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客家称为苦斋婆或者苦斋麻,在福建省龙岩一带称为苦斋。属于野菜。凉性。多用于煲汤。味道另类而有特色。和榴莲那样,起初因味道而排斥,品尝过后,因味道而吸引。
中文名称败酱草
外文名称China Ixeris
类别多年生草本
高10到30cm
分布区域广东福建江西
别称苦斋菜
基本介绍学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英文名:China Ixeris;
分类: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
别名:苦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陶来音—伊达日阿(蒙古族名)胭脂麻,白花败酱,苦猪菜,苦斋,苦斋婆,苦斋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山苦荬(又名:败酱)。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
苦菜新鲜的时候没其他怪味,晒干后有强烈味道,如脚臭。但是效果非凡。
生态分布地理分布:山苦荬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5:1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苦斋菜(多年生草本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苦斋菜(多年生草本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