%。2004年,免税区共雇用人力10.7万人。 [1]
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但服务设施不足。
19世纪90年代以来,马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
1990年建立一所旅游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同年,法国P-ULMAN旅馆集团开始在马修建旅馆网。
1991年成立国家旅游开发委员会。
1994年实行国内和地区航运自由化,允许留尼汪、毛里求斯和南非的航空公司进入马航运市场。
1997年改革签证制度,允许游客申请落地签证,同时取消旅馆对外国游客高收费的做法。马有717家宾馆,其中星级宾馆111家(床位3040个)。
2008年游客人数达37.5万人次。游客主要来自法国(50%以上)、留尼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旅游点是诺西贝岛、圣玛丽岛。马政治危机爆发后,旅游业遭受沉重打击,游客人数急剧减少,全国70%以上酒店停业。
2011年访马游客共约21万人次。
马达加斯加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诺西贝岛、圣玛丽岛、津巴扎扎植物园、东部海岸的玛丽岛屿、安达斯巴(Andasibe)的热带雨林和琥珀山、安卡拉那(Ankarana)神圣洞穴。
对外贸易1987年开始实行贸易进出口自由化政策,鼓励出口多样化,出口额有所增加。主要进口石油、车辆、机械设备、药品、日用消费品及食品等。主要出口咖啡、虾、铬矿石、香草、丁香、棉纺织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中国、欧盟、南非、南共体、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印度洋诸岛国等。2010年马关税收入为4.15亿美元。[1]
外国资本1994-1997年,年均外国投资1000万美元,1998年增至2800万美元。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加快,外国资本进一步流入。2010年,铁路、电信、矿产和石油开发是近年外资注入的重点领域。马吸引外资总额8.34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入矿产开发领域。[1]
外国援助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法国是最大援助国,其次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日本、德国。世界银行从2004年起共向马提供三期总额2.45亿美元的贷款,2006年7月决定免除马总额22亿美元的债务。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减免马截至2005年1月到期的1.4亿特别提款权债务,并与马签署《减贫发展援助协议》,给予马550万特别提款权援助。2008年,世界银行向马提供5500万美元援助,用于良政和机构建设以及发展小型信贷。政治危机久拖不决导致国际社会对马采取减援、停援措施,美国取消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欧盟暂停向马提供发展援助。自2011年底以来,随着马过渡期进程逐步推进,联合国、世界银行、法国等正逐渐恢复对马援助。
文化民俗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牛像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在马达加斯加,平均两个人拥有一头牛。葬礼铺张,每隔四年掘开祖坟,举行隆重的翻尸换衣仪式。元旦时,人们互赠鸡尾,以示祝福。马达加斯加人的房屋与非洲大陆的房屋迥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房屋极其相似。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马达加斯加的绝大多数部族都以农业为生,大米是主要食粮,煮好米饭一般就着用蔬菜、鱼、羊、家禽或野禽肉块做的卤吃,而且还撒许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们还喜欢吃白薯和木薯,爱喝酸奶。
马达加斯加人尊重老人,在许多社会机构中,管理人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认为,人的年纪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们对外国朋友十分友好,见面流行握手礼。在马达加斯加的马路上,如果汽车与牛群相遇,汽车必须让道于牛群。“不得无故伤害牛”是该国人人都遵守的信条。
节日国庆节:6月26日
殉难日:3月29日
军事国防马达加斯加独立后组建人民军。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部为军事行政机构。全国设6个军区。
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约18个月。 [1]
军力2013年,正规军总兵力2.16万人。其中陆军1.25万人,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102门;海军5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1艘巡逻艇和1艘两栖舰艇;空军500人,装备有各种飞机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架、直升机6架;宪兵8100人。
交通水陆交通不发达。铁路为单轨铁路,总长732公里。公路总长49837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781公里。内河航道共3500公里,但航运仅利用400余公里;沿海港口共18个。80%的海运集中在东部港口塔马塔夫,年吞吐量约140万吨。
马共有2家航空公司,拥有大小飞机36架,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诸岛国。全国有大小机场121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仅首都伊瓦图国际机场、塔马塔夫和努西贝机场可停靠大型飞机。
马达加斯加社会教育马达加斯加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城市地区使用法语教学,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学使用马语教学。自1978年起,正式教育分为:五年基础(小学)教育、四年普通初中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截止至2013年,马有小学18977所,其中公立小学14637所,私立小学4340所;初中学校1596所,其中公立801所,私立795所;高中学校336所,其中公立108所,私立228所。马有6所综合大学,共有28900名大学生,教师900余名,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规模最大,有学生18500名,教师618名。 [1]
媒体主要报纸有:《马达加斯加午报》(日报,法文,发行量3.5万份)、《论坛报》(日报,发行量1.5万份,马、法文)、《快报》(日报,法文)等。
全国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马国家广播电台建于1931年4月,有两套节目,第一套节目用马达加斯加语,第二套节目用法语和英语,每天均播出24小时。
全国共有13家电视台。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建于1967年,用马语、法语每天播出约9小时(周末15小时)。 [1]
卫生2013年,马全国有16名教授级医师,282名专科医师,1580名普通医师,3239名助理医师。全国有105家医院,其中18家在首都;2681家公立和私立医疗中心,其中529家在首都。医生与人口比例为1:10000,病床位1:2000。2004年艾滋病毒感染率为1.1%。 [1]
民生据《2011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人类发展指数在187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51位。公职部门的职工享受国家的劳保、医疗、住房、子女补贴,其他部门职工由雇主支付社会和医疗保险。65%的居民能得到基本卫生保障,39.6%的居民家庭可获得饮用水,16%的家庭或14%的人口可使用电,2.54%的人口拥有电话。2011年,女性人均预期寿命66岁,男性为62岁。14岁以下少儿占总人口的43.1%,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人口死亡率为0.76%。
政治危机导致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长期无政府管理状态导致民怨上升,各类罢工、罢课事件迭起,恶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外交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政策,注意睦邻关系,主张建立印度洋和平区和印度洋区域合作,推行全方位外交。近几年,因谋求外援,注意改善和发展同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1]
拉乔利纳2009年3月违宪上台后,国际社会迄今未予承认,南共体、非盟、法语国家组织均向其强力施压,先后中止马成员国资格,要求马尽快恢复宪政秩序。美国、欧盟等谴责拉乔利纳违宪夺权,对马采取减援、停援措施,并在马政治和谈一度陷入僵局时威胁将对马采取必要制裁,向马各派施压。非盟于2009年4月成立马问题国际接触小组主导解决马政治危机。
2010年3月17日,非盟宣布对拉乔利纳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实施制裁,内容包括旅行限制、冻结海外银行账户和外交孤立等。拉乔利纳上台后因南非接受拉瓦卢马纳纳流亡而同南非交恶。拉曾于2009年5月访问利比亚和塞内加尔,多方寻求外交承认,并曾谋求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和在联大发言,但遭南共体国家强烈抵制。2011年9月以来,马主要政治派别签署南共体解决马危机路线图及其实施框架,有关过渡期机构相继成立,国际社会对马外交压力有所缓和。[1]
对外关系同中国的关系
双边政治关系
中马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1]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建交以来,中马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两国签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贸易协定等,并设立了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中国自1972年起开始向马提供援助,为马援建了木伦达瓦糖厂、制药厂、昂-瓦公路、塔那那利佛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学校等项目。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1]
2011年,中马贸易额为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中方出口5.04亿美元,进口1.03亿美元。据马海关统计,当年我为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约占马市场份额的14.1%。2012年,中马贸易额为6.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中方出口5.43亿美元,进口1.15亿美元。我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进口铬矿砂等。[1]
同法国的关系
法国是马前宗主国,两国有着传统关系。法是马最大贸易国、双边援助国和直接投资国。马65%的直接投资来自法国,法在马拥有500多家企业。法在马侨民约2.6万人,在马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法在马设有文化中心,每年向马提供数量可观的赴法学习、进修或培训奖学金。法国际台在马设有调频转播台。2005年7月,法总统希拉克访马,两国签署了航空协定和总额为310万欧元的援助协议。
2006年1月,马参议长拉库图马哈鲁访法。5月马总理西拉访法,法参议长蓬斯莱,负责合作、法语国家和发展的部长级代表吉拉尔丹访马,双方签署合作伙伴关系框架文件,规定在2006-2010年期间,向马提供总值2.49-2.78亿欧元的项目援助。
2007年2月,拉瓦卢马纳纳出席在法举行的第24届法非首脑会议。
2008年6月,拉瓦卢马纳纳短暂访法,与萨科奇总统举行会晤。
2011年12月,拉乔利纳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访法,与萨科奇总统举行会晤,法方承诺向马提供1000万欧元发展援助。
2012年11月,法国发展署同马签署《支持马卫生领域发展计划》,向马提供700万欧元援助。[1]
同美国的关系
马美1960年6月建交。
马达加斯加2000年,美国将马列入“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首批受益国,马向美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0.8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5亿美元。
2002年6月26日,美总统布什致函拉瓦卢马纳纳,率先承认马新政权。
2004年3月,马美签署旨在开放民事航空领域的双边协定。
2004年5月,美将马列为第一批有资格从美“千年挑战账户”申请资金援助的国家。2005年2月和4月,拉瓦卢马纳纳两度访美,获1.1亿美元援助。
2006年1月,美副国务卿埃里克访马。2月拉瓦卢马纳纳赴美休假。美从1993年起向马派遣和平队员,在马共有100名和平队员,主要从事基层卫生、教育和环境保护工作。
2008年美通过国际开发署和“千年挑战帐户”向马提供1680万欧元援助,用于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6月,拉瓦卢马纳纳赴美进行工作访问。8月,美国际开发署向马提供5700万美元,主要用于母婴健康项目。马政治危机发生后,美国于2009年底取消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 [1]
同邻近印度洋岛国的关系
马系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推动成员国间经济合作。马向周围岛国供应农产品和海产品,贸易有出超。
2004年4月,毛里求斯总理贝朗热访马。双方签署了双边合作总体构架协定、促进和互相保护投资协定及旅游技术合作协定等三个原则文件,并签定了糖业管理合作协议。
2005年1月,拉瓦卢马纳纳赴毛里求斯出席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7月,印度洋委员会第三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塔那那利佛举行。11月,拉瓦卢马纳纳访问毛里求斯。
2006年3月,印度洋委员会第22届部长理事会在马举行。马政治危机发生后,印度洋委员会参与了非盟马问题国际接触小组的调解工作。
2011年2月,科摩罗总统桑比访马。5月,拉乔利纳应邀出席科新总统伊基利卢的就职典礼。
2012年3月,科摩罗外长巴克里访马时表示,科已提请非盟解除对马制裁。
马达加斯加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6:0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1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马达加斯加(总统制共和制国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马达加斯加(总统制共和制国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