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大殿(木结构建筑)

更新时间:2025-01-09 09:23:55 阅读: 评论:0

南禅寺大殿(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 (木结构建筑) 次浏览 | 2022.10.16 09:07:4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禅寺大殿木结构建筑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

中文名

南禅寺大殿

外文名

Main Hall of Nanchan Temple

拼音

nan chan si da dian

地区

山西省五台县城

时间年代

唐建中三年(782)

地位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简介

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殿内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风貌,是现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的台地上,南距东冶镇3.5公里。距离五台城23公里。距离台怀镇83公里。[1]

历史沿革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解放后在东冶镇李家庄被发现。

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几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寺的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是所知存留到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木构遗物。

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是寺宇殿堂重建年代之证,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殿内佛像与殿宇同时建造,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

建筑特点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1.75米,进深10米。殿前月台宽敞。前檐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3根,皆为创建时的原物,余皆圆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础。各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着。柱间用阑额联系,无普柏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唐代特征显着。殿内无柱,无天花板彻上露明造。通长的两根四椽栿横架于前后檐柱之上,栿上施缴背,通达前后檐外,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栱、承平梁和平榑。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用大叉手承托脊榑,无驼峰与侏儒柱。这种构造是汉唐期间的古制,五代以后已不复见。

梁架两山用丁栿,转角处仅设搭牵一道,承椽枋与平榑相交之点,用直斗承托。梁栿形制皆为月梁式。檐柱上施斗栱承托屋檐,无补间铺作,古制犹存。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第二跳华栱系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缴背伸出檐下砍成耍头,与令栱搭交承替木和撩檐榑。两山斗栱上的耍头,是丁栿外端。转角处施45度斜栱,令栱制成鸳鸦交首栱。柱头泥道栱之上,叠架柱头枋两层,下层隐刻慢栱,上层置驼峰,皿板、散斗承压槽枋。各栱卷杀皆分五瓣,每瓣微向内倾,这种作法曾见于齐隋间石窟窟檐和墓葬雕刻斗栱之上,建筑实物中此为仅见之例。

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5.15,即19.4%。檐出部分仅施檐椽一层,不加飞椽。翼角处大角梁通达内外,无子角梁,平直古朴。

殿内佛坛宽大,约占室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坛上彩塑17尊,皆为唐物。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

此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雕工精练,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遗物。

南禅寺年久失修,大殿木构件有所风化,地震冲击后梁架向东歪闪,檐柱向前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四椽受压弯垂10余厘米。经过实地发掘、测绘设计,制成修复方案,1974~1975年落架修缮。

艺术风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大殿概况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

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着特色。

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

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

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5:2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9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禅寺大殿(木结构建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禅寺大殿(木结构建筑).pdf

标签:木结构   大殿   建筑   南禅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