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星鲨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黄海产出较多,为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主要栖息于近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体细而延长。头平扁,中大,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颇细长,比头和躯于约长1.2倍,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背视三角形,前缘钝尖,侧视延长尖突。
中文名白斑星鲨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Vertebrata
纲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亚纲Chondrichthyes
目真鲨目 Carcharhiniformes
亚目Carcharhiniformes
科皱唇鲨科 Triakidae
亚科Triakidae
属星鲨属 Mustelus
亚属Mustelus
种白斑星鲨 M. manazo
中文别名白点鲨、沙皮、星鲨
二名法Mustelus manazo
分布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黄海
物种介绍0眼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瞬褶平横外露,外侧有1深沟,距第一鳃孔比距吻端为近,眼径比鼻孔长约大1.5倍。鼻孔宽大,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许多;鼻间隔中宽,比鼻孔长大1.2~1.3倍;前鼻瓣具有1个三角形突出,出水孔半露,后鼻瓣后部无半环状薄膜。口中大,三角形,下颌两侧斜行,前端圆钝,口宽比口前吻长为小,小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几等于口宽的1/2;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齿全露,下颌齿只在缝合处暴露;上唇褶宽扁而长,褶沟几直线地向前伸延,褶长约等于上颌长的1/2;下唇褶较狭而短,约等于下颌长的1/3。
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颌各列成1齿带,齿椭圆形或斜方形,齿面平扁圆凸,齿头圆钝或钝尖,两侧斜直或微凹。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位于眼后角后方,长与距眼的距离或瞳孔径约相等。鳃孔5个,中大,前3个较宽,大于眼径,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1棘突,2~3纵嵴。
0背鳍2个;第一背鳍约位于体腔中部上方,起点约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前,基底长稍小于背鳍间隔的1/2,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胎儿)或有一相当距离(幼体)或有一相当大的距离(成体);第二背鳍大于第一背鳍1/2,距腹鳍基底后端比距尾基近(幼体),或相等(成体),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尾鳍狭长,约等于全长的1/5(成体),幼小者尾鳍较长;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圆形微突,中部颇宽而短,中部与后部间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与上叶接连,尾端圆钝,后缘斜直。
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侧在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1]
臀鳍小,起点约与第二背鳍基底后1/3处相对,外角圆钝,后缘凹人,里角延长尖突,比第二背鳍下角稍后延。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小,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后缘斜直,外角圆钝,里角钝尖稍突;鳍脚平扁延长,后端尖突。胸鳍中大,后缘斜直或稍凹,前缘与里缘圆凸,外角和里角圆钝,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前1/3(幼体)至后半部下方。
背面和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以上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白色斑点;腹面白色,各鳍褐色,边缘较淡。
产地0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南海、东海、黄海、台湾、菲律宾、越南等海域水深1-360米处,为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主要似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卵胎生,一胎可产下约2-6幼鯊。
渔业利用主要似底拖网或延绳钓捕获。内质细嫩,主要供食用,生炒或烟燻皆宜。同时是有关科研和教学部门生物实验室解剖用的重要海洋前类之一。
繁殖温水性水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以内。卵胎生,每胎10余尾。为我国黄海和渤海习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
经济价值肉质细嫩,所以主要供食用,同时是有关科研和教学部门生物实验室解剖用的重要海洋前类之一。
相关事件黄海海域其实一直有鲨鱼存在,只是它们生活在深水区,很少有人能看到,鲨鱼不存在搁浅一说,它们应该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或者受伤才会到岸上。[2]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5:5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斑星鲨(皱唇鲨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斑星鲨(皱唇鲨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