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太原(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1:09 阅读: 评论:0

决战太原(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决战太原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次浏览 | 2022.07.20 16:34:4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决战太原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剧情简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太原解放60周年。解放太原作为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役,对于华北全境解放、全国解放具有重大意义。为隆重纪念太原解放60周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了大型文献电影《决战太原》。

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结合寻访当年战争亲历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追述了战争双方从谋划到对决的历史事实,撷取了战争双方决策者的心路历程,也捕捉到许多普通战士动人心弦的战争经历,以及后人寻找阵亡烈士亲人那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人文情怀,高度赞扬了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和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表现了解放太原对于华北全境解放、全国解放所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该片得到了“中央重大理论文献影片创作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充分肯定,并被列入发行全国的重大文献电影片。该片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文名

决战太原

导演

郝蕴

制片人

郝蕴

总顾问

张宝顺李立功

撰稿

郝蕴,张珉,王宏伟

监制

范世康王燕

文献影片决战太原决战太原

经过主创人员一年来紧张而认真的创作拍摄,现已呈现给观众。在首映式上,我看到许多观众眼含泪水看完最后一个镜头,包括阅览片尾徐徐滚动的字幕,包括聆听片尾动人心弦的乐曲,之后才起身离去,甚至有的观众在影片结束较长时间后才回归现实。显然观众被带入60年前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同许多观众一样,我眼含泪水看完影片。文献片虽然没有情节的铺陈,但却有动人的故事;虽然没有人物的塑造,但却有鲜活立体的形象;虽然没有刻意的表演,但却有精彩人生的彰显。

史料的详实丰富无疑是文献片最大的看点。而其中的真实性则是文献片的灵魂与生命。《决战太原》的真实性,一是体现在战争场面上。30分钟的原始资料是战地记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其中有的战地记者永远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二是体现在战争遗址遗物上。从影片中既可看到太原战役对决的山头、要塞,看到当年的碉堡、主攻战场,甚至民工提供攻克要塞山头的羊肠小道,又可看到攻克太原城后的复工复业、供电供水布告,黄樵松将军写给爱妻的遗嘱,甚至阎锡山的录音讲话等。

三是体现在战争亲历者生动叙述上:如处理烈士后事工作队副队长杜明学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达太原城防图而终身残疾的动情往事……很多镜头画面,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很多鲜活事例令人潸然泪下。

《决战太原》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作品,或者纪实性文献作品,它背后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民族记忆,永恒不朽的崇高精神。从战争本身来看,它是国共双方的激烈对抗,但从其延伸意义看,更是当年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必然面对的人生航向的最终选择,是对两种不同前途命运、不同道路方向的抉择。徐向前、薄一波与阎锡山,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乡,虽然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曾走到一起,共赴国难。但却最终因为思想和信仰的差异而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决战太原》讲述了解放战争史上那段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但并没有过多记录其惨烈和血腥,而是客观记载双方决策者对历史潮流和形势发展的把握与决断;着力分析每一位战争经历者的思想认识、心路过程和深切感受;着力展现战争对人的思维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强烈冲击。战争可以改变历史的格局,可以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战争对人的心理的改变、对人的心灵摧残也是显而异见的。历史上任何战争都是雄壮的,但都是极其残酷的,都是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战争绝不是游戏,绝不是开玩笑。战争会使国家丧乱、家破人亡,战争既毁坏着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更直接剥夺着鲜活的生命。

八年抗战胜利了,人民盼望的和平局面即将到来,应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但是毫无和谈诚意的国民党却同时挑起了内战,无情的战火重又点燃。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的无情对决,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战争取得了胜利,然而残酷的战争也夺去了无数先辈的生命。

《决战太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真实的战争场面,尽管是有限的,尽管并不全面,但那一个个珍贵镜头都是当年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因为选材的独具匠心、视角的新颖别致、丰富的史料记载,使我们了解到这场城市攻坚战双方的巨大付出。资料显示,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6月有余,共计歼灭国民党军队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岩田、王靖国、孙楚等人在内的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

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仅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长眠地下。当我们站在苍松翠柏间献花鞠躬的时候,当我们因英雄的战士而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园,我看到一个个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还看到只有所在部队名称而无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无姓名又无部队名称的无名烈士墓碑,可能还有许多连墓碑也没有的烈士永远长眠在战场的某处遗址。他们是我们的前辈,是为了我们今天安宁的生存环境而英勇献身的亲人。

在人民解放军隆隆的炮声中,太原绥靖公署的地下室里,顽固不化、决不放下武器的梁化之、阎慧卿服毒自尽。在阎慧卿自尽前夕,由梁化之代笔写下了《阎慧卿致阎锡山的绝命电》。“妹虽女流,死志已决。临电依依,不尽所言!妹今发电之刻尚在人间,大哥至阅电之时,已成隔世!”电文中,充满了一个被卷入战争的女人的绝望与悲怆。据说,阎锡山在上海读到这份绝命电时,泪流满面,悲痛万分。

人类道义的化身和力量从来就是拒绝战争的。道义的战争从来都起因于被逼无奈奋起反抗,道义的战争从来都是为了制止战争、最终消灭战争。

触摸历史的温度

文献电影的文献性本质,决定了其终极追求——是要在荧幕上表现一段最为接近真实的历史。60年,也许并不漫长,但是随着时间、空间、社会生活主题的变化,足以让解放太原——这场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役,在今天观众的眼里,变得有些支离破碎、恍若烟云。但是疏离并不代表着遗忘,每一位心存怀念的生者都期待着对那段真实历史的感知,与那些真实人物相遇,大型文献电影《决战太原》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

大型文献电影常常因其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和单一的全景式记录而为人所诟病。因为缺少动人的局部和闪亮的细节,观众看后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决战太原》依然延续了以宏大叙事去记忆严肃历史时刻的传统。影片汇集、整理、公开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包括很多当时在战场上拍摄的珍贵画面,并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展现了这场战役从谋划、僵持,到对决的全过程。但同时,为了全方位地还原历史真实,影片也力图通过一些微观的、平民化的、戏剧化的体验来讲述文献、揭示历史,希望加入更多人性化、细节化的叙述,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有更感性的认识。使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可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审视这场战役中的人和事。

徐向前、薄一波、阎锡山——解放太原战役中对阵两军的三位高级将领,三人的家乡竟然只隔着一条滹沱河,相距不过十余里。人生何尝不像一条河,三个从一条河边走出来的人,却最终因为信仰的不同而流向不同的方向。《决战太原》这样一部宏大叙事的战争文献电影,就是从一个静静流淌的滹沱河画面开始的。

“徐向前第一次知道阎锡山的名字是在1911年。当时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归来的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新军第86标标统的时候,徐向前还只有10岁,五台县永安村的私塾先生告诉他,太原是全国第四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城市,年仅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

8年之后,徐向前第一次来到省会太原,成为山西省国民师范的学生。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正是年轻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在国民师范学习的两年间,徐向前多次看到阎锡山光顾校园并以师长的身份训话……”

“徐向前第二次来到太原是1937年9月,……时隔近20年后再次相见,徐向前已经不是讲台下默默无闻的一介学子,而是谈判桌前多谋善断的共产党代表。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辉煌战绩,也早已使阎锡山熟知了徐向前的名字和履历,他对这个曾经的学生极为欣赏,曾说过‘政治上靠薄一波,军事上靠徐向前’这样的话。”(《决战太原》解说词)

情节化的叙述让文献电影中的人物不再扁平、冰冷。阎锡山和徐向前的形象都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从而也更加真实可信。

公元1996年,收藏爱好者王艾甫在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了84张未发出的烈士阵亡通知单,并且从此踏上了寻访烈士家属的旅程。这个发生在现实时空的故事成为了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细节。84张太原战役中阵亡烈士的通知单、84个60年来寻亲未果的绝望家庭,无数提供线索的热心人,在另一个时间的纬度将那场惨烈的城市解放战争用一种没有硝烟却更另人心碎的方式拉近到我们面前。“他们(烈士以及烈士家属)不是需要一份通知单,或者是一个信息,更需要的是烈士的尊严和荣誉”,镜头久久地停滞在被清风吹着哗哗作响的84张阵亡通知上,电影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历史会记住那些默默无闻的烈士,哪怕只是留住他们的一个侧影。

《决战太原》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因为它不仅仅是黑白资料的串联,它用力捕捉着那些动人的瞬间,让电影中的历史变得更有质感,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历史中的真实影像,甚至通过镜头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观后感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太原解放60周年。回想当年,正值解放全国之际,太原正在进行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役。大型文献电影《决战太原》就是为纪念这次战役而拍摄的,影片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全方位多视角地追述了战争双方从谋划到对决的历史事实,撷取了战争双方决策者的心路历程,也捕捉到许多普通战士动人心弦的战争经历,以及后人寻找阵亡烈士亲人那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人文情怀,高度赞扬了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和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

《决战太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真实的战争场面,那一个个珍贵镜头都是当年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因为选材的独具匠心、视角的新颖别致、丰富的史料记载,使我们了解到这场城市攻坚战双方的巨大付出。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6月有余,共计歼灭国民党军队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仅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长眠地下。这使我不由想起牛驼寨烈士陵园和双塔寺烈士陵园的一座座密密麻麻的墓碑,更不要说还有多少的无名战士。他们是英雄,是为了我们今天安宁祥和的生活而英勇献身的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是应该在这样的时节悼念这些亲人。

影片中有太原战役对决的山头、要塞,看到当年的碉堡、主攻战场,至今,我仍能在一些山区看到当年的痕迹。

《决战太原》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作品,它背后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民族记忆,永恒不朽的崇高精神。从战争本身来看,它是国共双方的激烈对抗,但从其延伸意义看,更是当年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必然面对的人生航向的最终选择,是对两种不同前途命运、不同道路方向的抉择。徐向前、薄一波与阎锡山,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乡,虽然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曾走到一起,共赴国难。但却最终因为思想和信仰的差异而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决战太原》并没有过多记录战争的惨烈和血腥,而是客观记载双方决策者对历史潮流和形势发展的把握与决断,展现战争对人的思维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强烈冲击。战争可以改变历史的格局,可以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战争对人的心理的改变、对人的心灵摧残也是显而异见的。战争绝不是游戏,绝不是开玩笑。战争会使国家丧乱、家破人亡,战争既毁坏着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更直接剥夺着鲜活的生命。它使妻子失去丈夫,父母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爸爸。

人类需要的是和平,而道义的战争从来都起因于被逼无奈奋起反抗,道义的战争从来都是为了制止战争、最终消灭战争,6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要忘记这场成为历史的战役,更要保卫现在的和平与安详。

获奖记录

本片在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5:3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1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决战太原(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决战太原(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