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

更新时间:2025-01-11 11:07:07 阅读: 评论:0

磁共振成像(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

磁共振成像 (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 次浏览 | 2022.08.01 09:51:4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磁共振成像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

《磁共振成像》杂志(ChineJournal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磁共振专业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大16开,80页。

类别

医学

主管单位

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

编辑单位

《磁共振成像》编辑部

创刊时间

出版周期

双月

国内刊号

CN:11-5902/R

国际刊号

ISSN:1674-8034

邮发代号

2-855

定价

16元/本

中文名称

磁共振成像

外文名称

Chin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语言

中文

主编

戴建平

主要栏目

名家访谈、临床研究

出版地

北京市

基本信息《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杂志(ChineJournal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刊号ISSN1674-8034CN11-5902/R,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第一本磁共振专业的学术刊物。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大16开,80页,定价16元/本。

期刊简介办刊宗旨

磁共振成像以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反映磁共振成像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磁共振成像领域发展,为提高医疗诊断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为办刊宗旨。

杂志定位

以国内外中高级职称的MR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群,以国内外MRI专家为主要作者群,以反映磁共振成像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新成果为主要内容;做一本与国际接轨的适应广大读者和作者迫切需求的国际化学术期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MRI发展成果,让中国了解世界MRI进展。

编审专家

以国内专家为主,兼顾世界各地的著名磁共振成像专家。

审稿方式

该刊所收论文均经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根据其意见决定取舍。

报道内容

《磁共振成像》杂志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栏目

名家访谈(Interview):介绍磁共振相关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精英,展现专家风采、科研成果、成功历程,以及他们对当前该领域的独特观点。

述评(Commentary):对磁共振热点问题或研究成果系统而深入的报道和点评。

基础研究(Original Articles):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的原创性的实验室分析或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Clinical Articles):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研究成果,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技术研究(Technical Articles):磁共振成像技术优化及推广。

讲座(Lecture):由国内外权威专家对某病或技术进行普及性提高、规范化操作。

综述(Review):报道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前沿性进展。

读片(Ca Report):对罕少见病例或疑难病例的诊断和解读。

资讯(Information):国外相关期刊报道的最新成果,国内外重要会议的纪要,书评、书讯等。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崇文区龙潭路丙3号国家体育总局综合办公楼518室;邮编:100061

投稿指南

撰稿细则总体要求创刊仪式

文稿选题和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撰写应遵照国家标准GB7713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如果该文在研究过程中或得到的研究结果受到了某机构或厂商的影响则作者须在文前做出陈述;如是基金项目资助可单列。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类论文试验设计应明确给出所使用数据的来源、日期、等数据内容,描述清楚处理数据的步骤;动物实验须严格遵守动物实验的各项伦理条例。临床类论文所有被研究人员(志愿者和患者)需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要有一定的样本数并经过严格的统计学处理,结论应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论文会得到优先处理。另外,方法学上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或一致性等,都需在讨论部分予以说明。

2.2名词术语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生物化学名词与生物物理学名词》和《人体解剖学名词》为准。名词术语尽量写全称,少用缩略语。对于英文医学专业词汇,除行业公知公用的词语外,其他均应注上全称,文中第一次出现必须写全称。

2.3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3100-3201《量和单位》的规定,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表示,不使用已废除的非标准计量单位和符号。在一个组合单位符号内不得出现1条以上的斜线,例如不能写成mg/kg/d,应写成mg/(kg·d)。

2.4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例如:平均值±标准差用ˉx±s表示;t检验用英文小写斜体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斜体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斜体r;自由度希文斜体γ;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

2.5数字用法按照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定型的词、词组、习惯用语、缩略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十二指肠、三倍体。

格式要求

3.1题目要求简洁、精炼,能够完整、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并能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不宜以阿拉伯数字开头,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3.2作者写在题目下一行。论文署名作者一般不宜超过8人,作者应该是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文章有关问题、能对文稿内容负责者,多名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如涉及外籍作者,应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并有作者亲笔签名的证明信。

3.2.1作者单位在作者的下一行写出工作单位的全称、省、市和邮政编码。署名作者在多个单位者,应分别写出各单位的全称、省、市和邮政编码。请用阿拉拍数字对应标注各作者与其单位。

3.2.2第一作者简介写在作者单位下一行。格式如: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E-mail,手机,电话。

3.3通讯作者写在第一作者下一行。格式如:姓名,E-mail,手机,电话。注:所有作者的电话和手机只用于本刊和其联系用,不公开发表。

3.4基金项目写在通讯作者下一行。中英文摘要前。格式如:本文受××基金项目(编号×××)资助。投稿时请附基金项目批文复印件,本刊将优先处理。

3.5摘要写在通讯作者或基金项目下一行。除“读片”栏目外,其他栏目投稿均须中英文摘要;摘要一般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式撰写;述评和综述栏目论文摘要按段落式撰写。中文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但要比中文摘要更详细,尤其注意描述统计学方法和数据,以不超过1000个实词为宜。英文摘要写在中文摘要后,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并在邮政编码后加列国名;作者应全部列出,当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同时在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阿拉伯数字。

3.6关键词写在摘要下一行;中文关键词以《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为准,3~8个为宜。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主题词为准,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3.7表格所有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用中英文双语书写;表格内容应精简,且具有自明性,表格数量不宜过多,简要的内容可用文字在文内表述,表格内容与正文内容不重复;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该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表内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应在表下方注明全称。

3.8图片选用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图片,用中英文双语标明图序、图题、图注,并在文内出现的地方注出。图片分辨率在300dpi以上,尺寸一般不宜小于8cm×10cm。

3.9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中文参考文献须有英文翻译列于其下。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必须着录全所有项目。建议引用国内外近年发表的同行论文。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连续出版物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郑作锋,艾林,戴建平,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探讨.

中国卒中杂志,2008,3(10):735-742.

ZhengZF,AiL,DaiJP,etal.EvaluationofMotorRecoveryinPatientswithStrokebyBOLD-fMRI.

ChineJournalofStroke,2008,3(10):735-742.

b.专着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LiuGJ,WangLC.StudyofLibraryHistory.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1979:15-18,31.

4投稿须知

4.1投稿方式请用E-mail投稿,邮件主题注明“第一作者+题目”,论文以Word格式存档,与推荐信(图片格式)作为附件一并发出。本刊收到论文后2个工作日内回复论文编号。

4.2单位介绍信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或介绍信,信中注明此论文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如有合作单位,须注明已征得合作单位的知情同意。

4.3版权凡向本刊投稿者,即视为作者将该论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着作权及相关财产权转让给《磁共振成像》编辑部,即《磁共振成像》编辑部对该论文的部分或全文具有但不限于以下的专有使用权:汇编权、发行权、复制权、翻译权、网络出版及信息传播权;许可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和网络、数据库系统检索和收录;允许或通过各种介质、媒体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出版和使用本文的权利;以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或以后出台的法律规定的方式使用该论文。该论文刊登后,《磁共振成像》编辑部向作者一次性酌致稿酬,该稿酬已含该论文版权转让的费用。

4.4录用和收费来稿经编辑部审稿、同行评议、作者修改后择优录用,录用后将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录用及收费通知邮寄给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后,邮寄给第一作者2本样刊及稿酬。

概述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成像技术。又称核磁共振成像术。英文简称MRI。

头部质子密度成像,T1、T2像

MRI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部位:①头部。可清晰分辨脑灰质和白质,对多发性硬化等一类脱髓鞘病优于CT。对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同CT类似,但可显示CT为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脑梗塞或脑肿瘤的早期,CT不能查出,而MRI有可能显示。对钙化和脑膜瘤显示不好。脑干及小脑病变的MRI图像由于没有伪影是首选检查方法。②脊柱。不需要造影剂就能清晰区分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对肿瘤、脊髓空洞症、脱髓鞘病变等均有较高诊断价值。显示骨折或脱位不如常规X射线或CT,但能观察脊髓损伤情况。显示椎间盘较好,可以分辨纤维环和髓核,特别是矢状面图像可以同时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③四肢。对骨质本身病变显示不如常规X射线或CT。对软组织及肌肉病变包括肿瘤及炎症都能清晰显示,特别是对早期急性骨髓炎,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检查方法。也是检查膝关节半月板病变的首选方法。④盆腔。对直肠及泌尿生殖系统优于CT,无辐射损害,特别适用于孕妇及胎儿检查。⑤胸部。对肺的检查不如常规X射线,对纵隔检查则优于CT,不用造影剂即可分辨纵隔血管和肿物,也是一项有价值的心血管检查技术。⑥腹部。主要用于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

发展历程

1978年底,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1979年底,当系统终于可以工作时,它的第一件"作品"是辣椒的图像。第一张人脑影像于1980年3月获得,当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8分钟。1983年,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成功安装了第一台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借助这台油冷式、场强0.2特斯拉的磁共振设备,HeinzHundeshagen教授和他的同事为800多位患者进行了成像诊断。当时,完成一次检查需要一个半小时。同年,首台超导磁体在美国圣路易斯的Mallinckrodt学院成功安装。

超导磁体技术的问世,在加快图像生成速度、简化安装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然而,第一台超导磁体重达8吨、长达2.55米。交付时,随同磁体还有12个装满了电子器件的机柜,用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将采集的数据重建为图像。今天,场强1.5特斯拉的西门子MagnetomSonata或者MagnetomSymphony磁共振系统只有3个计算机柜,占地面积仅为30平米。

1993年MagnetomOpen产品的问世,标志着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生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制造商,使患有幽闭症的患者同样可以受益于磁共振技术。1999年,西门子推出可自动进床的MagnetomHarmony和Symphony系统,为磁共振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从此,对大型人体器官/部位(例如脊椎)进行全面检查时再也无需对病人进行重新定位。

今天,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帮助下,BOLD(血氧依赖水平)效应可用于获取人脑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这使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可深入了解脑部功能甚至代谢过程。另外,由于磁共振图像能够显示人脑的健康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退化脑组织的功能,因此使中风患者获得新的康复疗法。针对超高场强磁共振应用,西门子推出了两款场强3特斯拉的扫描设备——可对病人进行从头到脚全身检查的MagnetomTrio系统和专用于人脑检查的MagnetomAllegra系统。这进一步增强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在外科手术成像领域。举例来说,在手术过程中,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部肿瘤进行精确描绘。这样,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就能将肿瘤完全切除。在心脏病诊疗应用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所谓的自动门控心血管磁共振(CMR)技术,从图像数据中提取周期性信号以取代心电图信号使图像数据与心脏运动实现同步,此时同样无需在病人身体上布设电缆和电极。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人体肠内"虚拟内窥镜"甚至能够对很小的息肉进行检测。及时除去这些息肉能够大大降低肠癌发生的几率。磁共振成像的另一个应用领域就是特殊肿瘤的诊断,例如:用于早期胸部肿瘤X射线透视的磁共振导向活组织检查和用于前列腺病变检查的肿瘤分期观察。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5:0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8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磁共振成像(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磁共振成像(中国国家级磁共振成像专业学术期刊).pdf

标签:磁共振   中国   学术期刊   专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