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于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六十年后这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响力,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广义而言,眷村也包含荣民与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例如宝藏岩等的所谓「另类眷村」。中国大陆各省的中华民国国军及其眷属,因国共内战失利而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徙至台湾后,政府机关为其兴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过,有部份人广义认定眷村也包含荣民与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 此外,驻台美军军官、士官及其家属在台的宿舍,亦被称为“眷村”。例如台中市美村路,街名便来自“美军眷村”的简称。
中文名眷村
面积2000公顷
分布经改建与其它自购整建后,国军列管眷村数量多有增减,以2001年数据显示全台湾公有眷村共有530座,为:
基隆市:4
台北市:52
眷村新北市:44
桃园县:68
新竹市:37
新竹县:3
苗栗县:6
台中市:80
彰化县:8
南投县:3
云林县:6
嘉义县:24
台南市:44
高雄市:87
屏东县:27
宜兰县:13
花莲县:11
台东县:6
澎湖县:7
名人综述很多台湾以外的华人,甚至是台湾本地老百姓,也不会晓得眷村子弟在台湾软实力的版图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除了王伟忠和赖声川,台湾演艺界、媒体和文化界,以及政坛,眷村子弟占领非常高的比例。从邓丽君、蔡琴、姚苏蓉、林青霞、王祖贤,到侯德健、杨德昌,从南方朔到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张大春,从朱立伦、胡志强、苏起到宋楚瑜、马永成、段宜康等,都是来自被称为“竹篱笆”的眷村。但就是在这个被视为“小中国”的世界里,孕育了台湾的软实力。[2]
电影李安
侯孝贤
杨德昌(已故)
李祐宁
林青霞
张艾嘉
胡慧中
胡茵梦
王祖贤
庹宗华
梁修身
邵晓铃
歌唱邓丽君(已故)
张雨生(已故)
梁弘志(已故)
白嘉莉
眷村名人侯德建
百合二重唱
任贤齐
欧阳菲菲
蔡琴
高凌风(已故)
应蔚民(夹子电动大乐团主唱)
电视焦恩俊
王伟忠
徐乃麟
郭子干
九孔
何戎
陈建州
阮经天
邰智源
庹宗康
孙鹏
屈中恒
李立群
刘德凯
唐从圣
高凌风(已故)
周渝民
阮经天
凤小岳
报纸、杂志、出版高希均
王健壮
金惟纯
艺文赵宁(已故)
张晓风
爱亚
龙应台
朱天心
朱天文
苏伟贞
袁琼琼
张大春
孙玮芒
张启强
蔡诗萍
苦苓
冯翊纲
政治宋楚瑜
胡志强
章孝严
章孝慈(已故)
孙大千
朱立伦
马永成
丁守中
郝龙斌
朱凤芝
林正杰
欧阳龙
商界社会人士邹开莲
陈启礼(已故)
董桂森(已故)
雷倩
郭台铭
张京育
张世杰(古董张)
刘莉莉
相关作品及说明介绍80年代,眷村开始面临改建拆除的情况,使得许多是眷村第二代出生的文艺界人士,抱持着辞乡的心情开始了眷村作品的创作。
2005年外省台湾人协会正式成立,致力于台湾外省人及眷村的文化保存工作。
文学1975年,联合报副刊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分别刊载的两篇短篇小说开始了眷村文学,分别是朱天心描述眷村青梅竹马的《长干行》与孙玮芒描写老兵与小孩保卫眷村老榕树的《斫》。
眷村名人1978年,孙玮芒《回首故园,眷村生活素描》,开始描写作者自身的眷村生活。
1981年,朱天心《未了》获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奖,使眷村文学成为受文坛瞩目的类型。
1987年,希代公司出版《我从眷村来》,为首部收集各家书写眷村的散文文集。
1990年,苏伟贞的长篇小说《离开同方》,以虚构的眷村“同方新村”为主要场景,写眷村两代的故事。
1995年,孙玮芒的长篇小说《卡门在台湾》,叙述从军退伍的眷村子弟炒股、婚外恋、杀人的故事。
1997年,张启强的短篇小说集《消失的□□──张启疆的眷村小说》,写眷村形形色色人物。
2001年,袁琼琼的长篇小说《今生缘》,以眷村一对平凡夫妻的情与爱贯穿全书。
2004年,苏伟贞编选《台湾眷村小说选》,致力打造眷村小说史。
2004年齐邦媛、王德威编着的《最后的黄埔——老兵与离散的故事》,收录1949年后赴台国民党老兵的故事,由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
2006年外省台湾人协会将“荣民与外省族群家书征文”活动的得奖文章集结成《流离记意——一封无法寄达的家书》一书,由印刻出版社出版。
2009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眷村的前世今生》一书,详细记录台湾眷村发展概况。
2010年,《宝岛眷村》一书由张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天窗文化策划,收录包括外省台湾人协会张茂桂、李广均、周思诺,以及王伟忠、王蓉蓉等人共十五篇文章,是首次在大陆出版介绍台湾眷村的入门书,书中对眷村的前世今生,还有文学、电影、美食各方面都有全面的介绍。
电影电视1983年,电影《小毕的故事》,导演陈坤厚。电影《搭错车》造成轰动,其中歌曲“一样的月光”、“酒干倘卖无”、“请跟我来”也成为经典歌曲,导演虞戡平。
1984年,电影《老莫的第二春天》,导演李祐宁,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
1985年,电影《竹篱笆外的春天》,导演李祐宁。
1991年,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导演杨德昌,内容使用许多的眷村黑话。
1996年,电影纪录片《陈木根的邻居们》,导演吴乙峰。
2000年,电影《黑暗之光》,导演张作骥。
2002年,电影《美丽时光》,导演张作骥。
2005年,公视电视剧集《再见,忠贞二村》,导演梁修身,获得当年金钟奖。
2006年,电视纪录片《想我眷村的妈妈们》、公视单元剧《蟹足》,导演王伟忠。
2008年,电影《蝴蝶》、《爸,你好吗?》,导演张作骥。
2008年,中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导演王伟忠。
“荣光眷影”纪录片影展,所有导演都是第一次拿起摄影机,从拍摄自己的外省父母,然后回归到找寻自己。
舞台剧1985年,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赖声川、金士杰及李立群共同创作。
1989年,《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回头是彼岸》,表演工作坊。
1999年,屏风表演班改编张大春的《我妹妹》,导演李国修。
1999年-2008年,相声瓦舍《影剧六村》系列:〈谁唬咙我?〉-〈战国厕前传〉,冯翊纲、宋少卿创作。
2008年,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赖声川、王伟忠共同创作。
竹篱笆称谓来由1985年电影《竹篱笆外的春天》后,很多人把“竹篱笆”当成台湾眷村的代名词,但是除了电影以外,事实上确实有段来历的。
60年代早期的台湾经济并不发达,而军队的生活也比较困难,眷村的房舍建造也是因陋就简,而竹子就是最便宜好用的建材。很多早期的眷村的内外墙壁使用竹子劈成竹条后,绑扎成骨架,批上粘土成墙,外面再刷石灰,就成了克难的隔墙。
而每一户大都有个小小的院子供晒衣服或养家禽之用,大家习惯用细竹子编成围篱做隔挡,成为眷村的特色。竹篱笆只能做简单的隔挡,却仍能从缝隙间看出去。眷村的大人小孩便习惯巴在竹篱笆上跟邻居聊天玩耍,而每次台风过后,竹篱笆几乎全被吹倒,变成家家户户全部通透的景象。
竹篱笆刚做好时是绿色的竹子,但是一两年后,就经不住日晒雨淋,很快褪色腐朽,然后就得重新更换,也给眷村子弟留下日月更替的印象。
60年代晚期,竹篱笆慢慢被砖墙取代,眷村邻居之间的感情就渐渐淡了。但是竹篱笆留给眷村那个年代人的记忆却是永恒的,“竹篱笆外的春天”就是对这种感情记忆的演绎。
而竹篱笆那种似有若无的隔断,恰似眷村外省人与台湾闽南人之间的关系,大团体内的小团体,抱团一起求自保,但是又离不开原是一家人的情感。而这一群从大陆各省汇聚在一起的人群,本来生活习惯大是不同,却又共同孕育出新一轮灿烂的文化,就像竹篱笆内的院子,小小空间却养活了多少生命,竹篱笆文化就在台湾历史上写下辉煌之页。
目录序言:写在《眷村》前面的话
第一章:浅浅的海峡
第二章:我差点成了遗腹子
第三章:乡愁的滋味
第四章:南米北面一家亲
第五章:东洋西洋墙里墙外
第六章:天灾人祸向前行
第七章:太保与浪人
第八章:“匪谍”就在你身边
第九章:眷村里的热血青年
第十章:眷村人的十字路口
附录:晚归
后记:漂流岁月——台湾发生的那些事
作者简介刘台平,195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为台湾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现于台北创办传记工坊出版公司,并担任总监职务。着有《十字架上的校长》、《遥远的枪声》、《岛计划》、《王永庆的东方管理哲学》、《珍藏二十世纪台湾》、《成吉斯汗传》等作品。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3:0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20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眷村(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眷村(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