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居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体是南沙六群礁。主体是南沙六群礁,主要岛礁有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西礁、东礁、弹丸礁、万安滩等。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82万平方海里,由230多个岛、洲、礁、沙和滩组成。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中文名南沙群岛
英文名NanSha Islands
包含岛屿南沙六群礁和永暑礁渚碧礁等
所属国家中国
气候条件海洋性热带雨林气候
所在海域南海的九段线之内
特产海参、玳瑁等
邮编区码572000
地方特产海参、玳瑁等
陆地面积16.646平方公里(2016年1月)
海域面积88.6万平方公里
简介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又位于越南金兰湾基地和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重大的战略价值,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主权长期存在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当局与越南三方均声称拥有该群岛完整的主权外,马来西亚、菲律宾则宣称拥有部分岛屿的主权,并且皆有部署军力在此地区确保自身的权益,文莱与印度尼西亚则是宣称拥有此区海域的主权,进而间接包含了南沙群岛,但却没有任何实际官方行动。
原本各国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主要是集中在欲确保自身的航道通行权方面,但在1970年代此地区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海底石油蕴藏,遂引发了更激烈的领土主权争夺战,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让南沙群岛具有更重要的战略、经济价值,也使冀望透过协调会谈来解决争议的想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实行。
地理位置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分布海域最广,岛礁最多,位置最南方的群岛。
南沙群岛西邻越南,东濒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向北续西沙、中沙群岛与海南岛相望,包括附近海域面积达7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传统海疆的最南端。
地理上,南沙群岛位于东经109度30分至117度50分,北纬3度40至11度55分之间,由大大小小200多个岛礁沙洲滩组成,其中多数不具备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
中国领土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国际法依据。
最早发现和命名
中国人在汉代便发现了南沙群岛,此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中均有记载。越南方面一直指异物志等书曾记载美人鱼的光怪陆离之事,其可靠性成疑,但元代,南沙群岛已归中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
《元史》还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中的记载也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最早开发和经营
公元前1世纪的《异物志》和晋朝裴渊所著《广州记》已有中国渔民在南海捕鱼的记载。明清时代,海南岛渔民到南沙群岛进行捕捞的人数逐渐增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形成了固定的作业路线。中国渔民还在岛上种植树木,开垦荒地,开发海岛。19世纪以来,外国航海家和侵略者根据他们目睹的事实也不得不承认是中国人民在开发、经营南沙群岛。英国海军部测绘局《中国海指南》对南沙群岛郑和群礁的描述为,“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也有久居岛礁者。”
最早管辖和行使主权
明代《郑和航海图》中标绘的“万生石塘屿”即今天的南沙群岛。1716年《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都将南沙群岛列入版图之内,标为“万里石塘”。1883年,德国在清政府的抗议下停止在南沙群岛的调查活动。1933年,法国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屿,遭到中国渔民的抵抗,中国政府随后向法国提出严正交涉,迫使其撤离抢占岛礁。1939年,日本占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编入高雄州高雄市。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华民国于1946年从日本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1947年,中国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并把南海岛礁划入广东省政府管辖。次年2月,中国政府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图,继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发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严正指出“西沙、南沙群岛和东沙、中沙群岛一向为中国领土”,不受美英对日合约草案影响。1958年,中国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明确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规定适用于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同年9月14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政府主席范文同在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照会中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关于规定中国领海的声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尊重这一决定”。
此后,针对外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侵犯,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195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简称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西沙办事处或西沙办),隶属于广东省。该机构负责行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其边临海域的主权与管辖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委员会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1988年,海南省成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并于同年9月19日正式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根据现有历史依据及国际法的“发现原则”、“先占原则”和“禁止反言原则”,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得到众多国家承认,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明确标绘出南沙群岛归属中国,如195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世界大地图》、1957年罗马尼亚《世界地理图集》、美国的1963年出版的威尔麦克《各国百科全书》、美国196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俄文版和英文版、1968年法国国立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图》,1970年西班牙《阿吉拉尔大地图集》和1973年日本平凡社《中国地图集》等都指出和标明了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这一客观事实。
中国政府一直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并以建设性姿态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致力于通过对话与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中国希望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与有关国家双边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争议。
主权争端南沙群岛主权长期存在争议,台湾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越南三方均声称拥有该群岛完整的主权外,马来西亚、菲律宾则宣称拥有部分岛屿的主权,并且皆有部署军力在此地区确保自身的权益,文莱与印度尼西亚则是宣称拥有此区海域的主权,进而间接包含了南沙群岛,但却没有任何实际官方行动。
原本各国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主要是集中在欲确保自身的航道通行权方面,但在1970年代此地区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海底石油蕴藏,遂引发了更激烈的领土主权争夺战,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让南沙群岛具有更重要的战略、经济价值,也使冀望透过协调会谈来解决争议的想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实行。
菲律宾1.1956年有一个名为托马斯·科罗码的菲律宾人,登上并声称“首次”发现南沙,宣布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范围约为64.976平方英里包括33个岛礁的新国家,称此为“自由之邦”。
2.1974年科罗码将这一大片地区转让给菲政府,其价格仅为一个比索(现在约为4美分)。
3.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政府用总统条例的形式,正式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要求领土的范围与当年科罗码提出的大致相仿。
4.2009年1月28日,菲律宾参议院三读(即最后一读)通过了2699号法案,即“制定菲律宾领海基线的法案”,该法案将中国所有的南沙群岛和黄岩岛2处岛屿划为菲律宾所属。
5.2012年9月12日,菲律宾政府发布由总统阿基诺三世签署的第29号行政命令,将包括中国南海部分水域在内的菲律宾群岛以西海域命名为“西菲律宾海”。并要求菲国家测绘部门据此绘制、出版新的菲律宾官方地图。
越南1.越南声称其公元7世纪首先发现南沙。
2.20世纪30年代,越南的殖民当局占领南沙7个岛礁。
3.20世纪50年代,南越对南沙提出要求。
4.20世纪在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承认中国对南沙诸岛享有领土主权。
5.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属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藜禄也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就已经属于中国了。”
6.1958年9月14日,北越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领土主权的声明。
7.1975年越南统一后,宣称其对西沙和南沙拥有主权。
马来西亚1.1991年9月16日,马来西亚也宣称将在其占领的南沙礁上建筑飞机跑道,还从本土运输泥土扩大其所占岛礁,建设成观光旅游点。
岛屿现状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沙群岛,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其中,越南侵占岛屿和礁石29个;菲律宾侵占8个;马来西亚侵占3个,巡视监控4个;文莱占领1个;印度尼西亚虽未占领岛礁,但对邻近海域有主权要求;而中国本身仅实际控制9个(包括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巡视监控21个。
争端背后南海局势升级后,一些大国或地区集团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积极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染指南海地区事务,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美学者吁支持菲国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企图由来已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
俄专家认为,此次事件表明中美在中国南海和黄海的资源与战略要地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并表示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的事件说明,上述结论还为时过早。
日吁东盟连手抗华
随着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发现,各国开始打这一地区的主意。据《青年参考》报道,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南海问题。日本政府在南海主权争议中立场明确,希望东盟国家连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借此实现日本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
印度为了实现其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东进政策”。自2000年以后,印度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系,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以及某些欧盟大国,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些大国插手南海事务,削弱中国、混水摸鱼的意图十分明显。
美国有更深的图谋
“无暇号”到南海来搞“监测”,它能做些什么事?首先必须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无暇号”是利用水底声波探测器来获取海洋水文数据,并为侦测及追踪其他国家的潜艇服务。其主、被动声纳,可收集深海流速、流向、噪声背景等水文及水声资料,并可测绘海床地形。
这可能也是虚虚实实的策略而已。很简单的道理,一明一暗之下,中国核潜不会靠近让它侦测的,即便停靠在军港不动,能搞到的情报价值也只能证明中国有了新核潜。更大的图谋,是测绘南海海底地形图,搜集南海水文和水声资料。
军事情报是为战略和战术动作服务的。从以上分析中似可梳理出美军在南海的间谍活动两种军事动机。
战略地位南沙群岛西邻越南,东濒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向北续西沙、中沙群岛与海南岛相望,包括附近海域面积达7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传统海疆的最南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
在战略上,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又位于越南金兰湾基地和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重大的战略价值,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不仅是西方尤其是日本海上运输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必经之路,也是美国海军从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主要信道。无论是中国、越南还是东盟别的国家,谁控制了南沙群岛,谁就将成为海上强国。
近年来,中国在辽阔的海域上,逐渐加强了力量,特别整建一些岛礁工事。中国海军已在西沙永兴、琛航两岛,修建了军用机场及可同时供数艘中大型战舰停泊的基地。在南沙群岛也建有一座可供停靠数百万吨船舰的码头。这些基建设施的建成,大大加强了对周围海域的控制。
由于南海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争夺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利益驱使,大国在该地区的势力此消被长,使地区格局至少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越南战争期间,以中、苏、越为一方,与以美国、南越等反共政权为另一方之间的对抗;第二次,柬埔寨战争期间,南海地区形成了中国、美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和越南扩张的格局;第三次,冷战结束后,印支集团被东盟所吸纳,各大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加紧介入这一地区,形成激烈的斗争,使南海地区继续成为世界热点。
1.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及其介入该地区的政策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主要有三项:第一,确保南海战略航道的畅通、包括马六甲、笺他、望加锡、台湾、巴士等海峡和南沙群岛与越南之间航道的安全,以保证美、日等西方国家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第二,保护美国在南海地区400多亿美元的投资和近900亿美元的贸易等经济利益;第三,在南海地区保持一定的军事存在。
为了保护这些利益,美国在南海地区采取的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大介入的力度,防止在南海地区出现占支配地位的大国。主要是针对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协调与有关国家的关系,遏制中国的崛起。最近又利用东南亚金融危机,宣扬只有美国式的民主才是“唯一正确和值得推广的社会制度”,而亚洲的价值观“已经破产”,利用经援迫使该地区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取消国家补贴。按照西方模式改革金融体制,为美国占领南海地区市场和取得在政治上的主导权创造条件。
二是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作为其亚太10万驻军的一部分。除与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签订使用这些国家军事设施的协议外,继续保持与菲、泰的军事同盟关系,积极寻求替代苏比克、克拉克等基地的基地,同时在地区外发展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实行南北“双锚”战略,一旦南海有事,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干预。三是积极介入“东盟地区论坛”,作为其双边军事同盟的补充。力求将“东盟地区论坛”纳入其“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框架之内,并谋求攫取该论坛的主导权。四是在南沙问题上改变了“中立”立场,反对中国控制该群岛,力求维持该群岛被多国占领的现状。
2.日本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及其介入该地区的政策
南海地区被日本视为传统的势力范围,它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利益也有三项:第一,南海交通线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线”,其所需石油有70%是由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或巴士海峡——琉球——日本这条海上航线运回国内,日本的制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这条航线输出。一旦该航线被封锁,等于切断了日本经济大动脉,其经济就会在短期内崩溃。如果驶往日本的船只不经过南海而绕道菲律宾以东航行,也会使日本的制成品成本上升25%。
第二,南海周边国家是日本传统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袭击美国珍珠港,真正的目的就是确保日军南下并占领该地区。第三,将南海地区视为日本外交的基础,尤其是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该地区国家的大力支持。
为了保护上述利益,日本在南海地区实行了以下政策:第一,在经济上给予特殊关照,将东南亚国家作为对外贸易、投资和援助的重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集中全力发展经济,到7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了使自己在与美国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实行了特殊政策。
首先,在战争赔款问题上,日本利用美国的庇护和中国的宽容,摆脱了对中国等主要受害国的赔偿,仅用25亿美元赔款就使东南亚打开了市场大门。同时,又将这些国家作为对外贸易、投资和官方援助的重点,使日本经济在南海地区占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衰俱衰。
第二,在政治上给予特别重视,力争取得在南海地区的主导权。在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是拉拢东南亚国家,争取选票,目前东盟国家均表示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了取得在南海地区的政治主导权,日本一方面利用其经济上的巨大影响,密切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掘起抱有疑虑。为了阻止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散布“中国威胁论”,以离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不过,由于日本在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没能向东盟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其国内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日元不断贬值,使这场金融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增大,日本要取得在南海地区的政治主导权为期尚远。第三,在军事上对“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模糊解释,为涉足南海做准备。1996年,日本与美国签署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1997年,两国又制订了《防卫合作指针》,扩大了日美安全合作的范围。
日本前首相桥本和外务省高级官员均公开承认“周边有事”包括台湾。由于中国强烈反对,日本政府又改说,“周边有事”着眼于事件性质,而非“地理范畴”,采取模糊政策。事实是1981年以来,日本海军一直担负从大阪湾到巴士海峡“西南航线”的护航任务,已经包括了台湾。而巴士海峡以南,包括南海到波斯湾的航线则由美国海军保护,这种情况至今末变。
日美两国首脑在1996年签署《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时,不仅讨论了台湾问题,也讨论了南沙群岛问题,所谓日本“周边有事”不仅包括台湾,也包括了南海在内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日本的国情决定了它对南海航线的关注。日本海军实力已超出自卫的需要,从其仍然重视发展大型舰船和高技术装备的趋势看,日本海军是在为向海外派兵包括担负南海航线的护航任务作准备。
3.其他大国的介入
俄罗斯企图卷土重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严重,其在南海地区的影响无法与苏联时期相比。但俄在越南金兰湾仍保留少量军事力量,与越南的军事同盟条约也未正式解除;俄罗斯在越南的经济影响很强,特别是对越南海上石油开发至今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南的“龙”和“虎”油田主要是靠俄国资金和技术开发的。90年代以来,俄积极向南海地区推销米格29、苏-27等飞机和导弹舰艇,其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逐步增强,为卷土重来作准备。
英国不甘心退出南海地区。香港顺利回归中国后,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它不甘心退出,仍将南海地区视为与其利益他关的重点海外地区,英国在南海地区有重要的贸易利益。
此外,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新西兰等国均在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关系,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武器销售,资助东盟召开各种有关南海问题的讨论会。在资源开发上,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石油公司参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和菲律宾等国海上石油的开发,不少公司还参与了周边国家在中国南海九段线以内的油气开发。总之,世界各大国和各种战略力量正在向南海地区汇集,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南海热”。它们主要是被南海地区的市场和油气前景吸引来的,也包含了对南海国际航线的关注。
围绕南海地区这个“第二个波斯湾”和“第二个地中海”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国介入南海地区均是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这一途径达成的,所形成的竞争目前对东盟有利。这种竞争一方面可能使南海地区走向繁荣,并使该地区在世界的影响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利益的竞争也可能引发某种形式的冲突,使南海这个世界热点保持一定的热度。
地质结构南沙群岛在中国古代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之称。群岛中部,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水下地形十分复杂,被称为“危险地带”。群岛边缘水深剧塔,直下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底。岛上地势平坦,最高的鸿庥岛海拔6米。整个群岛是在南沙地块上发育起来的。星座深达1800米—2000米,基底由古生代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
矿产资源海洋生物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1.鱼类
中国南海海洋鱼类约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南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南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中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鱼类是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世界人口消费的动物蛋白质,15%来自海洋。鱼类还是医药、化工及特殊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2.海龟
海龟是海洋中少有的几种爬行动物之一。海龟有不同种类,一般指的是“绿蠵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南沙群岛是海龟的“故乡”。每当4—8月,大量的海龟随着暖流从领近海域进入南海,在南沙群岛的岛屿礁滩交配,爬上沙滩产卵。龟卵靠沙滩的温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龟。成年海龟体长一米左右,重约100—200公斤。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龟板可制成龟板胶,是较高级的营养补品。龟掌、龟血、龟油及龟脏都可入药,对肾亏、肺药、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长期以来,海龟是南沙群岛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可达2000多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把海龟列为重点保护的海洋动物,禁止捕捉。使海龟得到很好的保护,繁殖和回游的数量急剧增多。有许多海龟还滞留在岛屿礁盘的越冬。
海龟中还有一种很珍贵的品种,即玳瑁。外形与“绿蠵龟”相似,因其背甲鳞共有十三块,俗称“十三鳞”。鳞片质地优良,花纹美丽。光泽透亮,最是适宜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3.海参
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海参种类很多,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南沙群岛出产20种,南沙群岛素以其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著名于世。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梅花参“参中之王”,为著名的大形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非常显著。
4.海贝
海贝属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南沙群岛分布约250多种。按照用途可分为食用贝和观赏贝两大类。食用贝产量较大的有大马蹄螺、篱凤螺、历来磲等。大马蹄螺也称“公螺”,分布广阔,较易捕捞,产量很高,肉肥鲜美,是重要的经济贝类。篱凤螺产量也很可观,分布在浅水礁滩上,人们垂手可得,制成干品,肉味与营养均属上乘。“海贝之最”要数砗磲,也作“车磲”,俗称“蚵”、“大蚵”,大者如盆,重达数百斤。以大者为佳,肉质鲜美,已属佳品,其闭壳肌(俗称“蚵筋”)更是海产天然食品中的极品,食吃时撕成细条丝状,一丝入口,久嚼不烂其味的尤鲜。每公斤售价至近千元。
观赏贝类是南沙群岛又一重要的“土特产”。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不仅供观赏,也是制作名贵工艺品的重要原料。虎斑贝、唐冠螺、眼球贝、蜘珠螺等是其中珍品。海贝中很多是珍稀动物,已被列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
5.其他海产
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软体类除了上面介绍的贝类以外,还有弛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等;甲壳类的螃蟹、龙虾等等。这些都是南沙群岛的主要海产。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是中国主要的产区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是南中国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
矿产资源南沙群岛有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此外,南沙还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锌、铁、铜、锰、磷等矿藏,还有天然气,未来新能源可燃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南沙西南直到沙捞越的广大地区,是亚洲大陆架3个最大的贮油地区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具备相当的商业开采价值。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3:0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群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群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