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基辅大教堂(俄文: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的伊萨基辅大教堂(又译圣埃萨大教堂),伊萨基辅大教堂是圣彼得堡一座代表俄罗斯古典主义晚期建筑风格的古迹,是圣彼得堡最大的建筑物。它以其恢宏的气势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基督教教堂。
中文名称伊萨基辅大教堂
位置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
类型风格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
建造年代1818年开始,1858年竣工
荣誉世界四大教堂
高度约102米
设计蒙弗朗
建筑介绍在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大兴土木时期,许多木制小教堂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宏伟壮观的石头大教堂。其中被视为"国家教堂"的伊萨基辅大教堂堪称石头城里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位于涅瓦河左岸,从冬宫广场穿过林荫密布的亚历山大花园便是伊萨基辅广场。如果站在涅瓦河右岸圣彼得堡大学门前,对岸伊萨基辅教堂巨大的金圆顶赫然屹立在正前方。
这座教堂的前身是1710年由彼得一世奠基的同名木制小教堂。1768年,自诩为彼得一世政策继承人的叶卡捷林娜二世,下令在正在雕筑的彼得一世塑像(既青铜骑士)的南面建造同名大教堂,由A.里纳尔迪设计。但因资金和设计问题工程时断时续,直到女皇去世的1796年,工程才进行了一半。
与母皇积怨极深的保罗一世,刚一登基便强令将用于大教堂外立面的大理石挪用到自己的米哈伊洛夫城堡,而改用砖石建造大教堂,致使彼得堡市中心这座主要建筑出现了极不协调的变化。一个叫阿基莫夫的海军军官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沙皇,并很快流传开来。但不久这位四行诗的作者便被逮捕,并严遭酷刑被割掉了舌头发配到西伯利亚。
1818年,已停工多时的伊萨基辅大教堂终于因法国人奥古斯特·德·蒙费兰的全新设计而重新开工。设计方案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首肯,并经俄国建筑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多次修正。工程历时整整40年,于1858年5月30日彼得一世诞辰186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祝圣仪式。
伊萨基辅大教堂的建筑周期如此之久,超过了彼得堡任何一座教堂。仅为中央圆顶和钟楼圆顶以及十字架镀金就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当时俄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均参与了大教堂的装饰工程。建筑师蒙费兰将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这个庞大的工程,教堂落成仅一个月他便去世,享年72岁。
据说,当时大教堂内有一组圣人雕像表现的是对拜占庭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的出现颔首表示欢迎,其中也有一尊蒙费兰手捧大教堂模型的雕像。为教堂祝圣那天,亚历山大二世的一个亲信让沙皇注意看雕像群,所有的圣徒都微微低首欢迎伊萨基,惟有建筑师傲慢地没有低头。沙皇只字未言,但从蒙费兰身边走过时,既没同他握手,也没说一句感谢之言。蒙费兰黯然神伤,回到家便一病不起,一个月后抑郁而终。
他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大教堂的穹隆下,这是欧洲自古以来的传统,然而沙皇认为这种荣誉委实过高。于是建筑师的灵柩只绕行教堂一周,然后被葬于涅瓦大街的天主教堂。不久,其遗孀将丈夫的遗体运回法国。
大教堂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先帝彼得一世并为纪念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生于他的纪念日)而命名,因此,为建这座豪华的殿宇皇室不惜财力。工程中运用了许多新技术和大胆的施工方法,其中用汞合金火烧法为圆顶镀金,使巨大的圆顶历经一个半世纪从未整修依然金光灿灿。
教堂的穹顶
这座世界上最大圆顶建筑之一的规模令人惊叹,它高101.5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直径25.8米,内直径21.8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块深玫瑰色和斑环花岗岩圆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个高17米,直径2米,重达114吨,仅次于冬宫广场的亚历山大柱(也是蒙费兰的作品)、罗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庞培柱,但作为教堂的廊柱是全世界最大的。
建筑四角竖有不大的钟楼,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它们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但有人认为,在教堂四角各"栽"一个小圆顶是对俄国传统滑稽的模仿。此外,教堂的规模过于庞大,与周围的建筑不成比例,以及大量珍贵石材的使用和内部装饰的华丽,遭致当时人们议论纷纷。
教堂在总体结构和装饰细节上反映了19世纪俄国建筑晚期古典主义的特征,同时兼具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的印记,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建筑外部采用了大量雕塑装饰。东西南北四个门廊上方的三角楣饰、建筑顶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以及巨大门扇上的浮雕,表现的是福音全书故事情节。整个教堂共饰有350个(组)雕像和浮雕,均为雕塑家伊万·维塔利等人的作品,它们和谐地融入整体建筑结构之中。
能同时容纳1.5万人的大教堂内部,因采用大量珍稀彩色石料而显得既庄重又华丽。主祭坛圣像壁65幅圣像以白色意大利大理石作框饰,用乌拉尔孔雀石壁柱分割,仅圣像壁的花销就占去整个工程费用的10%。地面为棋盘状深、浅灰色大理石方砖,中央是巨大的玫瑰花环,由玫瑰红和樱桃红大理石拼成。
墙体上下分别为白色大理石和黑色板岩,以浅红色和樱桃红色大理石作装饰裙线。而150幅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更从色彩上突出了整个空间的富丽堂皇。其中圆顶壁画《圣母在圣徒的陪伴下》面积达800平方米,由著名画家卡尔·布留洛夫(名作《庞培城的末日》的作者)等人创作。
蒙费兰欲安息在大教堂的遗愿尽管未偿,但立于教堂中殿的蒙费兰胸像,多少弥补了这位法兰西建筑师的遗憾--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胸像特用伊萨基辅大教堂所用的各种石料制作:面部是白色卡拉拉大理石,头发--浅灰色大理石,制服--灰色花岗岩,制服领--黑色板岩,披风--深红色石英岩,勋带--绿色大理石,勋章--土黄色大理石和深红色石英岩,基座--玫瑰红大理石。
教堂内部使用有色大理石、孔雀石、青金石等进行装饰。使用镶嵌画手法绘成的圣像中,大部分都是珍品,在中央圆顶下的卡尔·布留洛夫的作品《玉座上的圣母玛利亚》是最值得一观的,而装饰教堂的300多幅浮雕和雕像个个精致无比。
从南部入口处走上阶梯,来到穹顶上的了望台,从这里,可以眺望圣彼得堡整个城市,别有一番情趣。
教堂与2008奥运北京奥运火炬在圣彼得堡传递的路线,将串联起不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以华丽金顶着称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2008年4月4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由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抵达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5日,奥运圣火将首次在这里进行接力传递。圣彼得堡站线路全长20.4公里,火炬手人数共有80名。
相关报道
北京奥运会火炬将同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争辉.
新华社圣彼得堡2008年4月4日电(记者赵嘉麟刘洋)北京奥运火炬在圣彼得堡传递的路线,将串联起不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以华丽金顶着称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基督教堂,高102米,内部可容纳1.4万人。
伊萨基辅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早在1768-1802年曾在此建造过一座教堂,但还未竣工就因其不够雄伟及同城市布局不协调而被拆除。19世纪初开始广泛征集新的设计图纸,最终采纳了法国青年蒙弗朗的设计方案。
伊萨基辅大教堂于1818年破土动工,由蒙弗朗任设计师。由于他只是一名绘图员,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后来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其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教堂四面各有16根花岗岩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的重量将近120吨,是从30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立柱时采用的是“绞关法”:施工时由128名壮汉同时推动绞盘,将其竖起。花岗岩柱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这些细石柱是用42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起,最后复上圆顶。1858年,伊萨基辅大教堂竣工,它共动用44万工匠,耗时40年建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堂用了400公斤黄金作装饰,仅镏金圆顶就用掉100公斤黄金。教堂落成至今,其圆顶从未重新镀金,但始终熠熠生辉。
圣彼得堡简介圣彼得堡(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旧称: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称:Питер)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该市于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注:“格勒”是俄语中“城市”的意思。)
圣彼得堡与欧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别在于,所有欧洲首都名称均为一个字,并且仅拥有一个含义;然而圣彼得堡的名称却来自于三个不同的起源:“圣”—源自于拉丁文,意味“神圣的”,“彼得”—使徒之名,在希腊语上解释为“石头”“,堡”—在德语或者荷兰语中称为“城市”;如此一来,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并且同时说明者,这个年轻的城市蕴含着不凡的文化背景来源。它不但沿袭了德国及荷兰的文化传统,并且城市的象征意义和以圣徒彼得为守护神的古罗马紧紧相关。
有趣的是,甚至圣彼得堡市徽——一个左右交叉的海锚,也类似罗马梵蒂冈的徽章。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4:0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伊萨基辅大教堂(世界四大圆顶教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伊萨基辅大教堂(世界四大圆顶教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